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局部战争、经济战争等愈演愈烈,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城市比学赶超的重心。在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德州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激活科技创新活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文章研究分析了德州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改革建议,为德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政策研究;创新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322.7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杨冰(1990—),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政策研究。
*通信作者:王丽红(1991—),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政策研究。
0 引言
科技创新是我国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基础研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资源配置分散、产出效能低下、创新活力不足、创新环境脆弱等制约性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等文件,聚焦创新体系建设、重大科技攻关、资源合理配置、科教深度融合等方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营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浓厚氛围。新时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形成,首批国家实验室逐步入轨,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分批启动,领军企业积极主导产业技术创新[1]。党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理论,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提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要求。经过多轮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3.3万亿元,全球占比18.5%,稳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34位跃升到第10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
在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德州市立足城市发展实际,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发布了《德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22—202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支持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德州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法》等23个配套实施细则,搭建起科技创新制度的“四梁八柱”,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保驾护航,加快建设新时代科技强市。
1 德州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现状
聚焦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德州市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2] ,从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人才引育等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形成科技创新“德州模式”。
1.1 改革关键技术攻关机制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德州市强化“有组织的科研”,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德州路径,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一是建立关键技术攻关政策体系。出台了《德州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法》《关于完善市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从项目立项、资金使用等方面规范项目全过程管理,为重大科技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实施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德州市常态化面向企业和高校院所征集技术需求和攻关方向,每年遴选一批具有颠覆性、引领性、前瞻性的产业共性技术,形成申报指南,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的核心技术攻关机制。2023年4月份,首批10个德州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正式签约,分别由山东大学、天津大学、江南大学等16家高校揭榜,市财政出资4344万元,预计总投资4.53亿元,带动年新增销售收入14.4亿元。三是优化技术攻关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技术攻关需要,采用更适合的实施模式。针对研究内容相同,但工艺路线不同的同类项目,按照先平行资助、后优中选优的“赛马制”方式实施,即在立项初期分别给予同样的平行资助,但根据中期绩效评估情况对优势项目进行单独资助。针对由多家高校共同揭榜、联合攻关的项目,实行首席专家组阁制,赋予首席专家项目实施、经费支配自主权。
1.2 改革科技型企业培育机制
德州市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一是优化企业服务模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搭建德州市科技企业服务云平台和科技情报“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免费提供科技创新能力评价、高新技术申报、科技政策推送、科技查新等全链条服务,同时,设立了高新技术企业专用服务券,帮助企业降低申报成本,提升申报质量。2023年发放高新技术企业专用服务券443张,完成科技查新服务74项,为全市企业节省科技创新成本100余万元。二是加大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德州市高成长型“种子企业”评选实施细则》《德州市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白名单”管理办法》等支持政策,对研发投入高、经济效益好、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的高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对首次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三是常态化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制定了《全市科技研发投入指导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服务工作组赴全市企业现场指导,编制并发放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实用手册2000余本,加大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2023年,德州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2家,增幅3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932家,实现2年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65家,较2022年增长41%。
1.3 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德州市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叠加机遇,借力北京、济南等科技资源发达的地区,建立了“1+2+3”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全力打造面向京津冀、辐射黄河流域的产业承接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一是建设了1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以“帮企业找成果”和“帮成果找企业”为目标,推动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2023年累计引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200余项,其中京津冀科技成果50余项。二是搭建了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类平台。出台了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管理办法和补助细则,建设了10家市级中试基地,其中泰山瑞豹获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德州学院合作发展处获批山东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三是链接了输出、输入、中介3个主体,推动北京、济南等高校的科技成果在德州转化落地。会同沿黄九省区35家单位组建黄河流域中试基地联盟和黄河科创联盟中试专委会,先后举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精准对接会、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大会、山东省材料大会暨院士专家德州行等重大活动。2023年新增182家企业与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63.13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
1.4 改革科技人才“引育留用”机制
德州市实施“人才兴德”战略,以引才、育才打造人才高地,以爱才、用才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一是优化人才创新环境。出台了《关于实施 “人才兴德”行动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对引进和新培养的创新创业顶尖人才,实行即来即报、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最高6000万元综合资助;对获得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的完成人,按奖项级别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创新人才引用模式。制定《德州市高层次科技人才赋能“十百千”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组建高层次人才科技服务团,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扶企业提升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力争3年时间覆盖10家科技领军企业、100家高新技术标杆企业、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已征集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130余项,引进24所高校院所的60名博士到德州市科技型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三是创新留才模式。设立高层次人才“双创编制周转池”,按照“编制是事业、工作在企业”的人才双落户模式进行管理使用,让引进的人才既能享受到市级事业编制和工资社保,又能拿到企业待遇薪酬。
1.5 改革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机制
德州市对照国家、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重组原有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分类分级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平台提质升级,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一是高标准建设重点实验室,激活源头创新活力。支持泰山体育、希森马铃薯、山东有研半导体等德州市科技领军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强化源头创新,加快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目前,德州市建有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直径380~450 mm硅单晶及部件制备技术”获2021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二是完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突hrz/EnieJvDSg3SPpjQKsw==破核心技术瓶颈。德州市已建成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9家。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以来,研发了以K9304、E003-3为代表的种质资源,育成了希森6号等多个突破性品种,多次刷新马铃薯世界单产纪录。三是加快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泰山集团牵头的山东省体育健康创新创业共同体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的批复,共同体构建了体育健康产业链,突破了“三维双目识别”“复合材料可回收”等前沿技术,跨界催生“体育+X”的新方向和新业态,实现“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立体式”产业集群和生态系统。
2 德州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改革不够深入
对标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进地区,德州市的科技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科技金融、科技治理等方面存在短板弱项,科研活动、科研计划等改革举措赋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性和匹配度还不够高,整个创新链条还存在一些堵点断点,创新生态亟待进一步优化。
2.2 创新主体资源不足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在市场化和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需要保持实践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效循环,即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有效运用于实践、实践成效得以发挥作用于新一轮的科技创新[3]。然而,德州市具有科研实力的企业数量偏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与国内先进地市相比不足,同时面临着高新技术企业后备资源不足、新兴领域企业少、科技领军企业少、初创科技型企业成长慢等问题。
2.3 科技创新实力不足
德州市高校科研院所少,基础研究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少,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不足,亟须引进国内外高校院所,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但目前,德州市产学研合作形式比较松散,缺少有力的合作平台和常态化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叫得响、有影响力的科技合作品牌,产学研合作成效不足。
2.4 人才吸引力不足
德州市科研人才存量少、引进难、留存难。德州市的高校院所数量少、层次低,本地培养的科研人才数量少,主要依靠外部引进。但相较于距离近的北京、天津、济南等城市,德州市的未来发展空间小、科研资源少、生活条件差,对于科研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弱,各企业均面临人才引进难且流失严重的问题。在人才层次方面,高层次人才匮乏,科技人才学历和职称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型企业中研发人员的学历多为本科以下。尤其在化工、农业等德州市主导产业方面,专业性人才更为不足,直接制约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4]。
3 德州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策建议
参考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德州市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3.1 抓好科技体制改革落实
目前,德州市搭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科技政策体系,为技术攻关、企业培育、人才引进、科技服务等科技活动做好保障。下一步,应持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科技政策宣传推广,有效落实科技政策,解决企业在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急迫需求,持续激活科技创新活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在全市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
3.2 深化科技产业融合机制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根本的是要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与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深度融合,将科技创新成效及时转化为产业所需的先进生产力,确保在产业竞争上占据先发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3.3 深化科技金融制度改革
学习借鉴苏州等地市的先进经验,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探索“先投后股”“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新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采用财政资金无偿资助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健全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体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股权融资补助、融资租赁补贴等政策,提升科技成果的金融价值,推动优质科技成果的质押贷款或股权融资,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资金难题。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主体及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构建相匹配的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金向创新能力强、产业主导性强的优势企业集聚[5]。
3.4 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改革
聚焦德州市体育用品、马铃薯、功能糖等特色专精领域,联合同领域的高校、人才、资金等资源,组织开展高质量、高标准的产学研活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学研合作品牌,提升德州市的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推进区域间合作,发挥德州市交通优势,积极开展与北京、天津、济南等发达地区的战略合作交流,通过设立“研发飞地”“人才飞地”等方式,实现“人才在高校、科研在外地、产业在德州”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3.5 深化人才引育机制改革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一是健全人才支持政策。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人才引育中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画出包含人才需求和人才资源的“人才地图”,完善科技人才精准性支持政策,优化科技人才服务保障体系[6]。二是优化人才评价体制。学习借鉴科技成果评价模式,探索科技人才评价新模式。例如,将科技人才按从事方向分为基础研究、技术改造、科技管理、技术经理等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分级评价,建立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鼓励各类人才深耕自身领域,激发科创潜力,根据产业贡献值给予相应的待遇和荣誉。
3.6 深化平台建设机制改革
围绕德州市标志性产业链,摸清产业创新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以产业规划为指导,以政策资金为保障,集聚吸引高端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科技型企业参与,联合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7]。一是提升技术创新中心水平。重点推动支持山东省体育用品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突破一批体育产业“卡脖子”技术,助力德州市建设体育名城。二是加快实验室建设。利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机会,支持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优势领域争创省重点实验室,提升全市基础研究能力。重点推进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在芯片领域突破技术瓶颈。三是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作用。支持以“政府+”“高校+”“人才+”等多种形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积极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以“灵活开放的市场化”原则推动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规范化建设,实现科技、产业、资本的有机融合,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新模式。
4 结语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德州市聚焦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目标,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从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校企深度合作、科技人才引育等科技创新能力全方位发力,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优化,创新创业活跃度不断提升。但受限于城市资源禀赋,面临着科技资源少、人才留用难、投入资金少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有效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科学管理研究,2023(3):54-60.
[2]苏继成,李红娟.新发展格局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1(7):100-111.
[3]韩雪峰,吴静,李菲菲.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问题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21(10):3-4.
[4]韩利伟.德州市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困境与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2(36):21-24.
[5]钮钦,李哲.新时代地方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及展望[J].科学管理研究,2022(5):13-21.
[6]房冰、杨金莉.天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策建议研究[J].天津经济,2023(5):8-13.
[7]李光彬,韩利伟.德州市先进材料产业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3(9):21-24.
(编辑 何琳)
Status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in Dezhou
YANG Bing, WANG Lihong*
(Dezhou Integration Acceleration Center of Sci-Tech Finance and Industry, Dezhou 253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great changes of the world have accelerated, local wars and economic war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fierce.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been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national strategic competition, but also the focus of urban competition. In the context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Dezhou is adhering to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energiz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fostering the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next step of the reform, and provides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ity in Dezhou.
Key words: reform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f policy; innovative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