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灸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
10月济南市机关医院收治的12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黄芪建中汤结合雷火灸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灸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复发率、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6个月期间,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采用灸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复发率、降低疼痛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灸药;穴位贴敷;脾胃虚寒型胃痛;黄芪建中汤
【中图分类号】R25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21.007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21.021
胃痛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导致胃痛的常见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胆囊疾病、胃肠道感染等[1]。胃痛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等范畴,以脾胃虚寒型常见,临床表现为加重胃痛,空腹时伴有恶心、反酸、食欲不振,以及手足发冷等典型症状[2]。有研究表明,在诊断胃脘痛时,需先考虑虚实、寒热等情况[3]。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侧重应用抑制胃酸、保护胃壁类药物等,但远期效果不理想,易反复发作。传统医学在治疗胃痛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煎剂和丸散剂常用于治疗胃脘痛症状;局部疗法如穴位按摩等,可缓解胃部慢性疼痛。济南市机关医院门诊接收胃痛患者较多,针对脾胃虚寒型患者开创了艾灸、中药汤剂内服、穴位贴敷治疗三者一体的创新疗法,并在近两年内不断进行诊疗方法创新及临床数据跟踪统计,已形成系统的临床疗法。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灸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济南市机关医院收治的12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3.51±9.15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20±3.10)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2.15±8.25岁;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4.15±2.2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济南市机关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⑴符合脾胃虚寒型胃痛的诊断标准(主证:胃隐痛,喜暖喜按;次证:疲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稀,舌苔淡白,脉微虚弱。符合主证和2项次证,结合舌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即可做出诊断)[4];⑵2周内未使用相关药物治疗者。排除标准:
⑴合并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疾病者;⑵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⑶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⑷存在针灸禁忌证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饮食调控,且禁烟、戒酒。对照组患者接受黄芪建中汤结合雷火灸治疗:⑴黄芪建中汤口服。该汤饮片组成为黄芪30 g,桂枝、防风、陈皮各12 g,白芍20 g,茯苓、饴糖各15 g,生姜9 g,甘草6 g,大枣3枚,常规水煎2次,微微加热空腹服用,早、晚各1次。⑵雷火针灸疗法。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点燃雷火针的一端,用清洁干燥棉布7层将烧着端包裹,紧按于穴位处灸熨。如患者感到过热应略将雷火针提起,以免烫伤,若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遍至局部皮肤发红为度。 1次/d,持续治疗40 d。
观察组患者接受灸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⑴艾灸。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选择中脘、神阙、足三里(两侧)等穴位,将已点燃的艾条置于距离穴位2~3 cm处,进行温灸,每个穴位15~20 min,1次/d。持续治疗40 d。⑵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瘀血严重者加郁金、川梀子;湿热严重者加竹茹、黄连;脾胃虚弱严重者加白术、党参、茯苓;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肝胃不和者加佛手、枳壳、柴胡。煎服方法同对照组,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⑶穴位贴敷。将中药方构成包括白芥子、丁香、肉桂、元胡索、细辛、附子6种,剂量分别为5、6、6、10、6、3 g。将所有中药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调至糊状,制成直径约2 cm的药饼,贴敷于(双侧)足三里、神阙中脘等穴位,使用胶布固定。4~6 h/次、
1次/d。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治愈:胃痛等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显效:胃痛症状减轻明显,其他症状已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结果明显的改善;有效:胃痛症状减轻,其他症状有所改善,胃镜检查结果有所好转;无效:胃痛症状未见缓解,其他症状持续存在,胃镜检查结果未有明显变动[5]。⑵中医证候评分。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变化进行评定,包括胃脘疼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温,根据程度分为轻微、较轻、较重、十分痛苦,分别对应0、 1、 2、 3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症状越严重[5]。⑶复发率。患者治疗后进行随访6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复发率=复发例数/总例数×100%。⑷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6]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满分
10分,分值与患者疼痛程度成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随访6个月期间,对照组患者复发14例,复发率为23.33%,观察组患者复发5例,复发率为8.33%。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主要负责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和运化转运。脾胃虚寒型胃痛是指患者脾胃功能虚弱,受寒邪侵袭导致的一种病证类型,其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阳气不足、寒湿内生等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包括胃脘疼痛、胀闷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或排稀便等症状,在寒冷天气或进食寒凉食物后症状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是脾胃虚寒型胃痛的舌脉特征。临床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采用西药疗法远期效果不理想[7]。同时,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可能导致患者耐药性增强和不良反应频繁发生,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变低。
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治疗原则,常采用灸法,选择背部、腹部或与脾胃相关的穴位进行操作。该疗法可让热力直接作用于病灶,温暖补益脾胃阳气,恢复脾胃升降,排除中焦气机的阻碍,从而达到治疗效果[8]。有研究表明,贴敷疗法无论是结合传统三联疗法,还是搭配中药汤剂使用,都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期间,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黄芪建中汤具有温中益气、祛寒散寒的功效,可温暖脾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胃部寒凉感[11]。灸法的热力刺激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有助于恢复脾胃功能,减轻胃部疼痛;且灸法的温热作用可促进药物成分的渗透,加速药效的发挥,增强治疗效果[12]。丁香、肉桂、吴茱萸、干姜等药物具有辛温散寒的作用,可促进经络气血流通,通过穴位贴敷直达病位,可有效缓解胃痛症状;且穴位贴敷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针对性地调理脾胃功能,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3-14]。
综上所述,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采用灸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可充分发挥灸药和穴位贴敷的优势,通过温中祛寒、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药效渗透、综合调理、个性化治疗,达到缓解胃痛症状、恢复脾胃功能、促进康复的效果,值得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李步双.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 20(22): 113-115.
韩宝蕊.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 20(1): 118-120.
王艳梅.护理干预对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 (16): 121-122.
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156-157.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医杂志, 2017, 58(13): 1166-1170.
严广斌.视觉模拟评分法[J/CD].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2): 34.
房静远,杜奕奇,刘文忠,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精简版(2017年,上海)[J].上海医学, 2017, 40(12): 705-708.
郑碧武.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疗效观察[J].基层中医药, 2023, 2(10): 57-62.
吴小雪,刘艳艳,王艳.消化性溃疡患者行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护理应用[J/CD].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7, 1(6): 114.
梁国英,奚玉杰,李慧,等.穴位贴敷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1, 27(21): 1677-1680.
温庆芬,戚华均,陈丽华,等.雷火灸联合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 20(8): 63-65.
王利峰.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疗效观察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20, 30(20): 103.
傅晴,潘蓉,陈逸明.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 2022, 20(6): 143-146.
冯映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用艾灸盒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132例的临床观察[J/CD].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40): 89, 93.
1基金项目:2022年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2-中-15)
作者简介:赵琪琳,硕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
通信作者:叶蕊,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疾病的诊疗。E-mail:song1972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