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路径研究

2024-11-12 00:00:00耿聪聪张肖会祝慧琳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20期

摘要: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并进的背景下,科技型企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支撑作用。文章聚焦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运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成长理论和创新理论,系统分析其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特征与需求。结合区域特性与外部环境,识别科技型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从培育发展企业创新主体、建立梯度培育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和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促进西藏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西藏;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基金项目:2023年西藏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项目名称: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Z202301ZY005F。

作者简介:耿聪聪(1990—),女,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咨询管理。

0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双重驱动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科技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主体,以其高成长性和强创新力,对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型企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边疆战略要地,科技型企业发展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创新型西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在优化企业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科技型企业仍面临数量较少、规模偏小、创新能力水平较低等挑战,难以满足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瓶颈,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做法,结合西藏自治区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区域特色的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路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成长规律,因地制宜、分类制定培育扶持政策,打造科技型企业全周期发展政策体系,做好精准服务科技型企业,实现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

1 科技型企业的理论背景

本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成长理论和创新理论,深入剖析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企业成长的阶段性规律;成长理论强调了企业能力与资源的持续累积;创新理论则关注于创新行为对企业成长的核心驱动作用。3类理论为全面理解和促进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学者Haire[1]提出,认为企业的发展与生物体的成长曲线相一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Greiner[2]与Adizes[3]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更加系统的研究,前者构建了5阶段模型,后者融合人类发展经验,构建了10阶段模型。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趋于成熟和完善。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学者在国外已有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成长路径,对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修正与改进。李业[4]提出以销售额作为企业生命周期模型的重要指标,将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为理论本土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关于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定义,学者们大都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相对应的划分标准[5-6]。

本文立足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当前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轨迹,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发展期及成熟蜕变期。其中,种子期企业强调知识创新与技术探索,面临技术与市场双重不确定性;初创期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依赖风险资本支持;成长发展期企业跨越“死亡谷”,进入自主经营阶段,强调研发和市场拓展,融资难度降低;成熟蜕变期企业处于事业高峰,需进行全方位转型以维持增长,风险聚焦于转型过程中的资源重组与经营波动。各阶段特征鲜明、风险各异,共同构成了科技型企业从孕育到蜕变的完整路径。

1.2 企业成长理论

国外关于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源自学者亚当·斯密[7],他用分工的规模经济利益解释企业成长问题。马歇尔[8]在亚当·斯密理论基础上,引入外部与内部经济因素,视企业成长为自然选择过程。彭罗斯[9]则揭示了内生资源的关键性,指出企业成长受限于企业内部,强调了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国内学者杨杜[10]在《企业成长论》一书中,对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加以发展,进一步提出了“经营资源”与“多样化经济”的概念。韩福荣[11]通过企业仿生研究提出了企业成长是量与质双重提升的过程,揭示了企业成长的本质。近年来,企业成长研究的焦点逐渐由“量变”转向“质变”层面,开始强调科技创新是企业成长的关键驱动力[12]。在衡量企业成长方面,徐鹏等[13]提出企业成长要从规模、效益、稳定与协调几个方面来考核。王丽平等[14]指出企业成长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因素交织的动态过程。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成长规律与机制,探索其独特成长路径,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3 企业创新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5]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系统阐述了创新理论,指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即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同时,他将创新细分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制度创新5大创新类型,强调企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16]。随后,Hult等[17]与Fagerberg等[18]分别进一步拓展了企业创新的多维度视角与战略意义。Schilke[19]及Yang等[20]的研究则深化了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与绩效提升的关键作用。国内学界聚焦于人与政策对创新的影响,林崇德等[21]强调了人才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而马光荣等[22]、杨洋等[23]及邵颖红等[24]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银行授信、政府补贴及其分配机制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差异化影响。本文通过深度剖析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索有效路径以增强其创新能力,为区域及企业创新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发展现况

2.1 科技型企业的概念界定

当前,科技型企业的界定在学术界已达成广泛共识。国外学者Sheman[25]认为,投入高比例的研究开发费用,拥有相当高比例的技术员工,以产销创新性产品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即为科技型企业。国内于1999年首次提出“科技型企业”概念,国内学者一般将科技型企业界定为:由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中小规模企业;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极为重要关键的地位;具有相当比例的科技研究人员,需投入高额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高增长率并进行高水平创新的企业[26]。

本文研究的科技型企业主要指西藏自治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的居民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依托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

第20期2024年10月江苏科技信息 ·区域创新No.20October,2024

第20期2024年10月江苏科技信息 ·区域创新No.20October,2024

2.2 科技型企业数量与地域、领域分布特征

2023年,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总数达60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9家(同比增长15.18%),科技型中小企业476家(同比增长103%),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然而,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市场主体总量比例较低,数量依旧较少。

科技型企业地域分布较为集中,拉萨市成为主要聚集地,其他地区增长相对缓慢(见表1)。行业分布方面,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等行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见表2)。

2.3 创新能力与科研人员结构

在专利方面,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数量增长缓慢,发明专利数在2023年呈现负增长。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拥有率显著提升,但一类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占比较低,主要为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等二类知识产权,高质量、高价值的知识产权较少,部分企业仍无自主知识产权(见图1)。

在科研人员占比方面,高新技术企业科研人员占比超20%,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员占比超30%。然而,科技型企业从业人员中的硕博人员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高科技人才占比相对偏低,高新技术企业尤为明显(见图2)。

2.4 研发投入与强度

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呈逐年下降趋势。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在2022年度下降幅度较大,但2023年度又有所回升。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强度在2021年度和2022年度变化不大,但在2023年度投入强度大幅下降;高新技术企业在2021年度、2022年度和2023年度的研发投入强度逐年下降。

3 制约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因素剖析

本文从企业内部发展与政府外部作用机制的双重视角下,识别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成因,为未来科技型企业培育政策优化与企业发展战略调整提供方向性指导。

3.1 区域及行业发展不平衡

一是空间分布失衡。拉萨市较其他地区而言,拥有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且市场环境活跃等优势,近八成企业集聚在拉萨市,而对于那曲市、阿里地区等偏远及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受地理因素、创业环境和扶持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科技型企业发展明显滞后[27]。二是行业分布不均。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主要聚焦于电子信息产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高技术服务、清洁能源等产业领域,上述行业企业在全部科技型企业中的总占比达到80%以上,而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一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布局极为薄弱,企业占比不足2%,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面还有较大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3.2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企业建立的创新平台数量较少。截至2023年年底,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中拥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共计21个(含批准筹建),行业领域分布较为不均,国家级创新平台尚未实现零突破,由企业主导建立的平台比例极低,严重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二是高层次人才短缺。企业平均科技人员占比虽超两成,但高层次人才短缺,硕博比例偏低,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人才的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企业在人才“育、留、引、用”方面存在极大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三是研发投入相对不足。2023年,西藏自治区财政科技支出占GDP比重仅达到0.4%,科技型企业虽享政策红利,但受企业规模、融资渠道、技术创新等因素制约,资金配置难以满足关键技术突破、高端人才引育以及技术装备升级等现实需求;企业虽具创新活力,却受限于资产规模较小、没有雄厚的资本积累支撑,难以维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四是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偏低。受研发风险和周期等因素影响,多数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更加侧重于引进先进技术而非自主创新,导致自主创新能力非常有限。

3.3 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

一是企业合作动力不足。受人才短缺、研发滞后及宏观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削弱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以及产学研的合作意愿。同时,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战略规划,技术瓶颈识别不清,进一步削弱了其合作主动性。二是产学研合作模式单一。受限于科研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当前西藏自治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项目合作为主,缺乏长期战略合作机制。同时,部分合作渠道仍不畅通,加剧了合作困境,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产学研协同效率偏低,合作成效有限。各合作主体间的使命差异与创新动机分歧显著,如高校偏重学术成果发表而忽视成果转化路径的构建,企业聚焦于市场导向的产品开发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此外,政府虽已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产学研合作,如颁布《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办法》、建立国家技术转移西藏中心等,但仍需提供更具创新性的产学研合作财政项目、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创新联合体建设等政策,帮助破解产学研合作瓶颈,激发创新活力。

3.4 创新环境有待深度优化

一是公共服务体系能力建设滞后。由于西藏自治区地理与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导致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滞后,缺乏专业的技术研发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二是服务机制不健全,创投生态相对初级。政府虽从多维度推动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但金融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全方位融资支持仍显薄弱,表现在信贷支持有限、公益基金与担保机制门槛高等,加剧了企业的资金困境,融资难题尤为突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缺少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及管理保护制度;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指导体系和服务质量效果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不统一。三是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创新创业环境虽受政策重视,活力渐显,但创新创业层次偏低,高附加值项目与集约化经营不足,存在盲目与非专业创业现象。

3.5 政策靶向性和针对性不足

一是政策目标与举措泛化。现有行动方案,如《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行动方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以及《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未能充分细化以适配不同行业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具体需求,导致政策精准度与实效性受限。二是政策靶向性不强。自2023年起,全国实施企业研发费用100%加计扣除政策,旨在普惠所有企业以促进创新,但在精准赋能科技型企业上存在局限。主要表现在,政策倾向于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前端,对科技型企业在成果转化与市场推广等后端活动投入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未能全面覆盖创新发展全链条。三是政策宽泛而散,不够集中统一。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能职责出台相关惠企政策,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各部门、各地市出台的扶持政策均不相同,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

4 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路径

鉴于西藏自治区独特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及科技型企业发展态势,深入剖析了当前该地区科技型企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本文以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主体规模、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为着力点,通过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不断加强创新服务供给,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引导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不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4.1 实施创新投入增长行动,推动创新能力提升

全方位、多路径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一是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机制,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科技攻关任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围绕区域技术创新需求和重点发展产业等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揭榜挂帅”“军令状”“赛马制”等方式开展科技攻关,发挥企业科技攻关的主体作用。二是实施多维度的激励政策,探索科技金融和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企业创新创造的支撑作用。如设立专项基金、研发准备金制度及税收优惠等,提升企业研发动力与投入比例;探索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评价工作,引导金融机构推广企业创新积分贷款等,对科技型企业给予专项授信额度、贷款期限、利率优惠等政策倾斜,着力解决企业资金困境之忧。三是推动科技型企业与资本市场深度对接,构建风险共担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注资科技型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

4.2 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行动,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引导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企业集聚。一是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构建“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科技领军企业”的递进式发展梯队;实施“一企一策”,结合储备期、培育期、冲刺期等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分类指导、专项辅导、政策培训、梯度培育等服务,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发展壮大、再到科技领军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二是细化企业培育服务,围绕基础研究、研发攻关、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人才、成果、社会资本等向企业集聚,着力解决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难题,力争打造更多具有高原特色市场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三是围绕企业发展需求,研究制定企业成长陪伴计划,形成可推广的科技型企业培育模式和机制。

4.3 实施科创平台载体建设行动,提升创新策源动力

优化调整科技创新平台,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依托区外资源相结合,完善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基地布局。一是加快科技研发与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围绕西藏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国家级或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支持区外高校、科研机构、大型国有企业等来西藏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服务;面向行业未来发展需求,在清洁能源、高原特色轻工、特色农牧等领域,优化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和重大创新平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促进创新要素集聚。二是推进“双创”载体提质增效。引导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载体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全面提升科技型企业孵化能力。三是加快推进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建设,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和信息互通;建设特色化研发设计与关键共性检验检测技术平台,引入一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为科研活动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支持与服务,全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4.4 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强化创新驱动引领

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生态,推动产学研合作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促进政策、人才、仪器、金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决策机制,提升其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二是鼓励和支持学研机构开展面向产业需求的应用研究,增强学研机构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转化能力;优化学研机构科研评价体系,将产学研合作成果纳入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三是围绕特色农牧、医药健康、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组建科技型企业创新联合体,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创新生态,提升对“卡脖子”技术的协同攻关能力。

4.5 实施科技人才培养行动,增强创新发展驱动

强化高层次与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一是聚焦高层次与技能型人才引育,制定“十五五”紧缺人才目录,精准引育,将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纳入“珠峰英才”计划;深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依托本土教育资源,增设专业技能培养计划,实施定向培养与实训,实现产教无缝对接。二是优化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科技人才,将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产业发展实际业绩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实施差异化评审机制,确保评价公正性。三是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挂职、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新创业,落实成果转化收益、个人所得税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优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制定人才创新发展规划,从而激发企业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5 结语

本文通过近年来科技型企业发展现状,从中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发展面临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根据国家层面在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学习借鉴其他省区(市)的成功经验,结合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发展特点,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构建不同发展阶段梯度培育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深入实施产学研合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维度,提出了一系列契合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径。这些策略旨在增强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特色行业领域市场竞争力,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HAIRE M. Biological models and empirical history of the growth of organizations: modern organizational theory[M]. New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59.

[2]GREINER L.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2(50):37-46.

[3]ADIZES I.Organizational passages-diagnosing and treating lifecycle problems of organizations[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79(1):3-25.

[4]李业.企业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及思考[J].南方经济,2000(2):47-50.

[5]童锦治,刘诗源,林志帆.财政补贴、生命周期和企业研发创新[J].财政研究,2018(4):33-47.

[6]曹越,张文琪.亏损后转年限延长增加了企业创新投入吗?[J/OL].南开管理评论,1-24[2024-07-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30414.1434.010.html.

[7]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杨杜.企业成长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1]韩福荣. 国际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12]李允尧.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企业持续成长机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0-43.

[13]徐鹏,徐向艺.人工智能时代企业管理变革的逻辑与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20(1):122-129,238.

[14]王丽平,金斌斌.新经济下创业企业非线性成长基因组态与等效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7):69-78.

[1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6]李文军.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作用[J].求索,2017(9):67-72.

[17]HULT G T M,HURLEY R F,KNIGHT G A.Innovativeness:its antecedents and impact on business performance[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4(5):429-438.

[18]FAGERBERG J,VERSPAGEN B.Innovation studies: 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a new scientific field[J].Research Policy,2009(2):218-233.

[19]SCHILKE O.On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nonlinear moderatin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2):179-203.

[20]YANG Y,SHAFI M. How does customer and supplier cooperation in micro-enterprises affect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pakistani handicraft micro-enterprises[J]. 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2020(5):530-559.

[21]林崇德,罗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9-34.

[22]马光荣,刘明,杨恩艳.银行授信、信贷紧缩与企业研发[J].金融研究,2014(7):76-93.

[23]杨洋,魏江,罗来军.谁在利用政府补贴进行创新?: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联合调节效应[J].管理世界,2015(1):75-86,98,188.

[24]邵颖红,程与豪.政府补贴与政府采购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J].统计与决策,2021(3):181-184.

[25]SHERMAN S. Will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be the death of retailing[J].Fortune,1994(8):98.

[26]徐骥.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7]耿聪聪,祝慧琳.西藏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分析与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物价,2023(2):70-72.

(编辑 姚鑫)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in Xizang

GENG Congcong1, ZHANG Xiaohui2, ZHU Huilin3

(1.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of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 Lhasa 850000, China; 2.Jiangs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anjing 210042, China; 3.Chinese Academy of Labou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knowledge-based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s, as the core force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play a supporting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hancing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focus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s in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ir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growth by applying enterprise life cycle theory, growth theory and innovation theory. Combined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t identifi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s in Xizang from the aspects of fostering and developing the innovation main body of enterprises, establishing a gradient cultivation system, innovating the way of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optimizing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 Xiz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