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边这张珍贵的照片是1952年菡子在上甘岭前线高射机枪阵地参加战斗时拍摄的,那年她31岁。从照片上看,我军的这挺高射机枪,是苏联产的地对空双重超级杀手12.7毫米高射机枪。这款高射机枪在我军中服役了整整40年,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战争。有意思的是,这款高射机枪不仅仅用于防空,更具有强悍的平射能力。它阴差阳错地成为步兵手中最强悍的压制性机枪。
菡子是江苏省溧阳市茶亭汕头村人,生于1921年3月11日。她1938年8月在南昌参加新四军,同年10月加入共产党。她曾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团服务队队长,皖东《前锋报》《新路东报》《抗敌报》的编辑和《淮南大众报》社长兼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华东妇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文联委员。她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和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菡子2003年6月5日凌晨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82岁。
菡子少年时是学校的才女。她14岁在苏州女子师范上学时,就在《苏州日报》上发表作品《深秋》,轰动一时。但她的父亲“罗林胖子”不这样看。据菡子晚年回忆:早在1932年,菡子进入溧阳城内小学读书,那时她接触了孙中山“天下为公”的主张,也听说过方志敏领导红军“打富济贫”,她含糊地把两者合而为一,借给父亲写第一封家信之机,第一次发表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不料父亲从此对她产生误解,断定她不可救药,从小就是共产党的坯子,说她如果生在太平天国05651177a7305a0f0323df52441fff4a3d22b011743c999a61c5ff438e67071b时代,一定是个“女长毛”。
1952年春,菡子随作家巴金等奔赴冰天雪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经历了最艰苦的坑道生活,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等战役。在朝鲜的近3年时间中,她写了《在胜利的前沿阵地上》,发表在《人民日报》第一版。接着她相继发表了写她在坑道见闻《和平博物馆》《从上甘岭来》等10余篇散文、特写和小说,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就是她从上甘岭阵地最先报道出来的,她成为当时国内十分被人瞩目的女作家。1956年秋,菡子归国后调到上海作协工作。1964年参加抗美援越战争,她是我国唯一先后上过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的女作家。
原家住溧阳县溧城镇大同巷5号的程纯老师是菡子的老同学,她们俩从小在一起长大,结成了比姐妹还亲的亲情关系。《菡子文集》第一卷中的《纯姐》就是菡子专门回忆她与程纯的生死姐妹情。这张珍贵的战地照片,现由程纯老师的后代珍藏着。
临江仙·纪念南京解放75周年
黄忠金
百万雄师追击,千条船舶征迎。
宜将剩勇夺头名。
炮声天地啸,锣鼓致官兵。
钟阜风光旖旎,秦淮儿女深情。
小康生活率先行。
龙腾王气地,虎跃文都城。
(责任编辑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