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员需要“文武昆乱不挡”
2014年,我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 “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始终鼓舞着我,让我在戏曲实践和推广方面不断寻求自我突破。
说到创新,我似乎给人擅长创新的印象,其实我创新的剧目并不是很多,但我的确做过很多大胆尝试。2011年我从梅派跨到程派,演出了《锁麟囊》。正因为当下很少有演员这样做,我的《锁麟囊》在行业内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在京沪两地的演出引起不小的震动和争议。在我看来,京剧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恰恰是流派间不断融通、互鉴的结果。徽班进京时期的艺术前辈都是靠“转益多师”才成就了京剧的蔚然大观。一味固守自己的流派,演员就会故步自封。童芷苓先生之所以能留在上海京剧院,因为她能唱四大名旦的戏,没有充分的能力和极大的勇气,演员是做不到跨流派的。后来流派间泾渭分明,跨流派反而不被鼓励,这在京剧行业始终是个问题。
我的《锁麟囊》虽然面临争议,但更多是业内方家的鼓励。2012年我作为京剧演员演出全本昆曲《牡丹亭》,又引起很大的争议,京剧演员不唱昆曲不学昆曲,似乎已经是这个行业的刻板的一种概念。其实梅兰芳之所以是梅兰芳,因为他在学京剧之前学了几十出昆曲,前辈艺术家追求的正是 “文武昆乱不挡”。而现在的我们在京昆之间、流派之间的强行设置鸿沟,必然会给京剧艺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局限性。莎士比亚这部作品在每个时代都有变化,戏曲艺术更该如此,戏曲要追求时代性,就要克服保守性。
经过这两次考验,各种质疑对我已经不重要了,我关注表演本身对自己的提升和成长。两次尝试给我带来的成长度和自信感是巨大的,我可以在表演中融汇不同流派,借鉴不同的表演风格。2013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文武昆乱史依弘”系列演出,我一人独挑五台传统大戏,演完之后所有争议都偃旗息鼓了。京剧演员自身的积累终会获得回报和认可,我们需要用时间来印证自己,获得观众的掌声。
守正创新,让世界看到京剧之美
记得201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9psP/5w/1FqOudYsLcq0aw==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鼓励优秀人才发挥引领作用,这就意味着艺术发展不能被动,需要打破阻碍,自己创造引领艺术发展的条件。
上海京剧院是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剧团要安排很多演员的演出,不可能给每个演员足够多的演出机会,但是京剧演员最需要上台见观众,不间断的舞台实践才能培养出好演员,才能让优质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鼓舞下,我于2015年成立了上海弘依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其实国家始终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体制,激活行业,早先的尝试如《锁麟囊》《牡丹亭》和“文武昆乱史依弘”都是我和制作人合作的。当时我已经四十岁了,不能再等京剧院给我安排工作,演员的青春就这点时间,我要策划演出,让自己在舞台上得到更多历练。
公司成立以后,我们就开启了京津沪穗渝的巡演。送戏到观众面前和电视上观看完全不同,坐在剧场里看演出是一种纯粹的直观感受,观众从此才会真正认识京剧,了解京剧,热爱京剧。
2017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邀请我们参加“秦汉文明展”的配套演出,在中国园林里我和尚长荣老师演了十二场《霸王别姬》,演出非常成功,并且被作为“文化走出去”的优秀案例奖励和推广。2019年10月“梅兰芳访日100周年纪念演出”,我们也参加了赴日演出。这些演出是主办方和公司对接,由公司策划,与上海京剧院共同努力完成的演出。这几年几乎每年国家大剧院都邀请我和国家大剧院、北京京剧院合作演出,这是公司带来的机遇。当然,更多机遇也意味着更多压力和挑战,要保证票房,如果每次都赔是做不起的,这就要用艺术质量来说话,不能吸引观众就不会有票房。戏曲发展这么多年,要靠角儿来“挑班”,这是京剧的基因。
其实当年成立公司,我的愿望是多演出,多做好戏,不仅创制新戏,还要传承老戏。梅兰芳先生很多戏已经没人传承了,我们想传承下去。2019年的新剧目《新龙门客栈》也是公司策划并投资的,在观众中赢得不错的口碑。“守正”和“创新”是我们的双重使命。
京剧艺术应以引领观众为己任
前几年中秋节,我一直在国家大剧院过。2018年演出了《梅尚程荀》专场,2019年演了《新龙门客栈》。2020年和2021年受到疫情影响演出停了两年。2022年中秋,我再次于国家大剧院举办“八月中秋月光明”专场演出。记得第一天《四郎探母》演出时,我一上台,台下观众给我叫了半天“碰头好”,连我开唱的时候都在叫好。很多观众在网上说,说我从侧幕一出来,他们就飙泪了。观众给我的热情捧场也让我特别提劲儿,三场戏都唱得特别好。这么多年,我已经和全国观众建立起了感情,特别是青年观众,他们对京剧的热情每每让我感动不已。
传统戏要给新观众看,新编戏要给传统观众看,这是我的理念。新编剧目不是用来迎合不看戏的观众的,不要低估年轻人的审美。2024年有一场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的演出“依依向梅”,观众来自全国各地,票房也非常可观,每晚都有三四十个年轻观众在后台等我。与“年轻观众热爱新编戏”的印象不同,这些年轻观众中有不少是因为我的《锁麟囊》《凤还巢》《杜鹃山》才成为铁杆粉丝的,我的演出到哪里,他们就会跟到哪里。现在的剧场和二十年前不一样,80%的观众都是年轻人,他们从新媒体、互联网平台接受大量信息,从多种渠道了解京剧,这是实现京剧发展和艺术引领的重要契机。
京剧一定要遵循自己特有的艺术规律,要去引领观众,让他们接近你的美学,而不是迎合观众,一旦试图迎合观众,戏曲艺术的品质就会大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说:“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有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的珠玉在前,我们即便达不到他们的美学高度,也一定要尽力维护他们的美学标准。
作者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