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未知领域开发

2024-11-10 00:00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5期

十年弹指一挥间,文艺领域已是气象一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新的文化使命时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年来,中国文艺人不忘初心,不负嘱托,没有止步于舒适区、安全区,而是勇闯未知区、高峰区,奋力“创造新的历史”,努力构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十年来,上海文艺人提高站位,抬高视野,拉高标杆,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新要求、新部署作为指导思想,努力打造文化建设高地,擦亮中华文明文化窗口;以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文化自觉自信,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部署为工作任务,守正创新,砥砺前行,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上海文艺人深刻地认识到,要“创造新的历史”,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关键在于向着未知领域开发,用开发性的思维付诸创造性的行动。众所周知,当代艺术创作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更追求一种哲理意味,作为一种整体性构架,两者的结合是一种需要探索和开拓的未知之境,既遍布着艰辛和劳累,又充满诱惑和挑战。一个鲜明的趋势和共识是—

上海的文艺创作已拒绝在早已发现的真理后面重

复阐述,而是站立于发现和发展真理的前沿,用典型的形象和优美的艺术将读者和观众带入思考的旅途中。

因此从某种意义看,当代艺术已演化为一种课题研究,不仅与自身有关,还扩展到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二百年之问”,即二百年之后当代艺术是否还能留传下来,我通过学习认为只有从创作和研究两个方面同时向未知领域开发,才有望做到,也是对总书记要求的全面的贯彻。总之,守正创新,重在一个“新”字上做文章,上海文艺人既立志于斯,当有所作为。

新潮流

它从传统而来,但绝不是重复以往,而是创新理念方式,引领全新格局。以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美术馆为例,多年来,它们并不是单纯地、呆板地展出中外美术经典,而是通过主动联合中外美术馆研究、设立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间的关联主题,以此策划设展。如“上博”举办的《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卡拉瓦乔、马蒂斯、毕加索、拉乌尔·杜菲、保罗·克利等作品展览与董其昌、唐寅还有中国近代海派艺术名家联合特展,都形成了有意味的新潮艺术对话,既展示和介绍了世界艺术,又彰显出中国的艺术自信和文化立场。又如上海美术馆与外国美术馆达成了长期的合作,再如上海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在徐汇滨江开展十年联合展陈,前五年(第一轮)就举办了30场展览和上千场公共教育活动,吸引海内外观众近200万人,使上海快速成为全球艺术生态版图上独树一帜的存在。与此同时,美术馆的概念也不再仅仅是展览场所,而是衍生出艺术体验、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交等多重含义,为新一轮发展蓄力。

新业态

驻场演出堪称国际演艺之都的“标配”。杂技剧《时空之旅》是上海最早的尝试,本土之作Il1kiW15FnQca4LW00m1MA==,一鸣惊人,成了一种现象级的演出。2016年,上海引进了“浸入式”戏剧的经典之作《不眠之夜》,在麦金侬酒店驻演。该剧已在美国纽约成功演出九年,此次引进为亚洲地区的唯一版本。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并非简单复制,而是由中英双方创意团队联合,为上海重新定制的。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也因此成为参与国际级“浸入式”戏剧制作的首个亚洲公司。至2023年,该剧驻场演出超1800场,观众超55万人,收入超4.7亿元,平均上座率超90%,创造了数个全国驻演项目的最高纪录。2024年,纽约版闭演,上海成为该剧在全球唯一驻场演出的城市。

2021年,上海再掀驻场演出旋风—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在美琪大戏院驻场,开启了国内舞蹈“驻演”之先河。这两台舞剧原本就是上海知名文化的大IP,驻场演出以后,许多海内外观众为一饱眼福,不乏乘高铁和飞机前来追剧的,有的竟然连“刷”40余次。昆曲《牡丹亭》在朱家角古镇课植园驻场演出,首开“园林+戏曲”的表演模式。至于理由,诚如主创所言:“园林就是乐器—流水为琴弦,山石为打击,花鸟虫草为合唱,风吹草动是交响。”上海著名旅游景点豫园设立“海上梨园”,戏曲名团名家轮流驻场演出,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演体验。

“驻演”更与巡演双线并进。《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上海驻演和全国巡演并行,并设置了“风雅颂韵”4组演出阵容,向全国招募50位“外援”。经过两个月的集训正式登台表演,使外地演员得以迅速成长。《不眠之夜》则在长沙、深圳、青岛等地巡演,探索戏剧与不同城市及其建筑之间的文化交汇。

“驻演”推动衍生品的开发。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文创产品有百种之多,如贴纸、徽章、节目册、字帖、地铁卡、扇子等;《不眠之夜》与地产、电商、服装、香氛等联合跨界定制产品,与广州太古汇联袂打造“沉浸式”戏剧新作《十号礼铺》,与天猫共同打造“沉浸式带货直播”,与年度时尚合作伙伴华伦天奴(VALENTINO)联手打造2023年两季“沉浸式时尚秀场”,将文化创意产业推向新的高度。

新美学

《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中国首部谍战主题的舞剧,形成了中式舞蹈新美学。在身体语汇上,演员通过挪、移、腾、跃,旋、卧、扑、跺等动态、动势、造型以及舞段,极限地表达一种“东方身体表达之美”,是流动的美图,又是内蕴的诗情,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均是美的极致,无任何的缺漏;在人文主旨上,没有“高大全”,而是深入日常生活,描写人们在危机四伏中的情感起伏,从李侠和兰芬到黄包车夫、裁缝、卖花女、摄影记者、裁缝学徒等各色人物,都是具体可感的,是既平凡又伟大者;在意象营造上,该剧极具当代审美意义,尤其是环境氛围的描述—忽明忽暗的灯影、阴暗潮湿的街道、压抑窒息的声响和撩动人心的音乐,每一个元素都达到顶尖水准。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中国奇谭》,包括《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满》《玉兔》《小卖部》《飞鸟与鱼》共八个故事,均从中国传统文化演绎而来,充满了中式想象力,从古代到未来,涉及生命关怀、哲学思考、乡愁书写和童年叙事等新质命题,是一种自我觉醒和探索,包含了文化自信和自强。在修辞表达上,影片既有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等传统技法,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以及素描与中国水墨、京剧打击乐器与西洋打击乐的结合,是对中国美学的全新诠释,拓展了国漫的表达边界。

上海追光影业有限公司立项出品的《长安三万里》在动画美学领域又创新质。该片的人物造型建模上半身微长且壮硕,下身短而精瘦,头身比大致为五五分,腰带低系,身材六四,以此呈现大唐时代人物的健美和自信。人物服饰方面,李白是翻领服,白色袍服叠穿紫色翻领,衣领为葡萄纹,腰带非中原风格,为唐时流行的胡风配饰,贴鞋带、金臂钩,袖口部分叠戴金属腕饰,穿乌合六皮靴,各种色彩缤纷,乃是一个神采奕奕的李白。女性服饰则遵照唐时风尚,热烈明艳,露颈袒胸,视觉效果颇为令人愉悦。

此外,上海出品的电视剧《繁花》、电影《爱情神话》也在美学上颇有建树。前者以三年的拍摄周期,将一部电视剧拍摄成了电影的等级,其运镜、色彩、影调等均按电影技术标准。在内容上,该剧走的是家常路线,演员们演绎了银屏上不常见、上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后者则以沪语方言,演出了上海特有的味道,是银幕上久违的亲切和入骨的迷人,是“最上海”的电影新意象。

新空间

在与上海城市空间相关的非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也有新的创造和新的面貌。其以“一江一河”发展建设、公园体系、绿道网络、景观照明、美丽街区等为平台,激活空间更新活力,形成一批景观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功能的,也是艺术的,从物理形态上为城市构成了一种艺术环境,使城市生活在艺术里。以“一江一河”沿岸为例,典型案例有上海船厂1862、慎余里、总商会旧址、铁路南浦站、杨浦国棉十七厂等,美学提升带动品质晋级,使公共空间区域活化及艺术化。

“非遗”资源成为文创产品的重要“配方”,形成了一种“非遗”系列文化品牌矩阵。“非遗”为文创产品注入新内容,形成新灵魂,荡漾着上海情调,成为城市新的IP文化符号。同时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相关产业链模式及文化商业模型。中国上海进口博览会专门设置了“非遗”会客厅,也使“非遗”系列文化品牌获得了全球机遇。

新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强调“青年是事业的未来”,要“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每年十月,丹桂飘香,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畅想周”在上海戏剧学院如约举行,如今已走过了十年历程。2023年,该计划首次面向全球青年艺术家委约招募,得到了德国、英国、俄罗斯、奥地利、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青年艺术家的积极申报。同时,该计划还推出视觉艺术板块,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多媒体等,征集对象拓展至青年视觉艺术家和青年策展人两个创作群体。

该计划以未来为主体,凸显青年的创造力,对艺术“从0到1”的创新以及边界的拓宽进行项目扶持。2023年,现代舞《带着疑问与世界对话》以第一人称进行追问世界;面具肢体剧场《面影3.0》以面具和肢体的方式表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芬兰Pangosmos组合的《开天记》探索由盘古开天而来的中华神话音乐密码;戏剧《从天而降》借末世寓言思辨生命的意义;视觉艺术项目《未命名的道路》集合绘画、影像探讨“未命名”艺术;音乐剧《还“Ai”》关乎人工智能主题等得到了项目扶持,这些“扶青计划”项目皆从传统文化以及现实灵感而来,却是超前的想象和思考,无论是立意还是形态,均有未来的指向。

中华民族的复兴,归根到底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从文化自觉、文化自立到文化自信,文化成为中国人美好生活和尊严的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我认为,向着未知领域开发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方向。上海文化从古代的江南文化到近代的海派文化,再到现代的红色文化,一直有未来驱动的性格。而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的十年,上海文化创作收获了华彩篇章,涌现了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若干成功案例。未来已来,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结合”的未来,将永远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并探索未知领域的主原动力和主驱动力。

作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