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巩固]
阅读《复活(节选)》,回答1~4题。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探讨了人的精神的“复活”之路。
B.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这一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C.“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这一内心独白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内心充满矛盾,他不知道该作出怎样的决定。
D.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犹豫动摇、忏悔赎罪、最后决定拯救玛丝洛娃,希望她精神苏醒的变化过程。
2.《复活(节选)》的故事发生在怎样一个环境中?这样的环境对于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玛丝洛娃认出聂赫留朵夫后有何表现?请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聂赫留朵夫的悔改,节选部分有大量心理描写,请概括其悔改的心理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舞会之后(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你们是说,一个人本身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问题全在环境,是环境坑害人。我却认为问题全在机缘。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人人敬重的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就这样说起来了。
“我的整个生活一夜之间,或者不如说,在一个早晨,就起了变化。
当时我正在热烈地恋爱。她叫瓦莲卡,十八岁的时候,她简直能叫人入迷。那时候我是一所外省大学的学生,我的主要乐趣在参加晚会和舞会。正当我狂热地爱着她的期间,我在谢肉节的最后一天参加了本省贵族长家的舞会,他是一位忠厚的长者,豪富好客的侍从官。这次舞会好极了,我又跳华尔兹舞,又跳波尔卡舞,自然是尽可能跟瓦莲卡跳。
‘您看,他们在请爸爸跳舞。’瓦莲卡一边对我说,一边指着她那身材魁梧端正、戴着银色肩章的上校父亲。
瓦莲卡的父亲是一个器宇不凡的老人,长得端正魁梧,神采奕奕。我们走近门口的时候,上校笑眯眯地把手伸到左边,从刀剑带上取下佩剑,交给一个殷勤的青年人,右手戴上了麂皮手套。‘一切都要合乎规矩。’他含笑说,然后握住女儿的一只手,微微转过身来,等待着拍子。
等到玛祖卡舞曲开始的时候,他灵敏地踏着一只脚,伸出另一只脚,于是他的魁梧肥硕的身体就一会儿文静从容地,一会儿带着靴底踏地声和两脚相碰声,啪哒啪哒地、猛烈地沿着舞厅转动起来了。
我离开舞会是四点多钟,等我到家,在家里坐了一坐,再出门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我走到瓦莲卡家附近的空地,看见靠近游戏场所的一头有一团巨大的、黑乎乎的东西,而且听到从那里传来笛声和鼓声。我的心情一直很畅快,玛祖卡曲还不时在我耳边萦绕,而这一次却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
走了一百来步,我才从雾霭中看出那里有许多黑色的人影。这显然是一群士兵。士兵们穿着黑军服,面对面地分两行持枪立定,一动也不动。
‘他们这是干什么?’我问那个站在我身边的铁匠。
‘对一个鞑靼逃兵用夹棍刑。’铁匠望着远处的行列尽头,愤愤地说。
我也朝那边望去,看见两个行列中间有个可怕的东西正在向我逼近。向我逼近的是一个光着上身的人,他的双手被捆在枪杆上面,两名军士用这枪牵着他。他的身旁有个穿大衣、戴制帽的魁梧的军官,我觉得很面熟。罪犯浑身痉挛着,两只脚踏着融化中的积雪,向我走来,棍子从两边往他身上纷纷打下,他一会儿朝后倒,于是两名用枪牵着他的军士便把他往前一推,一会儿他又向前栽,于是军士便把他往后一拉,不让他栽倒。
那魁梧的军官迈着坚定的步子,大摇大摆地,始终跟他并行着。他就是瓦莲卡的脸色红润、留着雪白的唇髭和络腮胡子的父亲。
罪犯每挨一棍子,总是像吃了一惊似的,把他痛苦得皱了起来的脸转向棍子落下的一边,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重复着两句同样的话:‘好兄弟,发发慈悲吧。好兄弟,发发慈悲吧。’但是他的好兄弟不发慈悲,呼呼地挥动着棍子,使劲朝鞑靼人背上打下去。这一行人经过我站立的地方的时候,我向夹在两个行列中间的罪犯的背部瞥了一眼。这是一个斑驳的、湿淋淋的、紫红的、奇形怪状的东西,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人的躯体。
突然间,上校停下来,快步走到一名士兵面前。
我看见他举起戴麂皮手套的有力的手,给了那惊慌失措、没有多大气力的矮个子士兵一记耳光,只因为这个士兵没有使足劲儿往鞑靼人的紫红的背脊上打下棍子。
‘来几条新的军棍!’上校一边吼叫,一边环顾左右,终于看见了我。他假装不认识我,连忙转过脸去。我垂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
我再不能像原先希望的那样去服兵役,我不但没有担任军职,也没有在任何地方供职,所以正像你们看到的,我成了一个废物。”
“那么,爱情呢?”周围的人问。
“爱情吗?爱情从这一天起衰退了。当她像平常那样面带笑容沉思的时候,我立刻想起广场上的上校,总觉得有点别扭和不快,于是我跟她见面的次数渐渐减少。爱情便消失了。”他结束道。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伊凡在舞会后回家的路上,偶然看到士兵们残暴地殴打逃兵而改变想法的故事。
B.舞会上,伊凡是愉快、幸福的,对瓦莲卡充满爱意,对她的父亲充满敬意,即便离开舞会回家和刚出门时,心情都十分畅快。
C.在对逃兵施刑的场景中,上校看见了“我”,却假装不认识,因为让“我”看到他粗暴地对待鞑靼逃兵而感到愧疚。
D.小说呈示出了伊凡的心理嬗变过程:心情由喜悦、幸福变成疑惑、痛苦,对上校的尊敬爱慕转为对其的轻蔑憎恶。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在一场谈话的场景中,让主人公伊凡的内心活动与体验随着故事的铺陈在读者面前展露无遗。
B.小说写“我”突然听出“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既营造了烦躁、恐惧的氛围,又暗示了下文情节的变化。
C.小说借助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对比,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进而小说揭露、批判的主题也一目了然。
D.小说通过描写舞会前后上校截然不同的形象,揭露出了在其“文明的外衣”掩藏下的凶残暴虐、戕害人民的本相。
7.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xZKJGMk0Od53XAr0lWlMfwG4fL6Qz1D4VRZRVFHaU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舞会之后伊凡目睹了什么场景?内心又起怎样的波澜?进而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