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元文》乃搜集、整理元代文献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收录了所谓赵孟頫的两篇文章《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乌戍夏氏谱序》。文章通过研究曹敏中生平及为官政绩,判定《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并非出自赵孟頫,并在其内容、格式、行文风格等方面进行比对,发现该文实际脱胎于明代中期皇甫汸所撰写的《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此外,通过分析张雨事迹及赵孟頫生平,从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考察,发现《乌戍夏氏谱序》亦为托名赵孟頫的伪作。
关键词:赵孟頫;《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乌戍夏氏谱序》;《全元文》;误收;伪作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4)06-0092-09
Two Pseudographs under the Name of Zhao Mengfu were Mistakenly Collected in Quan Yuan Wen
YE Xianyun
Abstract:Quan Yuan Wen is a masterpiece of literature collecting and collating the literature in the Yuan Dynasty,which includes two pseudographs under the name of Zhao Mengfu,Song Zine Nianzhang Jinzhi Ningguolu Xu and Wushu Xiashi Puxu. Through the study of Cao Minzhong′s life and official achievements,this paper determines that Song Zine Nianzhang Jinzhi Ningguolu Xu is not from Zhao Mengfu;by studying its content,format,writing style and other aspects,it is found that Song Zine Nianzhang Jinzhi Ningguolu Xu is actually derived from Zeng Shuibulang Wuzi Zhi Yaoan Xu written by Huangfu Fang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In addition,by analyzing Zhang Yu′s deeds and Zhao Mengfu′s life,it is found that Wushu Xiashi Puxu is also ascertained as not written by Zhao Mengfu through judging from the aspects of time,place and characters.
Keywords:Zhao Mengfu;Song Zine Nianzhang Jinzhi Ningguolu Xu; Wushu Xiashi Puxu;Quan Yuan Wen;mistaken collection;pseudograph
0 引言
元代上承两宋与辽金,下接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朝代。由于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的政权,有别于传统的汉族政权,加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故此不及宋、明那样更为大众所熟悉。实际上,元代文化也十分光辉灿烂,是中华文明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元文》《全元诗》的面世,使得散落在各大公藏机构和民间的元代文献得到全面挖掘整理,为元代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在整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收录有所缺漏,以及把伪作当成真品收录等。而误收比未收的影响相对更大,特别是鼎鼎大名的人物,由于影响大、牵涉广、研究者众多,若收录有关诗文发生错误,造成的不良学术后果就更加严重。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元代书画家、诗人,撰有《松雪斋集》。他精通诗文以及书画艺术,名满天下,故其书画伪作颇多,而托名赵孟頫的文章也有一些,可能是先作伪成赵孟頫书法作品,然后被历代文献收集整理者误认为赵孟頫书法真迹以及真文章,从而收录入诗文集以及地方志等各种文献,成为具有隐蔽性与欺骗性的伪作,如《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乌戍夏氏谱序》。
1 赵孟頫未撰写《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
《全元文》第19册第70~71页收录所谓赵孟頫《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此文录自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龙游县志》卷三十三[1]。文章是为送行曹敏中(1265—1334)担任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而作。这是一篇问题重重的伪作,如果在没有仔细辨别的情况下将其作为赵孟頫真文来使用,以研究赵孟頫以及元代社会,则会造成错误。
《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全文如下:
秦时置郡邑之意微矣,汉世更守利民之任宏焉。故剖竹颁符,必简卓异之彦;临轩命使,恒咨老成之英。使才谢拨烦,术乖饰治,殆不轻授也。矧宁国者,四塞以为固,保界崇山,比年伏莽于邻,据金穴为利,揭竿入境,覆泾躏青,戍者相属,程督日急,亦岌岌矣。吾同年讷斋曹丈以服阕起官,擢辖兹路,闻命弗豫焉,曰:“剧矣!兹土与我郡为邻,徼业稔其岌矣。我是与寄其于政,不有治丝而棼噬、腊而毒者乎?艰哉行也。”赵子曰:“君行毋弗豫也,奚其剧?在昔君司士于永嘉,永嘉之教刑焉。此可以教宁国,已司戎于奉化,奉化之法新焉,此可以法宁国已;司赋于定海,定海之令平焉,此可以令宁国已。予今送子易水之上,请与子言水,知水则几于政矣。夫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子无搏之击之,而惟疏之濬之,决之导之,又从而提防之,而水无有不治者矣。江淮河汉暨于海,皆然也。覆坳滥觞,泄闾归壑,其几神焉。天下之政,何有于烦简?何有于难易哉?予又请为子言宁国。按《图经》:宁者,戢也。不戢而思戢以之,贵静也。又曰宛陵。宛者,委也。不委而何以委之?贵顺也。惟水之为道,风平则波恬,有静机焉;宏澜而直泻,有顺机焉。子能顺而理之,普之以公;静而抚之,居之以勤。以此柔民,民有弗治哉。上之于民,亲而不尊,父母之谓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曹子以之。是故知水则几于政矣。盖无私而蹈之,不知悬水之谓激也;无事而行之,不知宁国之为剧也。”曹子乃怡然豫,浩然不疑。其行矣,祖燕既陈,兄弟攸集,佥曰:“斯言也,可以赠曹子。请书之。”赵子曰:“匪言之赠,惟言之境,庶可以从政。”
右文采自城南《曹氏谱》。案:子讷为曹敏中字,两旧志作讷斋,今读黄溍所撰《墓志》知之,子昂称为年丈,未详其故。[2]
曹敏中,字子讷,又字讷斋,浙江龙游人。此文不见于赵孟頫《松雪斋集》,如果真是赵孟頫所撰写的文章,自是非常珍贵,其中以水的物性关联比拟谈及为政之道,不但有助于理解赵孟頫为官思想,也有助于了解其交游情况。可惜此文却不是赵孟頫本人所撰。
首先,据黄溍(1277—1357)撰《承德郎中兴路石首县尹曹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曹敏中元延祐二年(1315)中进士,授承事郎、庆元路同知奉化州事,后调任庆元路定海县尹[3]。《(延祐)四明志》卷三记载,承事郎曹敏中,担任奉化州同知,在延祐三年(1316)八月到任。其后,“秩满,调本路定海县尹”[4]。《(至正)四明续志》卷二亦载,曹敏中,进士出身,承事郎,定海县尹,至治二年(1322)九月初十日之任[5]。这与《墓志铭》记载的时间线相契合。此外,《(雍正)宁波府志》卷十六记载,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九月,曹敏中担任慈溪县令[6]。这在《墓志铭》中没有记载,不知何据。曹敏中在定海县尹任上,“到官之明年,春多雨而夏苦旱,麦烂苗槁,岁大饥”[3],也就是说,他在定海县尹任上至少两年,到1323年还在任。袁桷在《定海县重修记》中也提及重修定海县治。“是役也,尹曹敏中、主簿薛炳悉力赞治”[7],曹敏中在定海县是nsW8aa1wSVxFhi5J2Qc1SQ==有一定任职时间的。其后,“丁内艰,服除,起为承直郎、宁国路总管府推官”[3],也就是要在1323年之后,再加三年尽孝守节,即1326年之后,曹敏中才担任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时间上不合逻辑。此时,赵孟頫已经离世(卒于1322年)。1322年已经去世的赵孟頫不可能在1326年之后送别曹敏中去宁国担任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时间上不合逻辑。故此,上文署名赵孟頫的文章《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应不是赵孟頫所撰写。
其次,在此文中,赵称曹“子讷年丈”,“年丈”是对年长者的敬称,而曹敏中小赵孟頫十一岁,以延祐年间赵孟頫官居一品的地位与影响,不可能称曹敏中为“年丈”,赵孟頫即便是在早年没有显贵的时代也不可能这样称呼曹敏中,晚年时期身份尊贵名满天下,就更不可能这样称呼曹敏中。《(民国)龙游县志》的编撰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说:“右文采自城南《曹氏谱》。案:子讷为曹敏中字,两旧志作讷斋,今读黄溍所撰《墓志》知之。子昂称为年丈,未详其故。”[2]这确实是个很明显的问题,有不可解释的困惑。《(民国)龙游县志》之前的两种方志都已经有了这个问题,“年丈”之称十分不妥当。
再次,在所谓的赵孟頫《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中,“赵子”送曹敏中,“予今送子易水之上”,按赵孟頫当时的年龄、地位,若是送行,最多送至京郊,不太可能送至“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易水,易水在河北易县,距离京城已经太远。赵孟頫1310年至1319年在京城中地位很高,深受元仁宗宠信,先是三品高官,后升至一品大员。且1310年赵孟頫已经五十七岁。他是没有必要送曹敏中到易水的。
最后,还有一事可以彻底否定《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是赵孟頫所撰写,文章中说“吾同年讷斋曹丈以服阕起官”,也就是此文作者与曹敏中乃1315年科举考试的同年,他们是同一届科举考试的进士。1315年是元朝廷的第一届科举取士,此时的曹敏中已经五十一岁,赵孟頫六十二岁。赵孟頫作为集贤学士,在朝廷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与另外两位朝中重臣平章政事李孟、参知政事赵世延一起主持了首届科举考试。按传统的习俗,曹敏中是赵孟頫的门生,赵孟頫不可能是曹敏中的“同年”。故此,《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的撰写者作为曹敏中“同年”,可能年龄还比较小,远远小于已经五十一岁的曹敏中,故此他称曹敏中为“年丈”,由于年龄可能比较小,精力充沛,送好友曹敏中到了易水。元朝建立,视儒释道三教为相同的性质,没有独尊儒术,故此也就没有专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取士。直到元仁宗时期,在延祐二年(1315)才开始有第一届科举考试。元朝科举分为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左榜四十名进士中,有许有壬、张起岩、王士元、文礼恺、赵筼翁、杨载、干文传、黄溍、曹敏中、张士元、欧阳玄等。黄溍在《墓志铭》中也说:“溍载念畴昔江浙所贡南士,同对于大廷者八人,公与吴郡干公(干文传)褒然前列,溍亦以非才忝预末缀。”[3]即黄溍、曹敏中、干文传都是江浙行省的同榜进士。不难看出,这些进士与赵孟頫相比,赵孟頫是更为尊贵的高官与师长,不可能是《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中的“赵子”。
《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中作者自称“赵子”,称曹敏中为“曹子”,又称曹敏中为“年丈”,二人又是同年,曹敏中“晋秩宁国路”。或许,真有一位“赵子”曾经撰写过《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在上述一批曹敏中“同年”进士中,姓赵者也只有赵筼翁。有可能这位名为“赵子”的作者就是赵筼翁,“赵筼翁”在字形上与“赵雪翁”相似,赵孟頫号松雪道人,其文集也是《松雪斋集》,故赵松雪、赵雪翁就是赵孟頫。造假作伪者或许受到启发,在赵筼翁《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的基础上,再加工伪造了一篇赵孟頫《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也是有可能的。这是一种可能性,只是猜测,没有事实来证明。
2 《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出自《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
明代中期人物皇甫汸(1497—1582),字子循,号百泉、百泉子,斋名浩歌亭。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是皇甫录(1470—1540)第三子。皇甫汸撰有《皇甫司勋集》,中有文章《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与所谓的赵孟頫所撰《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有极大的相似性。
《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全文如下:
蜀郡吴子以水部郎剌姚安,闻命而弗豫焉,曰:“逖矣!兹土乃古炎徼荒裔也,矧兹土之氓胥靡莫之属,夷獠之种类也。我是与处其于政,不有治丝而棼噬、腊而毒者乎?艰哉行也。”皇甫子曰:“君侯行毋弗豫也,奚其艰?在昔君侯司士于华州,华州之教刑焉。此可以教姚安,己司赋于陪都,陪都之法新焉,此可以法姚安己;司漕于通惠,通惠之令平焉,此可以令姚安已。余天子之水官也,请与子言水,知水则几于政矣。夫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子无搏之激之,而惟疏之濬之,决之导之,又从而堤防之,而水无有不治者矣。江淮河汉暨于海,皆然也。覆坳滥觞,泄闾归壑,其几神焉。天下之政,何有于小大?何有于远近?何有于难易哉?若兹姚之域,越在滇之滨,楚粤之墟,列帝耀德,群哲宣化,遹世渐仁,其宾服而辑绥者,该有年矣,不徒招携羁縻之而已也。今子藉天子之宠灵,往为之牧,将有兽驯而狙悦者,岂曰丝棼腊毒之哉。夫水元命苞,曰五行之始,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津液也,有理道焉。《(春秋)说题辞》曰:荷精分布,怀阴引度,有顺道焉。子能顺而理之,遍与诸生,普之以公,淖约潜达;烛之以明,流而不息;居之以勤,以此柔远,远人有弗治哉。水之于民,亲而不尊,父母之谓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吴侯以之。是故知水则几于政矣。无私而蹈之,不知悬水之为千仞也;无事而行之,不知姚安之为万里也。”吴子乃始怡然豫,浩然不疑。其行矣,祖宴既陈,僚友攸集,佥曰:“斯言也,可以赠吴子。请书之。”皇甫子曰:“匪言之赠,惟言之镜,庶可以从政。”[8]
把这篇《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与《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格式、行文风格等诸多方面相似甚至雷同,明显是出自同一篇文章,然后再添改删减了部分内容。对比如下。
2.1 第一处对比
《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
皇甫子曰:“君侯行毋弗豫也,奚其艰?在昔君侯司士于华州,华州之教刑焉。此可以教姚安,己司赋于陪都,陪都之法新焉,此可以法姚安己;司漕于通惠,通惠之令平焉,此可以令姚安已。
《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
赵子曰:“君行毋弗豫也,奚其剧?在昔君司士于永嘉,永嘉之教刑焉。此可以教宁国,已司戎于奉化,奉化之法新焉,此可以法宁国已;司赋于定海,定海之令平焉,此可以令宁国已。
这两段文字基本内容与格式几乎完全一致,只是换了几处人名与地名,“皇甫子”换成了“赵子”,“君侯”换成了“君”,“奚其艰”换成了“奚其剧”,“华州”换成了“永嘉”,“姚安”换成了“宁国”,“陪都”换成了“奉化”,“通惠”换成了“定海”。按常理分析判断,如果是各自撰写文章,出现如此相似的内容与结构,其可能性非常低。
2.2 第二处对比
《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
余天子之水官也,请与子言水,知水则几于政矣。夫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子无搏之激之,而惟疏之濬之,决之导之,又从而堤防之,而水无有不治者矣。江淮河汉暨于海,皆然也。覆坳滥觞,泄闾归壑,其几神焉。天下之政,何有于小大?何有于远近?何有于难易哉?
《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
予今送子易水之上,请与子言水,知水则几于政矣。夫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子无搏之击之,而惟疏之濬之,决之导之,又从而提防之,而水无有不治者矣。江淮河汉暨于海,皆然也。覆坳滥觞,泄闾归壑,其几神焉。天下之政,何有于烦简?何有于难易哉?
以上这两段文字,大部分字句几乎完全一致,只有个别有所不同。如果说人名与地点、时代、事件或许在某些时候有某种巧合,上面两段文字在论及水理与政事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话题以及思想内容具有专一性,不应该有一样的字句、一样的内容,出现这种几乎完全一致的形式与内容,其中必然有一真有一假。
2.3 第三处对比
《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
《(春秋)说题辞》曰:荷精分布,怀阴引度,有顺道焉。子能顺而理之,遍与诸生,普之以公,淖约潜达;烛之以明,流而不息;居之以勤,以此柔远,远人有弗治哉。水之于民,亲而不尊,父母之谓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吴侯以之。是故知水则几于政矣。无私而蹈之,不知悬水之为千仞也;无事而行之,不知姚安之为万里也。”吴子乃始怡然豫,浩然不疑。其行矣,祖宴既陈,僚友攸集,佥曰:“斯言也,可以赠吴子。请书之。”皇甫子曰:“匪言之赠,惟言之镜,庶可以从政。”
《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
《图经》:宁者,戢也。不戢而思戢以之,贵静也。又曰宛陵。宛者,委也。不委而何以委之?贵顺也。惟水之为道,风平则波恬,有静机焉;宏澜而直泻,有顺机焉。子能顺而理之,普之以公;静而抚之,居之以勤。以此柔民,民有弗治哉?上之于民,亲而不尊,父母之谓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曹子以之。是故知水则几于政矣。盖无私而蹈之,不知悬水之谓激也;无事而行之,不知宁国之为剧也。”曹子乃怡然豫,浩然不疑。其行矣,祖燕既陈,兄弟攸集,佥曰:“斯言也,可以赠曹子。请书之。”赵子曰:“匪言之赠,惟言之境,庶可以从政。”
上面这两段文字,从“子能顺而理之”开始,几乎完全一致,内容形式都基本相同,只是“吴子”换成“曹子”,“皇甫子”换成“赵子”。大量文字雷同,其互相之间抄录更改的痕迹十分明显,必然有一文大规模地抄录篡改了另一文。
由于《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与《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都是送别赠序,按理来说,文人雅士、官员士子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他们之间的迎别送往,有交际情分,也有官员文人的风雅倜傥,都会注重脸面与尊严,不会顺手抄录并更改一篇他人的文章来滥竽充数,一旦被发现,则斯文扫地,让人耻笑。从这个角度看,这两篇送别文章序基本不存在参照借用的可能性,其中应有一篇是假文,即《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
两文都是谈“知水则几于政”,是谈水与政务治理关系的。《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中有“水之于民,亲而不尊,父母之谓”,《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则是“上之于民,亲而不尊,父母之谓”,按道理说,都是拿水的属性比喻治理地方政务的道理,与“上”“下”就没有什么关系,可见《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逻辑上存在问题。此外,《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与《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中,都出现了“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分别出自《诗·大雅·泂酌》及《孟子·告子章句上》。这些均为先秦典籍文献,后人都可以使用,故此不能区分两文的早晚。但是,皇甫汸《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中明确提及“水部郎吴子”。明代治河机构,中央以工部为主,工部下设水部(都水清吏司),也有水部代称工部的情况出现。皇甫汸于明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先担任国子监博士,又升为工部郎中,与工部之下的水部官员都是同部门的同僚,熟悉者较多。《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中的这位水部郎吴子,皇甫汸有机缘送别之。皇甫汸还有诗《张水部招登戊己山兼览徐武功所撰河功碑》《送郑水部擢楚臬便道觐母》《送陈水部还朝》《自曲梁移水部初入朝作》《南旺道中逢张水部》《岁暮客居献王水部》《阙下送王水部时献军器闻留省免官》《送故友程水部之子下第往毗陵谒唐太史乞志二首》。皇甫汸诗《岁暮与何通政栋》中有“忽忆秦川彦,因怀水部何”[9],诗《送程惟光之越》中有“到日西湖好吟眺,由来水部有诗名”[10],也都提及水部。皇甫汸与兄皇甫冲、皇甫涍,弟皇甫濂并称“四皇甫”,又称“皇甫四杰”,他撰写有《水部君墓志铭》:“皇甫水部君者,名濂,字子约,一字道隆,中宪公第四子也。”[11]也就是皇甫汸的弟弟皇甫濂也曾任职水部。皇甫汸在工部时间有限,他在数量相对有限的诗文中,频率很高地提及“水部”,为多位水部官员同僚迎别送往,只能是当时比较流行这样的称呼。于是,皇甫汸为“水部郎吴子”送行,并撰写《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就很有可信度。《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中“蜀郡吴子以水部郎剌姚安”“余天子之水官也,请与子言水,知水则几于政”,二人都在“水部”,很熟悉水政,故此拿水来比喻政事就比较合适,前因后果具有一致性与逻辑性,比较顺理成章。
皇甫汸《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收入正式刊刻的文集,有真实来源。与之同时,元代时代虽短,诗文数量也不少,但是元代诗文中几乎没有“水部”这样的称呼。上文可知《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本身有一些问题,排除了文章是赵孟頫本人所写的可能性。《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本身不见于赵孟頫诗文集,也不在其他重要文献内,可查证的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的方志中。
从内容上看,皇甫汸在京城(今北京)“水部”送别吴子到云南姚安为官,京城距离姚安有万里之遥,姚安在当时乃荒蛮之地,吴子有所担忧畏惧,这是可以理解的,故此《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中一番劝慰宽勉。假如赵孟頫送曹敏中担任宁国路总管府推官,宁国在安徽境内,本身就是大江南的一部分,距离南京、苏杭等江南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都不远,无论是在路途以及经济、文化、人文、历史等诸多要素上看,宁国都不是偏远荒蛮之地,不需要专门撰写文章并在文章中进行一番长篇大论,还要有一番苦口婆心的劝慰与勉励。所以《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中的内容决定了它难以自圆其说。
明代皇甫汸撰写的《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被编造改写成元代大文豪赵孟頫的《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这其中的因果逻辑、前后渊源很难再全面具体地通晓。鉴于两文高度相似,很可能是有人故意伪造。如果是故意伪造,也是可以想象的。赵孟頫书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在世之时,他的只字片纸都是大家争相获取珍藏的艺术佳品。“或得其书,不翅拱璧,尺牍亦藏去为荣。”“天竺国在西徼数万里外,其高僧亦知公为中国贤者,且宝其书。”[12]“稍长大,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车马所至,填门倾郭,得片纸只字,人人心惬意满而去。”[13]甚至他的私人信札往往都会在邮寄过程中被人偷偷藏去而遗失。《霏雪录》记载:“赵松雪归吴兴,尝见夫妇操弊舟,丐以为活。公识其人,问之,因恻然曰:‘我衣食尔夫妇,鸥波亭供洒扫可乎?’夫妇欣然居之。一日,公从第缓步至亭,问其居此若何,夫妇感泣以为得所,惟忧身后无敛形之具耳。公曰,我适行间,忆奎章阁一石甚奇,命侍史取纸笔,就亭图之,神速特甚。俾夫妇鬻以为身后计。其人持至骆驼桥,好事者以十千购之。”[14]显然赵孟頫很有帮助普通人的热心,他的书画作品在当时社会中已经很贵,随手一幅石图就有十千之价。后世赵孟頫真迹颇多,伪作也有很多,赵孟頫私人信札传世者亦不少。历代人士精心收藏赵孟頫书画作品,其缘故一是在于他的书画艺术水平十分高超,二是在于其书画作品影响大、经济价值高。
有人把皇甫汸撰写《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改头换面,伪作成赵孟頫的《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之所以伪造一篇托名赵孟頫的假文,其目的应该就是将其作为赵孟頫的书法真迹贩卖销售,以获取经济利益,看重的还是书法价值。它是作为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在社会上流传。此伪作写作时间当是明代皇甫汸撰写《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之后的某一时。《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基本上是看重形式上的书法作品,其根本目的不是要伪造一篇内容虚假的文章。如此,则此《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只是在书法收藏者以及贩卖者范围内流传,较少引起书法家以及文人士子更大范围的注意,故历史上对此少有记载。作为书法作品的《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或许被编写《(民国)龙游县志》的人获取,在没有辨别真伪的情况下,将其作为赵孟頫所写的真文章而收录,从书法作品演变成了具有文史资料价值的文章。上文《(民国)龙游县志》中说《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采自城南《曹氏谱》”,说明在《曹氏谱》上就已经弄错了。应该是先被编写《曹氏谱》的人错误地收录,然后《(民国)龙游县志》再采用,随之而错。
综上,《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一文不是赵孟頫所撰写。鉴于《全元文》的巨大影响与广泛使用,也鉴于赵孟頫作为中国文化巨匠,其作品拥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有必要仔细考证《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的真伪,避免其被视为赵孟頫的真正作品而流传于世。2016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赵孟頫集》,尽力搜罗赵孟頫以及管道昇、赵雍的各种诗文辞赋文献资料,同样也收录了这篇《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若研究者错用,也会造成问题。
3 赵孟頫未撰写《乌戍夏氏谱序》
赵孟頫是元代标志性人物,具有重要地位与研究价值。他不但是书画巨擘,诗文成就也很高。《乌戍夏氏谱序》据称是赵孟頫所撰写,见清康熙时期的《乌青文献》。但据笔者考证,此文也是托名赵孟頫的伪作。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草堂刻本《乌青文献》卷九中记载赵孟頫撰写《乌戍夏氏谱序》。此文不见于赵孟頫《松雪斋集》。《全元文》第19册第85页,《赵孟頫集》第378~379页,也有收录。乌戍即浙江乌镇。“乌镇古为乌墩,后魏至唐与钱缪王皆戍兵于此,古称乌戍。乌镇古谓之乌墩,后因吴越钱镠王戌兵于此,称乌戌,今名乌镇。青镇,古谓之青墩,今名青镇,因与乌镇相抵,同称镇耳。”乌镇和青镇相连,故称乌青镇。“乌青虽一镇乎,而地当二省四郡之交,地沃民稠。”[15]赵孟頫曾到过乌镇一带。
《乌戍夏氏谱序》全文如下:
庚寅春,余与杨载虞抵武塘之别业,青山为椅,白云为屏,平章翰墨,殿最丹青,约各赋《早春》诗十首。适张伯雨挈其友夏敬仲来,伯雨居杭,复结茆于慧山之阳,往来双澜溪,则乌氏戍兵之地,夏君乃其北道主人也。后伯雨先余没于茅山,而余赴虎丘道士之约,溯苕霅而南,路经乌戍,考夏子之宫而登焉。门庭整肃,花木蔓发,童仆皆有自得之意。发笥中法书名画以示,余因得手其家谱而窥焉。上自颛禹,下至于兹,其中名公巨卿,指难数屈。而夏君威仪严正,言行典重,久心识其非单门之子,及发谱,益信吾目之不诬也。问序于余,夫进谀言,谈盛衰,非松雪山人事也。得因伯雨以识夏子,伯雨工词赋,与余为文章交,既没,而夏子之声容恍若相接,故宜以为序,以见夏氏之累世载德,亦以志张伯雨于不忘也。时大德庚子八月朔,集贤直学士、除朝散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赵孟頫书。[16]
文中提及1290年,赵孟頫与杨载虞抵武塘,后见张伯雨与夏敬仲。杨载虞、夏敬仲生平不详。张伯雨即张雨(1283—1350),元代诗文家、词曲家、书画家,茅山派道士。初名泽之,字伯雨,后易名雨,一字天雨,法名嗣真,号贞居,又号句曲外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狷介,常渺视流俗,悒悒思以古道,弗与人俯仰,年三十弃家挺身入黄冠为道士,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博学多闻,善谈名理,书法俊逸。著有诗集《句曲外史集》(又名《贞居集》)五卷,收于《四库全书》。还著有《外史山世集》三卷、《碧岩玄会灵》二卷、《寻山志》十五卷,皆不存。还有《贞居先生词集》。又著《玄史》,即《玄品录》五卷,现存于《正统道藏》中。张雨是元代著名道士,曾就学于赵孟頫,为赵孟頫学生。这篇文章有时间、地点、人物,文笔优美,表面上看是一篇地道的古代文章。也标明“时大德庚子八月朔,集贤直学士、除朝散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赵孟頫书”,似乎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乌戍夏氏谱序》有不少可疑之处,基本上可以肯定不是赵孟頫所撰写,理由如下。
3.1 张雨的事迹不符
上文提及“庚寅春,余与杨载虞抵武塘之别业”,庚寅年,乃1290或1350年。文中提到“时大德庚子八月朔,集贤直学士、除朝散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赵孟頫书”,大德庚子年为1300年,那么“庚寅”只能是1290年。张雨生于1283年。1290年春,张雨只有八岁,无法应约而来与赵孟頫这样的名士交游参访,进行交际活动;假如真有小张雨出现,文章也不会专门提及一个八岁的孩童,没有人知道八岁儿童的张雨后来成了著名道士。即使按文章中的1300年记,此时张雨也只有十八岁,尚未出名,也没有出家为道士。
更为不妥的是,“后伯雨先余没于茅山,而余赴虎丘道士之约,溯苕霅而南,路经乌戍,考夏子之宫而登焉”,这里的“先没”,应该是先去世之意,而不是先隐逸的意思。下文还有“得因伯雨以识夏子,伯雨工词赋,与余为文章交,既没,而夏子之声容恍若相接”,其中“伯雨工词赋,与余为文章交,既没”,“没”也是去世的意思,不是隐居的意思。而且张雨一直活跃于文坛,先前还修道,后期则狂放,与杨维桢等人游,不存在隐居避世不出的情况。早年由世代科举荣身的官宦子弟变为云游四方、托寄黄冠的道士,晚年继而又弃道士身份而埋葬剑冠,还其儒身,持守孝道,著书立说之余饮酒赋诗,隐居以终老。所以这位与张雨交游往来,还比张雨晚去世之人,必定不是赵孟頫。张雨1350年去世,赵孟頫1322年去世。
与之同时,要注意的是,庚寅年还有1350年,正是张雨去世之年,此年春,作者与杨载虞抵武塘之别业,“适张伯雨挈其友夏敬仲来,伯雨居杭,复结茆于慧山之阳,往来双澜溪,则乌氏戍兵之地……。后伯雨先余没于茅山”。这里事实清晰,语气连贯明确,就是张雨在1350年去世,此年春,文章作者正好与张雨、夏敬仲有所交往,到乌镇一带。而此时赵孟頫已经去世二十八年,不太可能与张雨等人往来乌青,并撰写此文。所以,此文作者另有其人,不是赵孟頫。
此外,张雨年轻时入茅山,后离开茅山,主要活动于杭州,去过京城,他的去世也不是“没于茅山”。张雨在元皇庆元年(1312),三十岁之时登茅山,受《大洞经》,豁然有悟,并从王寿衍真人入杭州开元宫。在杭州,张雨得以拜见回吴兴为先人立碑的赵孟頫,并侍赵孟頫学书。1313年,张雨又随王真人入觐大都,以诗风清丽名震京华,与在京的赵孟頫、杨载、虞集、范椁等人交好,并拜在虞集门下。他其实在茅山的时间并不长。其后或许仍然到过茅山,但是也应该没有长期留守。
3.2 赵孟頫生平不符
文中的庚寅年,乃1290或1350年,假如与赵孟頫有关,只能是1290年,此时赵孟頫在京城中。1286年三月,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前往江南搜访贤能,赵孟頫膺选。十二月,赵孟頫赴京。1287年闰二月,在大都获元世祖忽必烈接见,与论时事,颇受赏誉。六月,授官兵部郎中、奉训大夫,主管驿站事务。1290年五月,拜集贤直学士、奉议大夫。故此1290年春,赵孟頫不在江南,无法到乌青。即便到过江南而失载,那也是公差,行程匆忙,不会出现上文中描述的细细慢慢地交往应酬的情形。
文章中注明:“时大德庚子八月朔,集贤直学士、除朝散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这是很大的一处疑问。1291年秋,赵孟頫谋求外任。1292年正月,进朝列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1294年六月,成宗下诏修《世祖实录》,赵孟頫约在此之后不久赴大都。1295年六月辞官,归隐湖州闲居。1297年,除太原路汾州知州,未赴任。1299年八月,改任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驻杭州。然后担任此职约十年,即1309年七月,升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未到任。也就是说,他只在1292年至1294年之间,担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在1295年至1299年之间,即使是赵孟頫本人自称这个官职也要加上“前”,称为“前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而1299年之后,赵孟頫任“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所以1300年,赵孟頫绝对不会在《乌戍夏氏谱序》中自称集贤直学士、除朝散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按照事实与逻辑,这样称呼是无法产生的。
综合起来看,此文不是赵孟頫所撰写,也不见于赵孟頫诗文集。看行文风格与具体内容,此文的作者是一位比道士张雨还要晚去世的文人,活动于杭州以及乌镇一带,其文章被冒名或错误地写成了赵孟頫。
按此文的内容与叙事逻辑看,或许是1350年前后在世的某一位文人的作品,内容或非编造。由于赵孟頫影响力巨大,其书画作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或许有人借用了此文,伪造成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以谋取经济利益。其后的一些岁月,流传于世的《乌戍夏氏谱序》被认为赵孟頫的书法真迹,其文也被认为赵孟頫的真文,然后在清代被编写《乌青文献》的有关人士所瞩目,信以为真,收入《乌青文献》。当然,《乌青文献》传世稀少,但现在又被《全元文》以及《赵孟頫集》收录,其影响就十分巨大,散布范围非常宽广,不但会影响当下,还会流传于后世,故很有必要分析辩证之。
4 结语
综上,《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乌戍夏氏谱序》这两篇被收入近年来的大型文献《全元文》以及《赵孟頫集》的文章,都不是赵孟頫所撰写。众所周知,文献资料是一切历史文化研究的基础。鉴于赵孟頫在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上的巨大影响力,赵孟頫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历代学者十分关注。如有赵孟頫的真实文献没有被挖掘,已是缺憾,至于错用了不是赵孟頫本人所撰写的资料文献,则更有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失误。因而,十分有必要加以辨析。参考文献:
[1]赵孟頫.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M]//李修生.全元文:第19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70-71.
[2]赵孟頫.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M]//余绍宋.(民国)龙游县志:卷三十三.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3]承德郎中兴路石首县尹曹公墓志铭[M]//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十三.民国十三年(1924)永康胡氏梦选楼刻续金华丛书本.
[4]马泽.(延祐)四明志:卷三[M].袁桷,纂.清咸丰四年(1854)甬上徐氏烟屿楼刻本.
[5]王元恭.(至正)四明续志:卷二[M].王厚孙,徐亮,纂.清咸丰四年(1854)甬上徐氏烟屿楼刻本.
[6]曹秉仁.(雍正)宁波府志:卷十六[M].万经,等纂.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乾隆六年(1741)补刻本.
[7]袁桷.定海县重修记[M]//马泽.(延祐)四明志:卷八.清咸丰四年(1854)甬上徐氏烟屿楼刻本.
[8]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M]//皇甫汸.皇甫司勋集:卷四十三.明万历三年(1575)吴郡皇甫氏自刻本.
[9]皇甫汸.皇甫司勋集:卷十五[M].明万历三年(1575)吴郡皇甫氏自刻本.
[10]皇甫汸.皇甫司勋集:卷二十五[M].明万历三年(1575)吴郡皇甫氏自刻本.
[11]水部君墓志铭[M]//皇甫汸.皇甫司勋集:卷五十七.明万历三年(1575)吴郡皇甫氏自刻本.
[12]赵孟頫.松雪斋集:附录[M].民国八年(1919)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景元刻本.
[13]赵孟頫.松雪斋集:卷首[M].民国八年(1919)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景元刻本.
[14]镏绩.霏雪录[M].明弘治元年(1488)张文昭刻本.
[15]张园真.乌青文献:卷九[M].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草堂刻本.
[16]张园真.乌青文献:卷首序[M].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草堂刻本.
作者简介:
叶宪允(1972—),男,博士,副研究馆员,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方向: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