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义田在黄花塘

2024-11-08 00:00:00杨绵发
铁军 2024年11期

1

1943年1月,新四军军部进驻黄花塘不久,新四军卫生部部长沈其震调到延安任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副部长。随即崔义田被任命为新四军卫生部部长,宫乃泉、戴济民任副部长。崔义田与宫乃泉是同学,宫乃泉在二师卫生部一时还没将工作交接好,但为了让宫乃泉到职后方便工作,崔义田提前将自己住的房子腾出来,打扫粉刷干净,留给宫乃泉住,自己则借住到一处较小的民房里,这让宫乃泉深为感动。

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军、师、旅、团各级卫生机构,崔义田、宫乃泉、戴济民研究确定,军、师卫生部均设医政、保健、材料和总务4个科。同时制定印发了《新四军卫生工作条例(草案)》,对军、师、旅、团各级卫生部门的组织编制、人员职责和制度,医院与门诊医疗工作、救护工作、卫生防病工作、药材工作以及医政人事、医务人员待遇奖惩等,均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各部队遵此条例,加强卫生工作基础建设,充实团卫生队、休养所和营连卫生人员,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提高部队指战员讲卫生的自觉性,培养优良的医疗作风,从而全面提高了新四军医疗工作质量和效率。

崔义田既是新四军卫生部部长,又是一个医术精湛的军医。华中局城工部秘密驻扎在黄花塘东南约3华里的大王庄。一天夜里,城工部副部长刘长胜突然被一阵阵呻吟声惊醒。他迅速披上衣服跳下床来,一看,原来是城工部秘书兼干部科长张承宗突发腹部剧痛,呻吟不止。刘部长连忙喊来了吴学谦、周晓华、陈浩等几位同志,用门板制作成一副担架,抬着张承宗赶往姚庄的军部休养所。这里的医疗条件相对较好,设有药房、手术室和化验室,可容纳伤病员150人左右,关键是这里可就近请到崔义田来给张承宗做手术。

刘长胜等几位同志在夜幕中跑四五里的羊肠小道,上气不接下气地把张承宗送到休养所时,提前接到通知的崔义田已经从常庄骑马赶到了这里。检查后确诊张承宗是患急性盲肠炎,崔义田立即为其准备手术治疗。此时是凌晨4点多,休养所手术室里唯一的一盏汽油灯不知什么原因忽然熄灭了。室内一片漆黑,大家急忙找来几支蜡烛点亮,再用几只手电筒帮助聚光照明手术部位,崔义田亲自为张承宗做了麻醉和切除手术。待手术完成,天已大亮了。

1943年夏,全军精兵简政,新四军政治部、司令部二科、供给部的门诊所,一起合并到新四军卫生部下面的门诊所。崔义田要求大家:“人少工作应该做得更好,不管什么天气每天都要去单位巡诊,尽zxUZAtzC6heguGXjj9i2QzQQs78tlCX4azieq29Mn2k=量不使病人跑上门。”一天,政治部的通讯班长患阻生齿病,但由于门诊所的一位医生对口腔知识掌握得少,未能给予及时诊断,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左面部发炎红肿较重,张口吃饭都困难。

崔义田得知情况后,立刻叫上这位医生走了两里多路来到病人床边进行查看。看后,崔义田和蔼地对那位医生讲:“面部发炎红肿等症状都是由于牙龈阻碍生长所致,只有正确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2

八月盛夏,黑热病突然在淮南和淮北地区大范围流行,部队虽然做了一定预防工作,但仍然有不少同志感染上了此病。

崔义田号召并部署新四军各直属医院和门诊所想方设法腾出地方,全力收治患上黑热病的部队和地方病人。同时,将原本的轻伤员临时安排到各单位去观察治疗。司令部二科的病人由医学水平较高的胡医生负责,哪知就在他那里发生了因对患者病情观察不细而导致的严重医疗事故。门诊所将事故报告给崔部长并主动请求部里给予处分。崔义田听后严肃指出:“事情已发生,不是先谈处分谁的问题,而是首先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对自己和其他同志有教育意义。可是,那位胡医生却对自己的过错认识不到位,十分不谦虚地说,‘我认为叫我来此临时工作,就是大材小用。’”

在随即召开的事故分析、检查会上,崔义田诚恳地对胡医生说:“你来此工作前,我虽然和你谈过心,但今天我才知道当初你的思想并未通,对此,我也有一定的责任。不过,我诚恳希望你应该从这次事故中吸取教训,其他同志也应从这次事故中认识到业务水平的重要性,若有私心杂念则不能全心全意地为军民服务,这早晚是要出问题的,希望你们牢记。”

崔义田的诚恳之言,让胡医生深受教育,他当即承认:“的确是自己思想有问题,对患者病情观察不细、了解不深才酿成了医疗事故,我愿意接受部里的任何处理。”

12月底,新四军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梁国斌,在天长县的汉涧镇作报告时突然疝气急发,痛如刀绞,但他一直坚持做完报告。警卫员和当地同志火速用担架远道把他抬到军卫生部救治,到达姚庄休养所时已是第二天下午。梁国斌发病已36小时之久,生命危在旦夕,急需进行手术治疗。然而,事情很不凑巧,休养所的手术房就在前一天晚上刚刚失火烧毁了。

崔义田迅速赶来,用最快的速度在一间民房内用消毒后的白布搭成帐篷,再在地上铺上几块消毒后的芦席,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手术房。在一台汽油灯的照明下,崔义田认真细致地为梁国斌进行检查,在确诊他患的是急性狭窄疝气后,立即为其动了手术。当梁国斌的下腹部被打开时,发现小肠已发暗红色,如再延误一些时间小肠就会坏死,从而危及生命。

1944年1月,为了迎接对日军作战的大反攻,亟待培养大批多层次的医务人员。新四军军部向全军发出了由崔义田主持编制的《1944年卫生工作指示》。这个文件提出,“提高卫生干部质量,是新四军卫生部最迫切的中心任务。”

崔义田和宫乃泉一方面积极举办各种短训班,以轮训提高在职干部的业务水平,一方面着手筹建4年制的军医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培养具有大学水平的军医。同年10月16日,经军部批准,在原华中医学院(1942年10月在盱眙大刘郢成立,1943年因日伪军大“扫荡”停办)基础上,又在黄花塘筹备创办华中军医学校(江上峰任校长,宫乃泉兼任副校长)。同年11月,新四军召开了全军卫生工作会议。张云逸副军长和赖传珠参谋长到会讲话。会议总结交流了新四军7年来的卫生工作的成果、经验和教训,为迎接抗战的最后胜利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3

为了提高新四军医务人员理论水平、增强医务人员交流,军师两级卫生部基本上都办起了医务报纸和杂志。军卫生部的《健康报》,一师卫生部的《医工简报》,二师卫生部的《医务生活》,三师卫生部的《先锋医务》等,都成了深受部队医务人员和部队指战员欢迎的报刊。

1944年起,新四军卫生系统的技术力量已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师卫生部及其战地医院的手术力量都已建立起来,能够做胸腹和四肢手术。崔义田非常注重大力培养外科干部和技术骨干,同时根据战时情况积极支持用带徒弟和干部轮训方式来加强以战伤外科为主的技术力量培养。例如:三师的办法是每次从一个旅选几名学手术的医务干部和学手术室工作及麻醉的护士或医务员,由师卫生部长吴之理和师部休养所手术室的主任徐德亲自上课,半年之后带回一套手术器械去开展工作。一期轮训结束,再调另一个旅的手术干部来学习。就这样,用一年半的时间,全师3个旅都配齐了战地手术治疗技术人员。轮训期间如有战斗任务,就带他们去火线实践。

入冬时节,新四军在淮南津浦路西的定远县西南,与国民党广西军发生了激烈的占鸡岗战斗。当时,军部决定以二师一个旅的卫生部为基础组建一个战地医院负责收治这次战斗中的伤员。为了加强领导,充实前方医疗力量,崔义田亲自带领一个手术队和一个医训班,日夜兼程,穿越了敌人设立的一道道封锁线,及时赶到了设在淮河以南、津浦路西的定远县黄庙村战地医院。一到前线,他就不分昼夜地为重伤员做手术。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崔义田指挥临时建立的这个后方医院共收治800多名伤员。他之所以带来一个医训班来医院参加伤员救治,就是为了让医训班的学员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战伤外科技术。他一边亲自为伤员动手术、作示范,一边给学员们作耐心细致地讲解、指导,使学员们得到了前线战地上一次非常好的实践锻炼。

在救治伤员过程中,有的医生怕担风险,对一些腹部创伤、失血过多、心跳微弱的重伤员,不太愿意做手术。崔义田严肃而又恳切地开导说:“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天职,我们要敢于担风险、担责任。像这样九死一生的重伤员,如果我们不立即做手术,他们就会死亡。我们要对他们的生命负责,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军部的指示,发扬红军时代医务人员英勇果断与伤病员同甘共苦的精神,积极做好救治。”

七旅的一位营长头部负伤,崔义田连夜为他施行手术抢救,挽救了那位营长的宝贵生命,消息传到前线,指战员们的战斗士气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4

“护理工作,一定是诊治伤病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崔义田常对广大护理人员讲的话。一次,崔义田在巡视病房时,发现一位重伤员臀部有褥疮初期症状,再三交代大家绝不能让重伤员发生褥疮,若是发生了,便是医务人员的耻辱。他还特别嘱咐对重伤员洗漱、喂饭、大小便等生活护理,也一定要做好。还有一次,他在检查伤员时发现一位连长伤员精神不佳,查房后回到医护办公室问:“那位连长伤员有思想问题,你们发现了没有?”医护人员回答说:“这倒没注意到。”

“那不行,一位医护工作者,在诊治护理伤病员过程中,要随时留意他们的精神状态。一位精神愉快、心情开朗的伤病员,一定会增强与伤病斗争的信心,会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工作,这对我们医护工作非常重要……”崔义田认真而诚恳地对大家解释。

对于伤病员伙食,崔义田也非常关心。他要求:一个医疗单位的领导一定要将伤病员伙食营养这件事抓好。否则,就是失职。崔义田还时常到炊事班去看望或慰问炊事员,他鼓励大家:“你们搞好了伤病员的伙食,可以使他们早日康复重返前线,打了胜仗也有你们的功劳!”

在多年的部队医院建设中,崔义田一直要求有条件的单位一定要按伤病员的受伤部位和轻重分病区住,以有利于治疗和护理。他常说:“病房内外的整齐、清洁工作应该做好,伤病员在好的环境住院心情舒畅,必然有利于我们的治疗和护理。”

崔义田作为新四军卫生部长,在竭力抓好主力部队卫生工作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抓地方武装和地方政权的卫生建设。他选派医务干部组建和充实地方卫生机构,成立县休养所、卫生所及一些军民两用的县级医院,既为民治病,又为作战准备了医疗力量。此外,他还组织社会上的中西医药人员,建立区、乡卫生机构,开展防病治病工作,提高当地群众的健康水平。随着根据地的建设,各行署设立了卫生处,具体领导卫生工作并为群众防病治病。

1945年初,黑热病和同样致死率较高的脑膜炎,一起在淮海大地上流行。疫情暴发后,崔义田带领军卫生部的防疫专家组,迅即奔赴三师和四师部队驻地,与师卫生部和地方政府一起迅速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指挥遏制和扑灭疫情。

崔义田迅速成立了师部、区县组织防疫委员会,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新四军卫生部组织力量,整合当地医疗资源,帮助健全合作医疗组织,临时开设传染病院,动员军民戴口罩,病人隔离集中治疗。同时,两个师卫生部在部队指战员的配合下,还积极开展对日伪占领区47个村庄的病人抢救工作。

1个多月紧张的防疫和医治,使7500多例的黑热病和脑膜炎病患者得到了治愈,有力地遏制了传染病蔓延,同时也扩大了新四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日军投降后,崔义田在军卫生部组织召开的新四军卫生战线庆祝抗战胜利大会上激情昂扬地说:“14年抗战,新四军的卫生队伍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近万人,其中,有95%是在部队和战时培养起来的。自1941年重建军部到抗日战争胜利,新四军先后组建了师或军区、旅或军分区属医院21所,医疗或休养所70个,还有120多个团休养所……”

(责任编辑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