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传承经典
京剧代表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精华,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增强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影响。传承经典京剧艺术,对我来说既是使命也是责任,我有责任倾其所有将其发扬光大。
我出身梨园世家,自幼热爱京剧,深知这份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和演出的过程中,我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力求将经典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京剧。每当我在舞台上扮演那些历史人物,我都会努力去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精神风貌通过我的表演传达给观众。这种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递,是历史的延续。
京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一代代京剧人的智慧和心血,如此华丽典雅的艺术,理应走出国门,让世界人民知晓。
近年来我频频出国演出,努力使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喜爱我们的京剧。这些年,我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美国纽约、加拿大多伦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舞台上,展现了京剧的独特魅力。如:受邀参加纽约北京同乡会与纽约华人总商会共同主办的庆祝中美两国建交40周年的“金秋之夜”大型音乐会、加拿大多伦多“桃李争春梨园情”系列演出活动、新加坡华族戏曲协会主办的第三届新加坡国际戏曲节等,表演总是能够引起轰动,让外国观众为之着迷,这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还经常参加讲座和研讨会,受邀至佩斯大学孔子学院举办讲座活动等,深入浅出地向外国朋友介绍京剧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让京剧艺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
近年来,京剧发展的状况仍显不景气,虽然相关鼓励政策不胜枚举,机会更是一大把,但是京剧欣赏的门槛以及传播渠道却成为阻碍京剧成为大众愿意接受的一个难点。
我觉得互联网能够拉近我们京剧人与戏迷的距离,我想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我不仅仅是舞台上的一个合格演员,更是一个鲜活的京剧传承人。戏迷亲切地称我为“准叔”,这个戏称为戏迷所创,为戏迷所传。我通过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互动,分享京剧艺术的知识和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京剧。我也经常在微信上发布演出动态,与观众分享演出的幕后故事,以及我对京剧艺术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这些互动,我希望能够拉近京剧与公众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到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腔热情服务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作为一个专业演员,我除了完成舞台上的演出任务之外,还积极致力于高校京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我之所以心系吉林,是因为我深知京剧需要传帮带,优秀的老师要有铁肩担道义的担当,才能使京剧代代传承,薪火相传。2014年我初识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接到了学院发来的一则诚挚邀约,请我赴吉林驰援这个当时在京剧教育界崭露头角的学院,我与吉林的深情厚谊便从此时开始。当时学院领导提出了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京剧杨派表演人才培养”的构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杨派艺术,我们一拍即合。不怕根基浅,只要肯付出。作为项目的牵头人与教学组导师之一,我对学员因材施教,教授《四郎探母》等四个杨派经典剧目,看到学员学成归去,看到学院蒸蒸日上的面貌,我知道,此行吉林不枉远赴,这片沃土上京腔必将愈加响亮,满足畅快之情便油然而生。
时光飞逝,今年也正好是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建院十周年,作为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同时作为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的柔性引进人才、特聘教授,我理应为学院献礼,为吉林争光。这个独特的生日礼,我会同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领导班子敲定排演一出十五年未在吉林省内上演过的骨子老戏—《四郎探母》。我们压力很大,但是拿了就要接住。那段时间,我基本没有休息,学生们也很努力,看到学生们在舞台上将角色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京剧未来的希望。我告诉他们,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要用心去体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京剧艺术的精髓传递给观众。近半年的苦心雕琢,终将这出剧目在长春与北京两地圆满上演,并得到了业界与戏迷的一致赞誉。
沉舟侧畔,柳暗花明。这十年,吉林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这儿。现如今,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已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戏曲教育重镇,京剧未来之星从无到有,一大批优秀的戏曲人才从这里走出。我亲身见证了学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和弘扬,对京剧艺术人才培养的孜孜不倦,也看到了吉林省在戏曲人才培养和为人才成长环境的改善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与贡献。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培养的莘莘学子必将在京剧天穹之上群星闪耀。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灌溉下结出的硕果,我感到非常欣慰。
一盏烛火照亮梨园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培育人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2015年初,上海市长宁区委宣传部文化局为打造文化长宁,特引进我入驻,上海李军京剧文化交流中心就此诞生。扶持戏曲发展,让珍贵的传统艺术不仅仅出现在舞台上,而是活生生地扎根在人民心里,在新一代学子、儿童及年轻人心中种下传统艺术的种子,是上海李军京剧文化交流中心一直不断努力的方向。自创办以来,通过策划、主办、承办各类文艺活动,积极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积极向上的艺术文化业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华国粹的独有风貌。我尽我所能地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大家,同时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我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前辈们的关爱和指导。
作为一名京剧演员,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为京剧事业发光发热,用自己的技艺和热情照亮梨园。我始终相信,京剧艺术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正如我在一次讲座中所说:“京剧不是一个人的艺术,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呵护和传承。”我期待着与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将这份古老的艺术带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作者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