在浩瀚的世界文学海洋中,有一本名为《海蒂》(Heidi)的小说。这部作品通过讲述阿尔卑斯山下的女孩海蒂的成长故事,展现了自然之美、人性之善和友谊之纯真。自问世一百多年以来,这部作品已经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改编成了多部影视作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儿童文学经典。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出了阿尔卑斯山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和朴实淳厚的风土人情,更将主人公海蒂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纯真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不再是“正义与邪恶较量”的说教,海蒂热爱生活和大自然,心中充满爱,以包容的情怀感化周围的人。即便遭遇误解甚至恶意,海蒂也总以温婉的微笑和淳朴的热情去回应。
是怎样的文化浇灌出这部文学经典中的感人情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当我目睹阿尔卑斯山的秀美壮丽、接触热情好客的瑞士人,才终于领悟到书中的文化传统所在。
自然的包容之美,勾勒故事的温暖底色
阿尔卑斯山横亘瑞士等6个国家,在温带海洋气候的滋润之下,山麓覆盖着如茵的草地和葱郁的森林,宛若一位秀丽矜持温文尔雅的少女。广袤的山坡牧场和温暖的森林木屋在许多欧洲文学经典中呈现,展现出一幕幕美丽动人的画卷。将视线转向高处,阿尔卑斯山山峰叠嶂,山顶常年白雪皑皑,那里有西欧最高海拔的山峰,是滑雪者的乐园和探险家的领地。试想一下,登山者从春风拂面的山脚出发,去征服严寒险峻的顶峰,何尝不是在感受它的阳刚之气?
《海蒂》的作者是瑞士女作家约翰娜·斯比丽(Johanna Spyri),她出生在阿尔卑斯山脚下一个美丽幽静的小村庄。作品中的阿尔卑斯山,不仅仅是故事背景,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文化个性赋予了这本小说博大的情怀,使它能够影响深远。
斯比丽文笔隽永,读者在阅读中似乎能听到清风拂过山坡树林的声音,看到阳光穿透窗棂的色彩,闻到牧场滋长出的芳香,感受到夜空星辰的闪烁……在葱郁的山林之中,海蒂的心灵在静谧的大自然中悠然地释放着童趣与纯真,深深感染着和她接触过的人。读者也会被这扑面而来的阿尔卑斯山秀丽景色所震撼,猜想作者一定时常徘徊在山腰的村庄和高山牧场,走近潺潺的溪流和悠悠的羊群,不然怎能描绘出如此瑰丽的风景呢?
广袤的地域特点,馈赠纯真善良之心
海蒂总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生活在海蒂周围的人总会被她的纯真和友善所感染,彼此不再心存芥蒂。
她倾心去感知脾气古怪的爷爷内心的温暖,用纯真消除了与爷爷的隔阂,激活了爷爷朴素的柔情与善良;她用爱赢得小女孩克拉拉的信任,她们在阿尔卑斯山脚下尽情地玩耍,坐在轮椅上的克拉拉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她让失明的老奶奶对未来有了希望,也让厌学的彼德爱上了读书。
也正是在这些过程中,海蒂得以不断成长。她内心的纯真完美地诠释了善良与包容的力量。
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包容与多元
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文学体系中,不仅有海蒂的纯真、友善,险峻的勃朗峰,也有瑞士民族英雄威廉·泰尔(William Tell)的英勇与果敢,它们都在叙述着阿尔卑斯山多元的文化。
走出这部童话般的小说,放眼望去,不同语言和民族的人们生活在阿尔卑斯山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阿尔卑斯山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涵育了鲜明的文化传统——包容与多元,也塑造了瑞士典型的国际形象。
瑞士是多语言国家,官方语言有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等。瑞士人讲何种语言,与该地区所靠近的邻国关系密切,如苏黎世地区靠近德国,那里的人们讲德语。另外还有少量人讲古老的拉丁罗曼语。瑞士从1815年开始成为永久中立国,或许正是这个原因,瑞士是拥有包括联合国欧洲总部、世贸组织、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是世界上国际组织总部最多的国家。
山脉的“仙”气,传递友善与真诚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所谓“仙”,就是山脉所秉持的气质。
由于阿尔卑斯山绝大部分矗立在瑞士境内,所以瑞士是阿尔卑斯多元文化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瑞士人具有包容与友善的气质,斯比丽就是借助海蒂的故事向世界动情地展示了这种气质。
十年前,我亲身感受到了瑞士人的这份温情。当时我正在日内瓦探寻卢梭故居,一位女士非常热情地为我指路。由于稍稍上了点年纪,她的脚步并不十分利索,却仍同我蜿蜒而上,沿着凹凸不平的石板小径,步行十来分钟,直到我能看到那条名叫格朗的小街。当我回头看到她并非与我同路,而是步履蹒跚地转向了反方向时,一股扑面而来的暖流拂过了我的眼角和面颊。
这或许就是《海蒂》中阿尔卑斯山情怀的传承吧!
作者单位 外交学院英语系
知识链接
约翰娜·斯比丽1827年6月出生,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位诗人。她被誉为“瑞士的安徒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故事,除了风靡全球的《海蒂》,还有《在弗里尼坎上的一片叶子》《没有故乡》《格里特利的孩子们》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以瑞士自然风光为背景,探索儿童的情感世界和成长经历,向孩子们传达爱、勇气、善良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