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沪剧《芦荡火种》,后有京剧《沙家浜》,两部戏不仅唱红了新四军36位伤病员的一段抗战传奇,也让与敌伪顽斗智斗勇保护新四军的阿庆嫂成为几代人的红色记忆。
江苏省常熟市新四军研究会秘书长金耀良的外婆是阿庆嫂的原型之一,这些年来,外孙为延续外婆的红色梦想含辛茹苦,让人很是敬佩。后来因为工作关系,与耀良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前段时间与耀良在会场并肩而坐,我问:“你外婆为什么能走红大江南北?”他答:“不仅仅因为那部名叫《沙家浜》的戏。”
答非所问的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好久。从耀良那双小而有神的眼睛里,我感悟到《沙家浜》的故事只是新四军东进北上抗日斗争中的一个细节。烽火硝烟中,华中人民对新四军的支持可谓是不惜身家性命。当年,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新四军是消灭不了的”,新四军“已经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殊不知,阿庆嫂的成名看似源于一部戏,其实作为人民的一员,耀良外婆的一切,都是与党的事业成功与否紧密相连的。难怪耀良在给孩子们讲述沙家浜故事时,总是说得那样动情:没有共产党,哪来阿庆嫂?
常熟乡亲没有忘记,当年《芦荡火种》赴京公演,毛泽东在看戏时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是火焰了嘛!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从此,沙家浜和阿庆嫂很快唱红神州大地且经久不衰。
耀良告诉我,一部反映新四军的戏剧让沙家浜名扬天下,其实常熟本无沙家浜这一地名,今日的沙家浜,当年叫作横泾乡。1992年3月撤乡建镇时,上级领导考虑到沙家浜在全国的影响,就选择了当年作为新四军后方医院驻地的横泾乡冠名为沙家浜镇。
近年来,阿庆嫂越来越红,得益于我们党坚持不懈地保护和运用红色资源,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沙家浜和阿庆嫂越来越红的社会现象也告诉我们,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奋进新征程,就得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更好地阐发红色基因的内涵外延,使党的初心使命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沙家浜越来越红的事实充分证明,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记录见证了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它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流血牺牲、千锤百炼中积淀而成的精神内核,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标识和政治优势。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阿庆嫂越来越红的事实也告诉年轻一代,一部红色基因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兴起、成长和壮大的历史。百余年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前赴后继,共同铸就了红色基因的厚重底蕴与丰富内涵,作为后来者当须百倍珍惜。
前不久,常熟市绿地实验小学举行“身边榜样进课堂”主题活动,耀良又一次应邀走上讲台,为少先队员讲述沙家浜和阿庆嫂的故事。“我的外婆范惠琴自幼在沙家浜老街长大……”耀良的讲述,把孩子们带进了用鲜血和生命构筑的“芦苇荡”。一串感人的红色故事,不仅回望了新四军东进北上的铁血征程,也让孩子们懂得了阿庆嫂为什么铁心跟党,当下少年郎怎样才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