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其明创作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是一部伟大祖国的赞歌,被公认为中国交响乐发展史上的经典。1978年,中国唱片曾出版了首张管弦乐《红旗颂》大密纹唱片(DM-6209),开启了我们与这首作品最初的音乐缘分。202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有幸承担吕其明《红旗颂》珍藏版黑胶唱片的制作出版工作,展现这部红色经典的永恒魅力以及音乐家笔耕不辍的创作历程。在黑胶唱片的编校、设计、制作各环节中,我们走进《红旗颂》从诞生到定稿,从一个版本到八个版本背后的故事,被音乐家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打动,读懂了“为人民而创作”的音乐初心,也完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红色文化教育。
收录《红旗颂》全部版本,记录五十九载打磨历程
这张唱片完整收录了吕其明1965年至今创作的《红旗颂》全部8个版本的录音,包括首次公开出版的首演历史录音,管弦乐序曲定稿版,管乐版,钢琴与乐队版,双钢琴版,少儿合唱版,钢琴独奏版以及交响合唱版,由上海爱乐乐团领衔录制,著名指挥家林友声、张艺、张国勇、张亮等执棒,著名钢琴家孔祥东、陈萨等倾情加盟,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合唱团演唱,共同歌颂心中红旗,礼赞伟大时代。
吕其明的好友、著名词作家薛锡祥特别为每首作品撰写了通俗简明的导赏词,特邀著名演员佟瑞欣朗诵,帮助听众更好地欣赏和了解各版本《红旗颂》的艺术特色。专辑还包含一本精心策划的图文读本,收录吕其明亲自撰写的序言和《管弦乐序曲〈红旗颂〉的诞生》等文章,配以近三十张记录吕其明创作人生重要瞬间的照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听众生动讲述管弦乐《红旗颂》诞生背后的故事。
唱片装帧设计精美,采用布面精装礼盒、烫金工艺,唱本内页以大开本彩页呈现。为尽可能地拓宽作品传播渠道,我们在两张黑胶唱片的基础上,又增加制作了CD版本,同时也通过“中唱上海”数字音乐平台上线数字专辑,听众可通过内页所附二维码扫码赏听。
为人民而创作,是作曲家的崇高天职和神圣使命
《红旗颂》是吕其明真正有感而发的作品。激昂澎湃的旋律中,有抗战岁月里为民族解放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革命先烈们的身影,有开国大典上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瞬间,有天安门广场上国歌嘹亮、人群如潮的欢庆场面……他的创作源泉来自生活,来自人民,来自他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吕其明出身于革命家庭,父亲吕惠生曾是新四军第七师皖江抗日根据地行政公署主任,因遭叛徒出卖,牺牲在敌人刺刀下,留下“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的壮烈诗句。父亲对党的忠诚、对革命胜利怀抱的坚定信念,化作吕其明前进的坐标,也成为他不变的音乐初心。
在父亲的影响下,吕其明少年时代就参加了新四军,在部队文工团成为一名文艺战士。战地课堂教会他将一颗心与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紧紧交融在一起。创作这样一部歌颂伟大祖国的作品,早已是他内心向往已久的。在接到《红旗颂》这道命题作文后,除了乐曲结构、创作手法、调性布局和声配器等方面的构思,吕其明将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自己对火热战斗生活的感悟全部融入作品的创作中。正如他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的,他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生命的全部热忱交织在音乐作品中,“来讴歌祖国和人民、党和人民军队光荣的昨天、美好的今天和灿烂的未来”。在吕其明看来,个体的命运是和祖国、和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曾说过,为祖国、为人民而写作,是他终身的崇高天职和神圣使命。《红旗颂》饱含着他对党的全部热忱和深爱,和亿万中国人找到了心灵共振的交汇点,引发了跨越时空的长久共鸣。
7天7夜拼搏完成初稿,半个世纪用心雕琢
《红旗颂》的旋律我们都耳熟能详,但吕其明当年创作《红旗颂》,以及他用半个多世纪不断完善和修改这部作品,在2019年才最终定稿的故事,年轻一代的听众对之并不了解。
可以说,《红旗颂》的创作与修改,几乎伴随了吕其明大部分的音乐人生。1965年,吕其明在接到创作《红旗颂》的光荣任务时,离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只有3个月。他为了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审查修改和乐团排练,在确定创作方案后,集中精力仅用7天7夜时间,完成了管弦乐《红旗颂》初稿的创作。这个创作时间对于一部交响作品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极限挑战。时间太紧,作曲家留下了一些局限和遗憾。令人欣慰的是,作品的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全国各地的乐团也竞相演出这部作品。如此一来,吕其明便不能对原曲作太大改动,为了让自己倾注深厚情感的作品更加完美,吕其明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做法,几个音符、几个和声地慢慢修改细心雕琢,几十年来,大大小小修改了几十处。直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终于定稿。这是作曲家对这部作品最大的尊重,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在近一个甲子的岁月中,吕其明亲自改编了7个不同的延伸版本,以拓宽这部红色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传播力。2012年,他推出交响合唱《红旗颂》套谱版,由军旅作家薛锡祥填词;2019年推出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定稿版总谱;2021年推出管乐版《红旗颂》总谱,不改变乐曲结构,只是改变了调性,以铜管乐器来演奏;2022年推出钢琴与乐队《红旗颂》总谱,用钢琴主奏重要乐段,并加入供钢琴家自由发挥的即兴华彩片段;2024年推出双钢琴版《红旗颂》总谱,以两架钢琴演奏的形式,让作品有更细腻的表达。如今,已94岁高龄的吕其明依然在坚持不懈创作,又全新改编,定稿了钢琴独奏版和少儿合唱《红旗颂》曲谱。前者适合琴童以及业余钢琴爱好者们练习与演奏,吕其明希望更多非专业人士也能够演奏《红旗颂》,让这首作品在普通大众中得到进一步普及。而后者是吕其明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愿红色基因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春风化雨,做红色文化的坚定传承者
吕其明始终身体力行地做着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一曲《红旗颂》,凝聚着他对党对祖国的热爱,对创作的认真执着以及对作品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精神,映照着他扎根人民、从民族文化的丰沃土壤中不断汲取养分的创作生涯。为人民而创作的音乐初心,也在不断影响着后辈们。为此次黑胶唱片的出版,上海爱乐乐团牵头全新录制了钢琴与乐队《红旗颂》、钢琴独奏版《红旗颂》、双钢琴版《红旗颂》以及少儿合唱《红旗颂》。从初春到初夏,吕其明准时出现在每一次录音现场,和演奏家们一起听、一起探讨,一起把作品呈现得更好。他十分关注作品演奏中的细节,无论是对节奏快慢的处理、对音强音弱的把控,抑或对音乐情绪转换的理解,他都仔细聆听,并在关键处给予提示和指导。吕其明对大家慈祥又爱护,与演奏家和孩子们热切交流。红色基因正是在潜移默化中代代传承,如春风化雨般潜入所有人心里。
回首75年峥嵘岁月,红色经典献礼祖国华诞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深厚的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红色文化构筑着城市精神的鲜明底色。《红旗颂》诞生在上海这座“光荣之城”,作为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作品,它也以上海为起点,用红色旋律诠释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传承红色基因,照见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成为上海城市文化中鲜艳的一抹红。
在国庆到来之际,《红旗颂》珍藏版黑胶唱片正式发行。我们希望,广大听众能够通过这张记录着《红旗颂》在半个多世纪中不断完善的黑胶唱片,感受到老一辈音乐家对党、对祖国、对人民,以及对音乐事业的毕生热爱。在《红旗颂》激昂澎湃的旋律中,深情回望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为上海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注入精神力量。
作者 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