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口腔正畸联合外科导萌手术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患儿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上前牙埋伏阻生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儿行外科导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行口腔正畸治疗联合外科导萌手术。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疼痛程度、附着龈宽度与厚度、唇侧骨板厚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牙齿修复的美学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儿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儿附着龈宽度与厚度、唇侧骨板厚度均增加,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红色美学指数(PE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白色美学指数(WE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口腔正畸联合外科导萌手术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患儿的效果较好,可减轻患儿疼痛程度,增加附着龈宽度与厚度、唇侧骨板厚度,提高牙齿修复的美学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口腔正畸;外科导萌手术;上前牙埋伏阻生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21.0142.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21.043
上前牙埋伏阻生是口腔科的常见病症,其发病与牙根畸形、牙列拥挤无萌出空间、乳牙萌出异常、根骨粘连、牙源性肿瘤、恒牙胚发育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1]。该病患儿常伴有齿槽骨发育不充分、牙列缺损、阻碍邻牙、牙齿排列不齐等现象,易引发牙弓不连续,进而导致咬合紊乱、中线偏斜等问题,影响上颌骨发育,还会造成根吸收、邻牙移位等情况[2]。以往临床针对有保留价值且萌出受阻的上前牙,多采用外科导萌手术治疗,该术式能开拓有效间隙,促使埋伏阻生齿自然萌出到位,但部分腭侧错位的上前牙埋伏阻生齿自然萌出较困难[3]。有研究指出,对上前牙埋伏阻生患儿实施外科手术暴露联合正畸牵引,有助于解决埋伏阻生齿萌出问题[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口腔正畸联合外科导萌手术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患儿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上前牙埋伏阻生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17例,女性25例;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1.63±1.32)岁。观察组患儿中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8~16岁,平均年龄(11.71±1.21)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威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及监护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⑴符合上前牙埋伏阻生的诊断标准,且经临床检查确诊[5];⑵单侧埋伏阻生,邻牙结构未被破坏。排除标准:⑴近6个月内有正畸治疗史者;⑵合并鼻、面、咽喉部疾病者;⑶合并重度牙周疾病者;⑷存在口腔外伤史者;⑸埋伏阻生的牙根或牙冠发育异常、严重畸形、牙根短小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均行CT检查,评估阻生牙位置,结合个体情况制订治疗方案、牵引适宜度等,若患儿存在牙齿间隙不足情况需提前拓展牙齿缝隙。
对照组患儿行外科导萌手术治疗:行常规局部麻醉,在阻生牙牙槽嵴顶部作手术切口,掀开粘骨膜瓣至埋伏牙高度,清除牙齿表面骨质,清理导萌道上组织,暴露牙冠,实施止血、酸蚀、冲洗等操作。粘贴牵引托槽,复位粘骨膜瓣,清洗手术区域,逐层缝合切口,从粘骨膜瓣中穿过牵引丝予以牵引,固定邻牙。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腔正畸治疗:于外科导萌手术后7 d,选取合适的口外正畸牵引装置结合埋伏阻生牙萌出方向、邻牙关系等予以牵引操作,设置牵引力度0.5~0.6 N,移动方向为牙弓处。于术后15 d进行复查,根据复查情况调整牵引钩方向,促进埋伏阻生牙萌出。埋伏阻生齿自然萌出后调整排齐牙齿,使用8字形固定托槽,稳定后佩戴保持器。
以网络、电话等方式随访6个月,每月行1次门诊复查,根据患儿恢复情况调整牵引。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显效: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咀嚼、语言功能恢复正常,无牙龈炎症,牙齿排列美观;有效:症状有所好转,咀嚼、语言功能基本恢复,偶有牙龈炎症,牙齿排列美观;无效:症状无改变,咀嚼、语言功能异常,伴有牙龈炎症、牙列紊乱[6]。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⑵疼痛程度。于术后7 d、 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7]评估两组患儿疼痛程度,满分1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儿疼痛越剧烈。⑶附着龈宽度与厚度、唇侧骨板厚度。于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牙探针(上海生大医保股份有限公司,沪械注准20212170400,型号:通用型),测量附着龈宽度与厚度、唇侧骨板厚度。⑷并发症发生情况。于随访期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牙列异常、牙龈退缩、牙根粘连、牙髓坏死的发生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例数/总例数×100%。⑸牙齿修复的美学效果。于术前、术后6个月,参照红色美学指数(PES)及白色美学指数(WES)[8]评估两组患儿牙齿修复的美学效果, PES评分满分14分,分值越高提示患儿红色美学效果越高; WES评分满分10分,分值越低提示患儿白色美学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3个月,两组患儿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附着龈宽度与厚度、唇侧骨板厚度比较 术后6个月,两组患儿附着龈宽度与厚度、唇侧骨板厚度均增加,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儿牙齿修复的美学效果比较 术后6个月,两组患儿PE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WE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3 讨论
上前牙埋伏阻生作为常见的口腔疾病,会对牙齿咀嚼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显著降低患者面部美观度。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暴露助萌及拔除后修复等干预措施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患儿,但远期效果不理想[9]。有研究指出,口腔正畸运用固定正畸矫治技术,有助于保存天然牙齿及调整全口咬合关系[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外科导萌手术可通过开辟通道,消除阻碍牙齿萌出的障碍,为牙齿萌出创造条件;口腔正畸则利用矫治器产生的持续牵引力,引导埋伏阻生齿沿正确的方向萌出,二者联合可有效提高牙齿萌出的成功率[11]。同时,口腔正畸通过控制牵引力的大小和方向,对萌出后的牙齿进行精细调整,可避免对牙齿和牙槽骨造成过度损伤,使牙齿排列更加整齐,咬合关系更好[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两组患儿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上前牙埋伏阻生因牙齿无法正常萌出会引起疼痛,出现周围组织受压、炎症反应及神经刺激等症状。外科导萌手术可直接去除阻碍牙齿萌出的障碍物(如骨组织、软组织等),减轻牙齿对周围组织的压力,通过手术开辟通道,使埋伏阻生齿能够顺利萌出,从而缓解因压力引起的疼痛。口腔正畸则通过调整牙齿的位置和方向,进一步减少牙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促进牙齿的正常萌出和排列[13]。此外,正畸矫治器可起到固定牙齿的作用,防止牙齿移动,保持牙齿位于正确位置,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刺激,进而减少疼痛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两组患儿附着龈宽度与厚度、唇侧骨板厚度均增加,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患儿PE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WE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口腔正畸的牵引力可刺激牙龈组织增生,增加附着龈的宽度和厚度。同时,正畸矫治器对牙龈组织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防止牙龈萎缩。上前牙埋伏阻生患儿经外科导萌手术和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齿的萌出会对唇侧骨板产生机械刺激,进而提高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组织的形成,从而增加唇侧骨板的厚度。口腔正畸的牵引力可引导牙齿向正确的方向萌出,同时也可对周围的骨组织产生一定的压力,进一步刺激骨组织的改建和增生,增加唇侧骨板的厚度[14]。此外,附着龈宽度、厚度及唇侧骨板厚度的增加可提高牙龈和骨组织的稳定性,减少牙齿松动和移位的风险,提高修复的美学效果。
综上所述,口腔正畸联合外科导萌手术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患儿的效果较好,可减轻患儿疼痛程度,增加附着龈宽度与厚度、唇侧骨板厚度,提高牙齿修复的美学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蔡语馨,杨鑫,吴建勇.上颌切牙埋伏阻生的病因和正畸治疗的现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0(4): 543-547.
王倩,袁荃,陈娟娟.闭合式牵引矫治技术用于上前牙埋伏阻生牵引矫治的效果及美观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22, 31(8): 142-145.
周嘉瑶,徐宇红.上前牙埋伏阻生的正畸治疗1例[J].四川医学, 2022, 43(5): 519-520.
李璇,秦青,蒋旸. 活动矫治器牵引导萌多个埋伏阻生牙1例[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44(3): 77-81.
毛渝.临床综合牙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98.
范珍明,张心明.口腔颌面外科学[M]. 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39-40.
严广斌.视觉模拟评分法[J/CD].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2): 273.
张晓真,周国兴,戴文雍,等.红、白美学评价CAD/CAM个性化基台与全瓷冠在前牙区的应用[J].口腔生物医学, 2013(4): 186-190.
孙茹,程琼琼,吴卉.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 2024, 43(7): 59-62.
刘婷,郭娜.上前牙埋伏阻生运用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16): 63-64.
孙鹏,郭斐,张学斌,等.伴多个前牙埋伏阻生牙列畸形的外科-正畸联合治疗[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8, 28(5): 267-271.
孙梅.应用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观察[J/CD].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 6(4): 33, 37.
李靖玉.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8, 37(13): 73-75.
于文诉,章淑艳.上前牙埋伏阻生正畸牵引治疗中超声骨刀与无痛口腔麻醉仪的联合应用价值分析[J/CD].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 5(9): 3-4, 9.
1作者简介:柳哲,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口腔正畸学。
通信作者:杨英来,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口腔颌面外科。E-mail:woailiuzhemeime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