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十周年。《讲话》发表后的十年,是中国文艺昂首迈步新时代的十年,是中国文艺高歌猛进新征程的十年,是中国文艺恢宏展示新气象的十年。回首十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看到,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道路方向不断前行,表达人民时代心声,抒发人民豪迈情怀,讴歌人民创造精神,塑造人民典型形象,谱写人民伟业华章,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今天,在《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我们依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原则,重温《讲话》精神,把握文艺繁荣、文化发展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历史时代关联,阐释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构的历史逻辑与理论维度,进而深刻领会从《讲话》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论创新意义及其历史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多次强调文艺评论在整个文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与功能意义,对文艺评论提出了更高的历史要求和时代标准。在2014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1在2016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开幕式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2在2021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式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增强朝气锐气,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3这些论述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理论指南。
作为一部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文艺理论文献,《讲话》充分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原则,传承赓续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精神,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当今时代的文艺人民性问题,创造性地建构了新时代人民美学的思想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创造性升华与历史性飞跃。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思想、立场态度、评鉴标准与功能作用进行了高度凝练地阐述和概括:“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4今天,在《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和理论维度,进一步深刻领会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精神实质、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以经典构建理论高度,以传统积淀理论厚度。在此,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指导原则,围绕如何提升和增强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理论高度与理论厚度—即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继承发展,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理论高度;以中华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积淀新时代文艺评论的理论厚度,来深刻领会和深入思考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意义和时代意义。
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继承发展,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理论高度
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理论论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看待文学艺术问题,成为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创新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5这是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6正是基于这一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文艺评论工作时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7这就提出了如何在继承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上构建文艺评论的理论高度以达于“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的新时代命题。
众所周知,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十分重视文化艺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们撰写并发表了许多关于文学艺术的论述,奠定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基本范式。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坚决摒弃形而上学化的逻辑体系架构,而是特别注重以文艺批评方式介入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充分发挥文艺批评联结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重要中介功能。总体来看,他们反对就艺术而谈艺术,反对脱离文艺实践去构建所谓“原理式”的文艺理论体系,因而特别重视文艺批评,其论著以解决现实存在的文艺问题为出发点和目的。这一特点的形成来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强调文艺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动力功能,但并不否认文艺的审美价值,因而将“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恩格斯最早提出了“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这一文艺批评标准,1847年,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评价德国文豪歌德时指出:“我们绝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81859年,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信中再次重申了这一标准:“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9马克思在论著中也多次运用“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分析文学艺术作品,他盛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建议拉萨尔在其悲剧创作中要“把你的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一些。……就能够在更高得多的程度上用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10马克思所说的“诗情画意的镜子”“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一些”和“最朴素的形式”等,都可以说是按照“美学的观点”所提出的批评标准,而“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和表现“最现代的思想”则可以说是按照“历史的观点”所提出的批评标准。
从美学的观点看,文艺与政治、道德、哲学、科学有所不同,它以感性形象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在生活世界中的审美感受,因而需要我们从“美学的观点”对其进行鉴赏与批评;从历史的观点看,文艺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又无不是人类历史实践的产物,在其感性形式中总是积淀着社会历史内容,因而需要我们从“历史的观点”对其进行评价,由此构成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将文艺创造视为社会历史的产物,强调文艺家、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以此为前提对文艺进行鉴赏分析和阐释批评,就需要紧密结合其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文艺家的生活经历等社会历史因素。
伴随时代的发展变化,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势必也要创新发展,这是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艺,一个时代也势必要有一个时代的批评标准。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批评标准的基础上,确立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新的文艺批评标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结合新时代历史语境,提出了新的文艺批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11我们看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所确立的“美学的和历史的”两个批评标准基础上,《讲话》又增加了“人民的和艺术的”这两个新的标准尺度,这样,在既有经典传承又有时代创新的有机统一中,《讲话》提出了“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文艺批评标准,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创新表述和最新标准。
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刻领会的是,为什么要在两个经典文艺批评标准“历史的和美学的”基础上,再增加两个新的标准,以确立“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四个批评标准尺度?显然,这是我们理解经典继承与时代创新的关键,正如当代文艺评论家张晶所指出的那样:“美学的、历史的、人民的和艺术的这几重标准,是新时代文艺批评的最核心的层面,也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艺观的基本准则。它们是互相依存、互为表里的,是融为一体来发挥作用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中,系统深刻地阐发了这几个批评标准,也是新时代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主导方向。”12应该认识到的是,不真正理解经典论述中“历史的和美学的”这两个标准,就不可能更好地理解新时代所提出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这四个标准尺度的理论创新意义。首先,之所以要在“历史的”标准基础上增加“人民的”新标准,乃是因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3因此,在“历史”与“人民”之间建构起内在有机的联系,才能更为充分地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的历史唯物史观,更为充分地凸显人民创造历史并创造文化艺术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主体性地位。其次,之所以要在“美学的”标准基础上增加“艺术的”新标准,在“美学”与“艺术”之间建构起内在有机联系,乃是为了更为广泛地拓展“艺术的”审美文化内涵,回应大众文化所产生的审美泛化问题,坚持文艺的审美内涵和感性形式创造法则,以创造文艺经典之作。“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14
因此,新时代文艺批评是“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这四个标准尺度的有机融合、完美统一。这是因为,“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正所谓‘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15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以《讲话》为代表所建构的新时代人民美学思想理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理论内涵,清晰明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评论的立场原则和道路方向,构建了新时代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的理论高度。
毫无疑问,《讲话》开创了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在创新推动下发展的文艺理论创新境界,确立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崭新标准,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经典标准的普遍意义价值,又体现了新时代文化艺术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成为在“经典继承与时代创新”的辩证互动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建构的光辉典范。
以中华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积淀新时代文艺评论的理论厚度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6正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样,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国艺术精神同样需要从新时代历史语境出发来加以现代性的阐释,以中华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积淀文艺评论的理论厚度;以中国艺术精神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激活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明晰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7需要强调的是,也就是在同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又重点阐述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8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命题,从美学和艺术层面系统地阐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立场和方法路径。其后,在2016年和2021年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开幕式和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19并高度概括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20这一系列重要讲话表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和艺术精神,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维度,因此,只有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原则方法,才能够深刻认识和领会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的历史时代意义。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国艺术精神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意蕴绵远、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1在这一段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以阐释,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殊作用,向我们提出了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新时代命题”。显而易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基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时代命题而提出的当代文化理论命题。或者说,之所以要提出和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乃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只有“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中国古代历史上看,由于缺少现代意义上的进步主义观念,中国古代形成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循环主义历史观念,“传统”往往会成为“保守落后”的代名词。近现代以来,进步、革新、革命的观念才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中国迈入现代历史进程的口号标识。显而易见,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这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时代精神产物,其中,新文学运动、新美术运动、新戏剧运动等汇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声势浩大的进步主义文化思潮。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着不同思想观念的博弈,但他们在摒弃传统、求新求变上却基本保持着一致,这也是后来的人们将其称之为激进主义的主要缘由。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正是“五四”进步主义诉求的革命化结果,从陈独秀、李大钊到瞿秋白、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坚定彻底的革命进步主义者—“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22毋庸讳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传统所采取的是趋于批判否定的态度,总体上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革命性改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23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时期的文化任务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进行“革命性改造”。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开创者,毛泽东思想中积淀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使他能够辩证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革命性改造”,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政策。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来看待文艺遗产,强调“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主张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遗产。
如果说革命时期党的文化任务主要是对传统文化进行“革命性改造”,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伴随“革命”向“建设”的过渡发展,党的文化策略逐渐从“革命性改造”过渡到“现代性转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党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战略目标,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实现四个现代化”更为紧密地联系为一体,邓小平同志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24这标志着文化现代化、文艺现代化问题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2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26这些重要论述提示并要求我们,要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重新审视、理解和解决好“本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以历史辩证的眼光来把握“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历史连续性。显然,一旦隔断“古代”“现代”和“未来”的历史时间连续性,就会将“传统”仅仅等同于已经逝去的“过去”,这势必会造成“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阻断隔离,难以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来看待“传统”、关注“现在”、展望“未来”。因此,与以往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等相关问题研究有所不同,我们要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历史时代语境出发,深刻领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
从《讲话》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向我们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7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视域看,要真正领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就必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历史辩证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脱离“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语境来理解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讲话》的发表,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方向,由此确立了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和崭新目标,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指南和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28我们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的历史使命,为人民立命、为时代立魂、为天地立心,创作符合新时代历史要求的优秀艺术作品。“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作为时代精神的感性表征,文艺创作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站在伟大历史时代新征程的道路上,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本着“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的历史意识与当代视野,“明德引领风尚”,成为时代风尚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创作出凝聚中国文化精神,增强中国文化自信,表征中华艺术精神,标举中华审美风尚的优秀文艺作品。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回首中国文艺十年来走过的辉煌历程,我们看到,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道路方向不断前行,文学艺术万千气象,欣欣向荣,正大轩扬,道义文彰,溢彩流光。以《讲话》精神为理论指南,我们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一定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坚守人民立场,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29在中国文艺不断繁荣发展的崭新时代,让我们在继承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中不断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理论高度,让我们在创造转化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中不断积淀新时代文艺评论的理论厚度,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构作出不负时代的理论探索和学术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3&ZD03)阶段性成果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9.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1.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8.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2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10.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
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4OIN3rc/5CU4Emqb73gqkOdUOKEtYHHnfai/n3C00rYk=95.
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182.
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173-174.
JNPD/s6UR2tlhXUNX5DX3mFFHs7JzByZdDUJwBomeDk=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
张晶.美学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新时代文艺批评标准的核心[N].中国艺术报,2022-12-21(2).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0-11.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5.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57.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21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
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