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花生需求量的增加,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河南省方城县花生种植面积已由原来的50万亩攀升到现在的70万亩,受种植面积盲目扩大导致的连作、品种单一、重复的农事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花生病虫害逐年加重,花生青枯病尤为严重。因此,作为技术人员,积极总结花生青枯病发生规律、原因及综合防控技术,对农户科学预防花生青枯病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1 发生情况
近年来,青枯病成为方城县花生优质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被当地农户称之为“花生癌症”,是典型的土传细菌性病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呈频发态势。2022年,方城县植保植检站组织技术人员在方城县杨集镇、古庄店镇、清河镇、独树镇金银店村等4镇20村调查发现,花生结荚期前发病减产率高达100%,结荚期后发病减产率58%~65%,收获前15天发病减产19%~28%。此病在花生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花期达到发病盛期,危害轻重与发病时间的早晚有关,发病越早,危害越严重。
1.2 发病症状
花生青枯病是维管束受到侵染引发的一种根部病害。发病初期,植株叶片白天呈现失水萎蔫状态,早上、晚上恢复正常,1~2天后,植株失水状态早晚不再恢复,叶片失水凋萎下垂,叶色暗绿,呈绿色干枯,因而称为青枯病,是区别其他病害的主要特征,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颜色逐渐变为黑色,整株呈黑色焦枯状,病株易拔出,根部黑色腐烂,纵剖根茎可见维管束变为浅褐色或黑褐色,用手轻轻挤压会有污白色黏液溢出,被青枯病病菌危害的花生根尖、果柄、果实呈黑褐色湿腐状,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
1.3 发病规律
花生青枯病病原菌主要在土壤、病残体、土杂粪肥及田间地头的杂草上越冬,第二年春季病菌随水流(含地下水)、昆虫、农事操作活动(施肥、整地、除草等)进行传播,一旦环境条件适宜,病原菌借助根部伤口、自然孔口等部位侵入,透过植株皮层进入维管束,维管束遭到破坏,输送养分水分受阻,植株地上部分失水、干枯、死亡,根部皮层腐烂。腐烂根系皮层的病菌经水流或昆虫侵染邻近植株,引发再侵染。重发田块可见病株沿水流方向发展。花生青枯病病情发展较快,从发病到枯萎死亡一般7~15天,少数达20天。
2.1 适宜的气候条件
花生青枯病发生的最有利条件就是高温、高湿。当月平均温度20℃以上,土壤又具备一定的湿度,病菌就开始为害,温度达25~30℃时,最有利于该病发生。方城县6月平均气温20℃以上,7月气温一般达到30℃左右,加之7月进入雨季,降雨增多,时晴时雨,高温高湿,温湿度急剧变化,容易导致花生根系受到损伤,利于病菌侵入。而方城县种植的花生为春花生和夏花生,此时,分别处于盛花期和初花期,适宜气候条件,极易引发花生青枯病。
2.2 品种抗性差
调查发现,现在方城县生产中种植面积较大的宛花2号、农大花103、驻花2号等品种,属于直立疏枝型、小粒珍珠豆型品种,虽然这些品种品质优良,产量较高,适宜当地种植,但对花生青枯病的抗性普遍不强,为花生青枯病发生流行创造了条件。
2.3 菌源量大
随着花生需求量的增加,方城县花生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已由原来的50万亩攀升到现在的70万亩,加之种植模式较为单一,重茬现象年年存在,从而导致花生青枯病连年发生。而农户又不注重对花生病枝、残秧的清理,致使田间花生青枯病菌源量逐渐增多。
2.4 种植管理不科学
青枯病发生危害程度与种植管理是否科学密切相关。近年来,尽管农户科学管理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仍有部分农户田间管理意识不强,管理不科学、不到位,病虫害多发,尤其是地下害虫。如果发生严重,花生根系受到损伤,就会增加青枯病病菌侵染的机会,导致青枯病重发。
2.5 轻施有机肥
花生青枯病病原菌是一种好气性细菌,发生轻重与土壤透气性、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因此,重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有效减轻青枯病病害发生。但农户对有机肥的认识仍有欠缺,只注重化肥的施用,而忽略有机肥,也是导致花生青枯病重发的原因之一。
3.1 选用抗病品种
现在生产上仍没有发现对青枯病抗性强的品种,但发现不同的花生品种对青枯病的抗性略有差异,结合方城县生产实际,宜选用抗青枯病相对较强又适合当地种植的远杂9102、远杂9307等远杂系列品种,做到抗病丰产丰收两不误。同时,科研部门要加大对抗青枯病花生品种的筛选力度,尽快研发出既抗青枯病又高产优质的花生新品种。
3.2 合理轮作
花生青枯病病菌的寄主较为广泛,轮作时,应避开芝麻、黄豆等作物,同时打破以往小麦—花生或单一种植花生的模式,采用小麦—玉米、小麦—红薯等模式,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破坏青枯病病菌赖以生存的环境,杀灭病菌,减少菌源,以减轻青枯病病害发生。对于种植花生田块,在收获后,要及时捡拾枯枝烂叶及根茬,带出田块深埋或焚烧,减少越冬菌源。
3.3 改良土壤
花生青枯病病菌适宜偏酸性环境,所以,对于偏酸性土壤可采用适量石灰、草木灰等进行改良,以中和土壤酸性,改善土壤环境,减轻青枯病病菌危害。对于砂质土壤,应通过深耕、细耙,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破坏土壤的透气性,从而减轻花生青枯病病害的发生。
3.4 加强田间管理
花生播种后,应随时关注花生田间长势,根据苗情,在苗期或花期适当追施氮肥和钾肥。进入结荚期以后,结合病虫害防治,叶面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及磷酸二氢钾,以提高花生的抗青枯病能力。宜起垄栽培,便于田间水分管理。应根据花生对水的需求特性,合理控制管理。降雨后及时清除田间积水,避免因流水和渍害,引发花生青枯病。田间一旦发现青枯病病株,应立即拔除,带出田间烧毁或深埋,并用石灰对病穴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菌源,严防传播蔓延。
3.5 化学防治
花生青枯病防治效果较差,应做好预防工作。在苗期、花期、结荚期结合其他病虫害防治,采用农用链霉素、络氨铜、新植霉素、噻菌铜等轮换喷雾,以预防花生青枯病发生。对于已发病田块,上述药剂每隔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3~4次;重发田块在清除病株的同时,用药液喷淋邻近病株,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