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7日至31日,国家京剧院青年团全国巡演上海站圆满收官。此次巡演,青年团在上海宛平剧院、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携《五女拜寿》《主角》《野猪林》《闹天宫》《春草闯堂》《杨门女将》等剧目,连续五天演出六场,集中展示了国家京剧院近年来人才培养和剧目创作的成果,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和好评,实现了国家京剧院打造品牌、锻炼队伍、培育市场、服务观众的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国家京剧院作为国有文艺院团,在一代代艺术家的薪火相传中,始终与党和人民对文艺发展的要求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刻不忘“出人出戏”“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使命担当。近年来,剧院致力于推进人才梯队建设,坚持深化青年人才培养机制,为青年演职员搭建成长平台,以强有力的举措实施“人才兴院、人才强院”战略,形成了“百日集训”这样一套机制方法,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作理念,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试以国家京剧院“百日集训”的具体举措为例,谈谈青年京剧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
困境:正视青年京剧人才培养现状
按照艺术人才的成长规律,最具有艺术创造力的是青年时期,每一个艺术门类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离不开青年人才的不懈努力。当前青年京剧人才的培养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这些问题不仅关乎着京剧艺术的未来走向,也深刻影响着整个文艺生态的繁荣发展。
一是院校教育与院团实践的脱节,导致人才效能减弱。院校毕业生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却往往缺乏艺术实践经验和对院团实际艺术风格的把握。入职后难以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还须额外进行岗位培训。剧院本是创作生产单位,是用人单位,却额外承担了过多育人之责,增加了培养人才的时间成本、资源成本和人力成本,大大拉长了青年演员的成才周期。
二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展示机会较少,成长通道狭窄。京剧艺术创作和演出中,普遍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青年人才缺乏当主角的舞台实践机会。由于京剧这一艺术门类的特点和院团排演规划的有限性,演艺的黄金年龄易逝,但青年演员等待承担重要剧目、项目的时间过长,很多演员尚未等到主演的机会,就已面临“艺术退役”的窘境。
三是“传帮带”机制不完善,进一步制约了青年人才的成长速度和潜力发挥。在演出环节,院团普遍未做到让名家与青年人才超常规跨代合作的舞台模式,许多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告别舞台后,其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与利用,“传帮带”没有形成规模化、常态化的阵势,对规模化培养人才造成了障碍,影响了整个艺术行业的人才梯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出人:遵循艺术成长规律,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
京剧艺术是“角儿”的艺术,面对青年京剧人才培育时遇到的困境和挑战,国家京剧院遵循艺术规律,构建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推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针对青年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剧院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实施“因人设戏”的个性化、精准化培养策略,以人才为核心定制剧目;将人才培养环节前置,从源头抓起,奠定坚实基础;积极搭建广阔的演出平台,让青年演员在实践中磨砺成长;深化“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继承京剧艺术;打造“学习型剧院”,全面提升演职人员艺术修养等。这一系列举措,为青年京剧人才打造了一条成长快车道,助力他们在京剧艺术的殿堂中绽放光彩。
1.“因人设戏”,精准培养
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必须遵循“早培养、多实践、重传承”的原则。2023年,国家京剧院选拔6名“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0名“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24名演员、6名演奏员),“一人一策”制定培养方案,打造“这里有戏”青年演出品牌,坚持每周末在梅兰芳大剧院、人民剧场推出优秀青年演员专场,以各行当、各流派的经典传统剧目为主,引领青年演员磨砺扎实功底、继承表演技艺,打造青年演员的常态化演出平台。推出系列专场演出以来,青年演员、演奏员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舞台上流光似火,练功房“一室难求”,大家都竞相早早来到排练厅,坚持“大练功”,比拼技艺、竞相学习,勇于挑战、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在青年队伍中蔚然成风。
2.前置人才培养环节
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是保障剧院长远发展的基础。国家京剧院创排青春版《杨门女将》时,青年团的一位优秀青衣演员姜美伊担纲主演,饰演穆桂英。复排伊始,才发现她在校学艺的十三年间从未扎过靠。剧院领导本着培养人才的决心和恒心,大胆起用青年演员,姜美伊也不负众望,随前辈艺术家下苦功夫学靠戏,最终在舞台上收获了观众的喜爱与支持。
在姜美伊成功担纲青春版《杨门女将》主演并赢得赞誉的背后,国家京剧院领导也深刻认识到,要持续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解决青年演员从学校到舞台“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打破传统培养模式的壁垒,探索出一条更加贴近剧院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因此,剧院基于京剧人才培养规律,正式启动了“小荷人才”培养计划,将人才选拔关口前移,与各专业院校建立起联合选拔机制,预选各专业优秀在校生,跟踪培养、边培养边选拔,为剧院实际用人需求提前预案,确保人才供给的连续性和多样性。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机制,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作为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一次重要补充与升级。
3.以演代练,提升技能
“千学不如一练,千练不如一演”,演出中磨炼技艺,这是表演艺术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2021年以来,剧院坚持打造“春之声”“秋之韵”演出季,寓意“春之耕耘”“秋之收获”,在五一、十一两个假期集中安排多场演出,推出庆元旦、迎新春、庆“七一”红色题材演出季,推出“这里有戏”小剧场演出品牌等,通过打造演出季和特色品牌,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给青年演员提供大量的实战演出平台,让青年演员在舞台上磨砺技艺,提升艺术表现力。实践是检验和提升艺术水平的最有效方式,也是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关键。
4.以剧目带人才,以人才传剧目
京剧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心授”是传承要义。京剧艺术的薪火相传离不开历代文艺工作者对艺术真谛的探寻与坚守,更离不开老艺术家对青年一代的倾囊相授,只有花大力气将经典剧目传承给年轻人,才能使这门艺术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人才是第一资源,戏曲艺术的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抢救性传承刻不容缓。2022年底,国家京剧院时隔61年后,再次举办大规模集体拜师活动,共有艺术家89人次亲临现场指导。剧院还专门为11位艺术家老师和18位优秀青年演员、演奏员、舞台技术人员隆重举办了拜师仪式。此举是以实际行动赓续优良传统、践行初心、致敬前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梯队建设。
国家京剧院根据剧目创作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排演青春版《杨门女将》就是“以剧目带人才”的成功案例。1959年,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创排京剧《杨门女将》。历经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精彩演绎,《杨门女将》成为京剧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作品。65年后,青年团为传承经典剧目重排此剧,为更好地赓续前辈艺术家的精神,剧院特邀王晶华、刘琪、张建国、董圆圆等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作为指导老师,遴选青年团一众优秀演员,对他们进行一对一指导。在3个月紧张的排练过程中,老一辈艺术家耐心细致,从角色的内心世界剖析到舞台表演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倾囊相授。青年演员们则以饱满的热情和谦逊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一字一句地揣摩台词,一颦一笑间捕捉神韵,一招一式间力求精准,努力在保留原剧精髓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角色的独特理解与现代审美,让这部经典剧目焕发新的生命力。此次排演,不仅是对经典剧目的致敬,更是国家京剧院在为CMiJ8XA32j0z/S3fswGx4ndZswKLFrWuH/X58Qriygk=使京剧艺术规模化、常态化的“传帮带”机制上的有力探索。
5.打造“学习型剧院”,提升艺术素养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文艺工作者的心性底蕴、文化积淀是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营造良好学习生态,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国家京剧院将坚持打造“学习型剧院”“书香剧院”,“星光读书会”是国家京剧院在院内打造的提升文化修养、拓宽知识视野的学习平台。两年间,陆续邀请了范曾、陈彦、吴为山、胡志锋、罗怀臻、吴洪亮、顾春芳、冯英等名师从不同艺术门类、不同文化视角带来主题讲座,旨在通过学习提升青年演员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的国粹艺术人才,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出戏:传承与创新并重,经典与新创并进
1960年4月,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说:“我们要提出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即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整理、改编和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提倡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1自此“三并举”第一次作为戏曲剧目方针被正式提出,指导了一个时期以来戏曲的创作工作。
2021年,国家京剧院在重张“三并举”剧目方针的基础上,将创作工作提至重要地位。去年,剧院又提出了“改编经典名著、改编经典名剧”的“两改”创作思路,近两年陆续创排移植改编经典越剧的京剧《五女拜寿》、原创新编历史剧《纳土归宋》、改编自茅盾文学奖作品的现代京剧《主角》、改编自真实人物事迹的现代京剧《老阿姨》和青春版京剧《杨门女将》等,复排《西厢记》《奇冤报》《谢瑶环》《苏小妹》《孟丽君》等经典剧目。从剧目题材上看,国家京剧院新排剧目既有对传统题材的整理改编,也不乏对历史剧的探索,更融入了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关怀,坚定践行了“三并举”的剧目创作方针。从创作方法与路径看,则明显呈现出改编经典名著与经典名剧的“两改”趋势。这种“三并举”的剧目方针与“两改”并重的创作导向,不仅从源头上厘清了剧目创作的清晰脉络,还进一步推进了青年人才培养的工作。
2022年8月,为进一步全面优化青年演员实践机制,在重点剧目、重大项目中展现新力量,使青年团未来成为优秀专业人才的“蓄水池”,国家京剧院将三团改组更名为“青年团”,移植改编京剧《五女拜寿》则为青年团的开团大戏。京剧《五女拜寿》齐聚3个演出团共17位优秀青年演员担当主演,推出了青年团的大批才俊。一台戏、一台人,生、旦、净、丑各行当粉墨登场,各流派尽显奇能,端的是各美其美,把京剧艺术形式的讲究与规范、丰富与多能发挥到了极致。该剧的幕后制作团队同样年轻而充满活力,制作人、编剧、副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及灯光设计等均由剧院的青年才俊担纲,他们以创新视野和精湛技艺,为这部传统剧目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风采。京剧《五女拜寿》不仅是剧院继承创作传统、创新艺术形式的又一部超越地域特色、发挥京剧剧种特色的作品,更是剧院青年人才队伍的一次全面检阅与精彩亮相。
剧院坚持以经典名著、经典名剧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成熟的戏剧要素、突出的审美优势滋养青年演员成长,现代京剧《主角》是国家京剧院青年团2023年的重点新创剧目。剧院在王勇院长的带领下,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筛选出最佳题材,积极和各方洽谈,获得《主角》这部著作的唯一戏曲舞台作品改编权。这部戏同样是优秀青年演员“挑大梁”,由青年演员付佳担当主演,青年演员李博、姜美伊、沙浩等出演重要角色。这部剧也是国家京剧院坚持演出为核心,深化青年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促进人才梯队建设的又一力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国家京剧院提出的“百日集训”是围绕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进行的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国家级艺术院团在人才培养与事业传承方面的坚定决心,更为众多艺术院团在构建人才梯队、优化培养机制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广泛学习与借鉴。我们需要持续优化青年京剧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动“出人出戏出精品”的良性循环,深耕传统文化沃土,探索践行“第二个结合”,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繁荣发展京剧艺术。
作者 国家京剧院《中国京剧》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1960年4月,齐燕铭在“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总结报告中提出“三并举”剧目方针,并作了明确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