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连市甘井子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辽宁省政府要求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打造马栏河流域幸福河湖。为此,先后建设了登山观光路20余公里,水系景观带30余公里,生态廊道50余公里,木栈道40余公里,西山湖、棠梨湖、长青湖和马栏河谷等生态资源犹如一颗颗宝石镶嵌于都市之间,景区内湖波浩渺,山色叠翠,绘就了“一城山色半城湖,一步一景一倾心”的美丽画卷。
甘井子区域内有马栏河、凌水河两大河流,53座大小塘坝、10条分支河流,河道总长42.1公里。区域内有西山水库、王家店水库等 2座水库,库容量2300余万立方米,水资源相对丰富。
2.1 探索治水新思路,聚力绿色发展补齐生态短板
2.1.1 抓牢“五个关键” 抓住“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五个关键点。整治工业企业污染,淘汰影响水环境较大的“脏乱差、低小散”企业和工厂。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集中处理处置农村生活垃圾,全面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实施河湖绿道、新建水堰等水环境治理工程,及时高效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2.1.2 创新“六化举措” 落实责任系统化、“一河一策”精准化、治理项目化、管理智慧化、巡查全域化、宣传深入化等六项举措。构建三级河长制体系,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建立“一河一策”工作台账,摸排问题、拟订方案,对河湖治理问题“寻根问诊”“照方开药”。创新“项目化”运作,探索实践养生休闲旅游开发路径。实施智慧管理模式,通过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等方式,智能巡河、智能治水。加强河长制舆论宣传工作,构建起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宣传机制,形成治水的工作合力。
2.1.3 把握“七个步骤” 按照“分段规划、同期施工、清泥排污、坡岸加固、河床硬化、部分塘坝削低、叠坝”七个步骤,实现河道整治闭环管理。遵循“技术先进、措施可行、经济合理”原则,周密谋划、分步施工,科学精准治水、全面改善水质、保证蓄水量和流动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2 打好碧水攻坚战,聚力河长制推进全民治水
2.2.1 建立“三本”治理台账 制定发布了《甘井子区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一河一策”台账、问题台账、整治台账。区、街总河长带领督导组对河湖管理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挂图作战、发现问题逐一销号,深入推进河湖治理常态化规范化。
2.2.2 构建“四级”管理体系 以实现网格责任“全覆盖、全压实”为要求,全面推行区、街、村三级河长和河道管理员“四级管理”制度,划分五大责任区、24个小网格,配备专业队伍、物业公司以及河道巡视志愿者,全部纳入河(库)长制管理体系。开展专题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培养“明意义、知任务、懂措施、会巡河”的河长制工作队伍,提高河道管护能力和水平。
2.2.3 落实“五大”工作制度 一是落实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河长会议、河长办会议等,研究解决河湖治理问题。二是落实信息管理制度。收集整理信息,总结宣传上报经验做法。三是落实督查制度。开展河长制监督检查,督导河长制工作落实。四是落实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指标。五是落实巡查制度。加大巡河力度和频次,有效解决发现的问题。
2.3 守护美丽新画卷,聚力生态宜居打造红旗样板
2.3.1 实施净化工程 采用世界先进低碳环保工艺对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保护暨涵养水源的生态“过滤带”。改造升级地下排水管网管线,实现全域雨污分流,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实行源头管控,对马栏河流域上游水系环境实施综合改造和治理,新建回迁小区30万平方米,安置原驻地居民3000余户,搬迁企业50余家,关闭清理大型畜牧养殖场2个。开展“碧水行动”“环保督察”“清河行动”,全面清理整治水源地周边污水入口点、垃圾、河床淤积物等,实现水库“水清”。
2.3.2 实施绿化工程 建设梯级叠坝和开展绿化补植,生态复垦和园林绿化6万平方米,景观绿化种植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涵养水源、加固堤坝,做到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完善提升区域内8条景观路、60余公里水系景观带植绿补绿和景观小品建设,栽种各类花卉、树木等200余万株,地被及花卉23000多平方米,为河道建起绿色屏障,实现水库“岸绿”。
2.3.3 实施美化工程 按照国际湿地标准、森林园林模式,融合东西方文化元素,建设大连西郊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荣获中国绿化基金会“精品项目奖”。组团规划建设100万平方米西山湖公园、70万平方米棠梨湖公园、2万平方米长青湖景区,形成红旗水系三角洲。建设十里水景花街、金柳景区、花红谷景观路等景观景点50余处。在西山湖公园20万平方米水面景观中有视觉冲击的“三岛五桥”、观景塔、60米高的景观水车,形成“地标”和“符号”效应,实现水库“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