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的大转移

2024-11-08 00:00罗明榜李全茂
铁军 2024年11期

1945年10月,国民党一面假惺惺要与我们举行和平谈判,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大肆进攻我们解放区。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党中央对我新四军进行了改编调整,四师十一旅、十二旅和骑兵团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张震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饶子健任副司令员,姚运良任参谋长,所属的三十一团改为七十三团,三十三团改为七十五团,刚起义过来的十八师的两个团,分别改为七十七团和骑兵团。我仍在七十三团任副团长。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全面向我根据地发动进攻。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部队实施运动战,时而大踏步地撤退,时而大踏步地前进。这时,上级派我到四师留守处工作。留守处下设几个股,每股七八个人,还有医院、服装厂、家属孩子。说是留守处,实际是“流守处”,经常转移。由于留守处担负着部队的军械维修、服装供应、救治伤员等工作,部队走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部队翻山,我们也翻山,部队过河,我们也过河。可我们与部队不一样,负责大批的军用物资,有几百号伤病员,有200多位家属子女,还有1000多名工人。

一说转移,部队一声集合号就走了,而我们得套牛车,装物资,喊家属,抱孩子。人多住得又分散,光通知一遍都很费工夫。部队行军,一阵风似的,可我们有马车,有小车,有毛驴,有搀着扶着的,有背着抱着的,还有抬着的,走不快。这么多人,队伍长,目标大,既害怕敌机轰炸,又担心敌人和土匪袭击。因此,我们往往分几批走。这一批走了一阵后,另一批才接着往前走,以缩小目标。到了新的宿营点,部队倒头就睡,可我们得一处一处、一家一家地安排好,特别是家属孩子们,他们住下了,我们才能住下。

那时,我们纵队的干部家属子女有200多名,张震司令员、赖毅政委、饶子健副司令员、姚运良参谋长等纵队首长的家属子女都在这里。张震司令员已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小阳,老二叫连阳。行军时,我们就在毛驴背上架两个竹篓,竹篓里垫上褥子,让他们俩一边坐一个竹篓。这两个孩子很懂事,不哭也不闹,乖乖地跟着行军。干部的家属都很理解我们,吃得差一点,住得差一点,从没有什么怨言。最难照顾的是杜聿明的太太。这个国民党的官太太,在那边享福享惯了,丈夫被俘虏后,过不惯我们的艰苦生活,上级就让我们照顾她。行军时,我们的干部家属,包括纵队首长的家属都是步行,而他们的家属却要求坐马车。我们遵照首长的指示,都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宿营时,还给他们安排最好的房子,提供最好的饭菜。有的同志有看法,说:“他们是我们的俘虏,神气什么?我们是要优待俘虏,但优待俘虏也不能这样优待,像官老爷似的。”对此,我就用彭雪枫、张震经常教育我们的话去开导他们:这是为了瓦解敌军,激励和争取敌人起义,进一步壮大我们的力量,争取更大的胜利,早日解放全中国。大家也就理解了,不吭声了。

从苏北沭阳县到山东石门有二三百里,我们这支漫长的“合成军”队伍跟在部队后边艰难地行进。4头黄牛拉一辆抛锚的汽车很吃力,遇到上坡路,黄牛累得直喘粗气,民工们看着又心疼又生气,挥起鞭子使劲打汽车。可汽车没感到疼,也不怕疼,倒是黄牛听到鞭子声害怕了,使劲拉了。

到山东沂蒙山区后,我的肺病、胃病复发,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后来,又患了痢疾,拉得爬不起来。那时,也没有什么药物治疗,就用老百姓提供的土办法,用肥皂水灌肠。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

(责任编辑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