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绿色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道路的关键举措,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推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也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共同富裕。绿色金融有利于黄河流域绿色增长提质、绿色财富积累和绿色福利提升,但还存在绿色投资总量和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绿色金融发展不平衡、绿色投资效率不高、绿色金融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推进策略上,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拓宽绿色资金融资渠道、明确绿色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对绿色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估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机制体制为绿色金融提供保障。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10-0115-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10.009
黄河流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更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在实现全面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组成部分[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自然也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引领,为此,需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而且需要专业人才队伍、资金持续投入等提供坚强保障。2022年8月,财政部专门出台了《中央财政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支持方案》。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所需资金投入量巨大,而且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由此可能会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造成一定的压力,当前的投融资机制难以满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资金的需要。绿色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实现了金融资本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连接,因此,推动金融资本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倾斜,可以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研究绿色金融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文献梳理与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金融在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了有效作用,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研究。
(一)有关绿色金融概念界定和内涵方面的研究
2016年,《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绿色金融的概念做了如下界定:绿色金融是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①。在此基础上,学术界基于不同的视角,也对绿色金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都认为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市场机制,运用信贷、债券、保险、基金、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将生态治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作为金融活动的重要领域及全过程,推动市场主体转变其行为方式,自觉采用绿色低碳发展技术,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2-4]。绿色金融不仅具有公共品属性,而且具有私人品属性[5],可以有效地实现公益性和盈利性的矛盾统一,但也具有高风险和低收益的双重特点[6]。
(二)有关绿色金融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影响方面的研究
从经济学角度看,高质量是指在资源约束的前提下社会发展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经济结构贴合发展方式、经济动力趋于绿色[7]。无论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抑或加快推进社会进步,绿色金融都具有重要意义[8]。尤其是绿色金融与传统经济政策之间形成互补关系,在优化宏观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微观经济效率[9]。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也传达出政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信号,信号效应将推动全行业进行业务调整,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可通过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来承担环境责任[10],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绿色金融发展中出现的行业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性,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11]。绿色金融通过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信息约束以及管理风险等措施,为研发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提供可能,进而提高生产率,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12]。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滞后也已成为黄河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13]。因此,促进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是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14],在此过程中,绿色金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15]。此外,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较大资金缺口,金融发展是主要因素之一[16]。因此,应发挥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作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同时,绿色金融为催生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黄河流域经济增长潜力,提供了有效支撑。
(三)有关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问题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依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总体上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一是绿色金融发展的积极性不足。从实践来看,绿色金融的发展更多地依赖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和推动[17],但一些约束性政策仍未得到系统性变革,激励性政策较为缺乏。同时,绿色金融支持下的企业与项目的经营成本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由此造成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参与绿色投资、绿色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绿色金融发展支撑保障体系不健全。这主要体现在绿色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4]、科技投入不足、顶层政策体系约束力与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加强[18]。三是绿色金融发展不均衡。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不平衡现象突出。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其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其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对于黄河流域而言,9个省区中大多数省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均较低[13]。
(四)有关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对策建议方面的研究
为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应建立系统完备的绿色金融体系,要从机构建设、财政金融政策、支持绿色投资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发力[3]。在新发展阶段,需要加强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构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效机制,从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适度超前培育人才、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加强金融监管、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鼓励金融部门加大产品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体系[19]。此外,绿色金融能力建设、金融科技投入与应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于黄河流域而言,虽然其绿色金融发展与其他区域具有共性,但更需要关注流域的个性特征。在实施过程中,应发挥环境规制的有效作用,促使黄河流域高污染企业的外部环境污染成本提升,进而引导企业资金向绿色产业流入,推动黄河流域省区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20]。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9)》表明,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走到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尚未形成理论体系,需要从基础理论层面加强研究[21-22]。为此,本文一方面尝试构建绿色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从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本理论、社会学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视角展开,对绿色金融支持i1XpW8D0TDzvE/wDVoTB8T2dmkurt3ro3jDeWHeBCEg=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理论研究。
二、绿色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统一,为此需要实现流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生,形成以绿色增长、绿色财富和绿色福利的耦合关系(见图1)。绿色金融是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政策工具,有利于提升黄河流域绿色发展能力,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共生发展,最终实现到21世纪中叶,黄河流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升的战略目标。
(一)绿色金融促进黄河流域绿色增长提质
绿色金融本质在于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让企业家对生产要素重新定价和组合,从而改变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变革,实现经济绿色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金融积极投入金融资源聚焦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助力全社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与产业升级,加强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为新质生产力加速赋能[24]。绿色金融能够催生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促进黄河流域绿色增长提质。一是通过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例如,新能源、清洁技术、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化,推动旧有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可以促进清洁行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倒逼高污染、高排放部门内部的技术革新,采用绿色生产发展方式。二是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发展,为黄河流域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通过绿色金融对绿色生产的内在要求和绿色技术的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提高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并进。
(二)绿色金融助力黄河流域绿色财富积累
绿色金融促进黄河流域绿色增长提质,实现绿色财富积累。一是促进物质自然财富积累。黄河流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绿色金融通过激励市场主体采取绿色发展方式,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有利于自然资本保值增值,进而转化为生态价值,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绿色金融投资于教育、培训和健康能够提升个体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提升黄河流域人民的健康水平,绿色金融环境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大幅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同时提升他们在新兴绿色产业中的就业能力,也为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三是促进社会财富积累。社会网络、信任、规范和价值观等无形资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黄河流域的绿色转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协作,社会资本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绿色金融通过促进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有助于形成一个支持绿色增长的社会氛围。例如,绿色金融支持的社区环境改善项目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增进了居民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形成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共识和动力。通过加强社区参与环境治理的能力,绿色金融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紧密、更有责任感和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结构,促进绿色财富的累积。
(三)绿色金融加强黄河流域绿色福利提升
生态系统恢复被认为将为实现消除贫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根本性贡献①。绿色金融不仅能够实现绿色经济增长和绿色财富的增加,而且能够促进黄河流域的绿色福利提升。绿色福利不仅包含当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福祉,而且关系到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远追求。一是良好的生态与人居环境福利。生态经济学强调经济活动与环境系统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认为在经济决策中充分考虑生态限制和环境成本。绿色金融通过引导资金流向环保和资源高效利用的项目(如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和生态农业等),有助于减少生态环境的损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种资金的有效配置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绿色增长,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即提升了安全性福利和适宜性福利。二是当代与后代可持续发展福利。代际公平理论关注当前代行为对未来代福祉的影响,强调需要在满足当前代需求的同时,保护未来代的利益。绿色金融通过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有助于确保自然资源和环境服务对后代的可用性,实现代际公平。三是包容性增长促进民生福利。绿色金融在支持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就业和社会参与,同时也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绿色金融通过支持社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项目,助力改善相对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以及改善饮水和卫生条件,直接提升黄河流域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特别是相对贫困的边远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居民福利。同时,投资于环境保护项目和绿色基础设施,如公园和绿色交通系统,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确保了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发展阶段,绿色金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金融部门普遍认为,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成本较高,且投资量大、周期长,主动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不足。从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环境来看,绿色金融发展的保障体系不健全、市场培育不足。在内外部因素相互叠加影响下,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绿色投资总量和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测算,实现中国“十四五”环境治理目标,生态环境投资需求约为6.8万亿元至8万亿元,年均投资需求约1.4万亿元到1.6万亿元;要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年资金投入需求约为2.1万亿元①。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储备项目共5 738个,总投资需求8 759.3亿元。其中,投资需求排前三位的分别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程、应对气候变化重大工程和水生态环境治理重大工程,分别为1 244.9亿元、1 195.2亿元和1 000.0亿元②。以上仅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相关投资需求,若考虑绿色产业升级、生态环境安全、水资源节约利用等领域,投资需求将远超万亿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资金需求巨大,但是绿色资金投资供给不足且投资结构有待优化。
从绿色财政投入看,根据《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2)》,2021年生态环境治理投资主要来自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内资金、地方债、社会资本等。2021年地方债务余额30.47万亿元,能够提供给环保项目的资金被压缩。全类型PPP项目投资额13 254亿元,同比减少3 954亿元,下降23%③。根据2020—2022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16—2020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方案中央财政投资合计1 770.91亿元,2021年投入711.13亿元。2022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中央投资约41亿元④。政府的投入与年均万亿元的需求相比,明显不足。同时受之前新冠疫情冲击,以及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社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放缓,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对生态环保投入增长缓慢且负担较重。
从绿色金融投入看,由于绿色信贷余额占全体绿色融资余额的比例超过90%,绿色信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绿色金融的作用[25],因而可以通过黄河流域九省区绿色信贷的投入体现绿色金融的投入。2021年沿黄九省区绿色信贷投入共计33 722.29亿元,占全国21.21%。投入最多为山东省7 979.2亿元,投入最少为宁夏917.4亿元(表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效益具有区域共享性特征,项目效益具有正外部性,但跨行政区外部性不对等,即下游无法享受上游环境改善带来的正外部性,导致项目投入积极性不高。同时,黄河流域生态环保项目多以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为主,一些项目尚未建立起较为清晰的“污染者付费”或“受益者付费”机制,即项目投资回报机制不完善,制约了金融和民间资本的投入[26]。
绿色科技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科技创新形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会产生更大效益。但由于绿色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投资风险和较低收益回报的特征,黄河流域绿色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足且区域差异较大。据统计,黄河流域9省区的研发总投入只占全国的23.7%,研发强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专利授权量仅占全国的24%。以R&D经费内部支出来代表地区科技创新投入水平,202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流域内经费投资强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山东、四川和河南超过千亿元投资水平(表2)。《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2)》指出,2021年环保企业创新投入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同比下降,平均研发支出经费支出水平较低,大规模企业研发支出经费较高,但黄河流域环保企业大多是小微企业,规模较小、盈利能力不足,加上绿色创新技术研发周期较长、投资回报较慢,研发成本高,企业对绿色创新技术投资在能力上和积极性上均不强,最终也导致绿色创新技术的投入不足。同时,9省443645491268305aa887cf6b7b211a239628d534f674ad38b759c11b8d6e3dd3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对绿色技术创新投入有一定的影响[27]。
(二)黄河流域各省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不均衡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课题组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金融发展指数评价,黄河流域9省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表3)。整体上看,2020年黄河流域9省区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平均得分30.38,低于全国平均得分32.53,主要是市场效果评价得分较低。分区域看,四川得分最高46.13,宁夏仅17.38,二者差距较大。金融生态得分与绿色金融市场指数得分存在较高的关联度,二者排名几乎同步。9省区金融生态平均得分44.92,低于全国平均分50.84。
黄河流域9省区金融体系以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地方金融机构占比小。金融垄断也会导致金融创新不足,进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处于快速发展的探索阶段。与全国相比,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据各省区2023年统计局数据,9省区经济发展水平残次不齐、差距较大(图2)。2023年9省区GDP约占全国1/4,全国GDP均值为40 353亿元,9省区GDP均值为35 158亿元,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9省区中高于均值的只有3个省区,山东GDP为92 069亿元,高于流域均值2倍多,而青海和宁夏则不足6 000亿元,不到山东的1/10。
流域绿色产业发展不足也是绿色金融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且重工业化特征明显,专业化部门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和重化行业,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的比重偏高[28]。根据《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值,全国为7.3∶40∶52.7,黄河流域为8.8∶42.6∶48.7,黄河流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①。黄河流域资源依赖的格局尚未彻底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加剧了环境承载压力,延缓了产业结构生态化进程,严重影响着流域的高质量发展[29]。
(三)绿色投资效率不高
黄河流域绿色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资金利用不仅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还能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的绿色资金使用效率受到宏微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支持政策、企业规模、资金的分配、项目选取和执行、项目管理和监管、技术应用推广成本、利益相关方协调度、市场机制健全度等。当前黄河流域在绿色资金使用上效率有待提高。
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较低,但通过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和激励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绿色金融的环境改善效果[30]。对于黄河流域而言,规模偏小是其绿色经济效率整体偏低的主要原因,而且整个流域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31]。以环保企业为例,《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2)》指出,生态环保投入创造的生态产品价值流向了地产、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资金投入和经济效益“两张皮”。处于黄河流域的环保企业大多是小微型企业,环保业务营业收入5亿~10亿元的企业占比不足20%,新三板挂牌环保企业占比仅10.7%,且大多数集聚在山东。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环保经营收入和经营利润均出现下降,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利润率分别同比下滑到1.6%、18.2%①。可见,黄河流域环保企业经营效率较低。
黄河流域的生态效率是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然而,有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下游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明显高于中、上游[32]。虽然黄河流域整体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偏低,但是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总体上形成了“下游领跑、中游追赶、上游落后”的空间格局,但空间区域差异性呈现逐渐扩大的态势[33]。对于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而言,技术进步是主导因素,但是流域农业规模化水平不高导致农业发展绿色技术进步缓慢,进而影响技术效率和生态效率的提升[34]。这也体现出黄河流域对绿色创新技术的投入力度有待加强。
(四)绿色金融发展支撑保障体系不健全
提升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需要健全体制机制、实施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1.机制体制不完善
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一系列健全的体制机制来支持绿色金融发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除了绿色金融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例如绿色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共享不完善等),黄河流域绿色金融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环境配额市场化交易机制不完善和9省区跨区域金融合作不足甚至缺乏。其中,环境市场配额市场化不足主要体现在黄河流域的水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程度低,绿色金融无法有效配置资源。黄河流域依然还没有建立起跨省域的水权交易市场,新时代9省区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黄河流域分水方案长久不调整,对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产业转型无疑是一种明显的制约。
2.科技创新支撑不足
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金融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研发投入不足、科创平台建设不够、专利研发产出较低[35]导致黄河流域的科技金融发展滞后,限制了绿色金融作用的发挥。当前技术应用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数据分析能力不足、遥感和卫星监测技术的不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在资金透明性和追踪方面的应用不广泛,以及智能合约和自动化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缺乏。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环境变化预测和资源优化管理中的应用还未普及。这些技术的不足不仅影响了项目效率和透明度,也阻碍了环境监控和资源管理的现代化,从而制约了黄河流域通过绿色金融实现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效果。
3.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落后
绿色金融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综合考量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需要既懂金融又懂生态环保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黄河流域地区在绿色金融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人才的孵化与输送。2022年中国教育部网站发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数据显示,从高校数量来看,黄河流域沿线地区的“双一流”高校有27所,仅占全国的18.37%。从学科来看,仅有1所院校“双一流”学科含有经济金融类专业①。专业人才的缺失会导致绿色金融产品在设计、应用和创新等一系列问题,无法保障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和黄河流域发展规划的执行效果。因此,需要根据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的需要,加强黄河流域9省区高等院校对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
四、绿色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
新时代,绿色金融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激励机制不足和绿色金融市场培育问题,因此,要采取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加强顶层设计,保障绿色金融健康持续发展
首先,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确立绿色低碳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政策制定、教育培训和媒体宣传,提升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内化与普及,提升公共绿色发展意识和认知,培育绿色金融在黄河流域的发展市场,保障绿色金融提供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制定绿色金融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制定绿色金融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支撑黄河流域发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目标、支持的重点领域、保障政策措施等,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制定优先序、时间表,确保绿色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最后,实施绿色金融支持黄河流域发展的国家行动。开展绿色金融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例如绿色金融行动计划、绿色科技创新奖励等,营造绿色发展氛围,提升绿色发展意识,实质性推进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
(二)拓宽绿色金融融资渠道
绿色投资仅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还远远不够,需要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一方面要完善激励机制,激发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强化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共享,搭建绿色投资和融资的信息平台,促进绿色项目与潜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对接,降低交易成本,激发社会资本参与黄河流域绿色项目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将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相结合,扩大金融支持覆盖面,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
(三)创新和优化绿色金融产品研发支持重点领域发展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重点、分区域地进行。要加强绿色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研发,优化供给结构,在绿色科技创新研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例如水资源治理、生态修复),以及结合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绿色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的资金需求,有效改善金融服务。
(四)强化绿色投资项目后评估提升绿色资金使用效率
效益评估是保障资金投入取得实效的有效措施。对绿色金融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而言,需要开展绿色金融投资效益评估。尤其是绿色金融支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黄河文化的传承及弘扬、公共服务短板补齐、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等方面,应开展重点评估。采取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估,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科学。同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对投资绩效好的省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对绩效一般的省区进行督促改进,对资金使用效果不高,甚至低效无效的省区,进行优化调整。
(五)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
首先,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统一的zIkAQKlhGyt+v+3SgixCjHDzJ7lsB0hXyb9BliZ9Ekc=绿色金融和绿色项目标准,设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加强对绿色企业环境信息的监管和公开,降低投资者的搜索成本。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的横向水权交易制度,并鼓励黄河流域相关省区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尽快建立多部门的协作机制,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绿色金融政策,探索符合当地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其次,完善发展绿色金融的技术支持体系。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支持制度,围绕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和科技应用,尤其是金融科技的应用,解决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要凝聚沿黄各省市力量,加强区域协作,在研发投入的问题上形成合力,有助于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三是强化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加强与地方院校的科研合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最后,完善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绿色金融人才的需求,以及当前9省区绿色金融人才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是围绕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从如何识才、如何育才等方面,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和制度,以满足对人才数量的需求与人才能力的需求。二是建立优化人才激励制度体系。构建人才扎根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提升人才的存在感、成就感,以更好地服务于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36]。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4-35.
[2] 安伟.绿色金融的内涵、机理和实践初探[J].经济经纬,2008(5):156-158.
[3] 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5):18-27.
[4] 何德旭,程贵.绿色金融[J].经济研究,2022(10):10-17.
[5] 曹和平.绿色金融的两级市场和三重含义[J].环境保护,2015(2):29-31.
[6] 安同信,侯效敏,杨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研究[J].东岳论丛,2017(6):92-100.
[7] 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8]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李晓西,等.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2015(10):30-40.
[9] 王遥,潘冬阳,张笑.绿色金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6):33-42.
[10] 刘锡良,文书洋.中国的金融机构应当承担环境责任吗?——基本事实、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2019(3):38-54.
[11] 于波,范从来.绿色金融、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22(9):31-43.
[12] 史代敏,施晓燕.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机理、特征与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22(1):31-48.
[13] 姜长云,盛朝迅,张义博.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研究[J].学术界,2019(11):68-82.
[14] 张卓群.绿色金融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J].中国发展观察,2020(Z8):22-23+30.
[15] 韩叙,柳潇明,刘文婷,等.黄河流域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23(9):121-130.
[16] 张学良,贾文星,吴胜男.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跃迁及驱动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22(3):72-85+127-128.
[17] 董捷.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3(3):156-160.
[18] 王遥,任玉洁.“双碳”目标下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J].当代经济科学,2022(5):1-13+139.
[19] 朱兰,郭熙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J].改革,2022(6):106-115.
[20] 贾洪文,樊树钢.黄河流域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生态经济,2023(10):89-98.
[21] 兰州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2019绿色金融兰州高峰论坛”会议综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81-184.
[22] 文书洋,张琳,刘锡良.我们为什么需要绿色金融?——从全球经验事实到基于经济增长框架的理论解释[J].金融研究,2021(12):20-37.
[23]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4-8.
[24] 王遥.绿色金融为新质生产力加速赋能[J].经济,2024(4):24-26.
[25] 王馨,王营.绿色信贷政策增进绿色创新研究[J].管理世界,2021(6):173-188+11.
[26] 高军,刘双柳,徐顺青,等.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分析及优化建议[J].环境保护科学,2020(2):6-10.
[27] 肖黎明,贾均焱.绿色金融、碳排放约束与能源技术创新[J/OL].生态经济:1-16.[2024-03-28].https://link.cnki.net/urlid/53.1193.F.20240327.1505.004.
[28] 杨丹,常歌,赵建吉.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难题与推进路径[J].中州学刊,2020(7):28-33.
[29] 张明斗,杨雨欣.黄河流域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中国沙漠,2024(3):108-118.
[30] 姬新龙,王仕琦.绿色金融与区域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J].开发研究,2020(2):55-63.
[31] 相征,顾元吉.黄河流域绿色经济效率的测度及收敛性分析[J].人民黄河,2022(10):12-17.
[32] 陈明华,王山,刘文斐.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及其提升路径——基于100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20(4):46-58+127.
[33] 何妮,姚聪莉,张畅.“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动态演进与收敛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149-160.
[34] 王磊,刘茹迪,马红坤.农业生态效率的演变特征与空间收敛——基于黄河流域47个城市的实证[J].生态经济,2024(4):114-121.
[35] 陈鸽,苏利阳.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22(8):944-954.
[36] 于法稳,方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问题[J].中国软科学,2020(6):85-95.
Green Finance Support fo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ory, Issues, and Strategies
Abstract: The support of green finance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crucial for the region to pursue the ultimate path of ecological priority, green, low-carb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is endeavor serves as a significant driving force for implementing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y and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It is conducive not only to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to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strong country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Green finance facilitates the enhancement of green growth, the accumulation of green wealth, and the improvement of green welfar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However, challenges persist, including insufficient total green investment and investment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low efficiency of green investment, and an inadequate support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Strategically advancing in this realm necessitates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broadening channels for green financial funding, specifying key areas where green finance supports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onducting post-assessment of green investment project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fund utilization, and refining the mechanisms and systems for green financ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support.
Key Words: Yellow River Bas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Green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