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甘蓝是寒冷季节应用的观叶花卉,是“冷凉季节的宠儿”,又被称作“叶牡丹”,花色艳丽,叶形优美。羽衣甘蓝耐寒能力强,能短期忍受-12℃的低温。羽衣甘蓝可以应用于花坛、广场、街角绿地、庭院等场所,是秋冬季节不可多得的耐寒观赏植物。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四季有花的人居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保障。在东北地区,冬季长达6个月,在初冬有花可赏是百姓的心愿。羽衣甘蓝有着优良的耐寒性,并且植株美观大方,越来越受到普遍青睐。自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引种试栽后,羽衣甘蓝已逐渐成为园林绿化的常用材料,但大多数园林栽培品种都是由外国进口,自交留种后代分离严重,导致国外垄断现象严重。沈阳农业大学祝朋芳教授带领团队,为打破羽衣甘蓝商品种受国外垄断的局面,二十余年来,通过种间杂交、自交纯化、杂交配组,采用不育系与父本系“两系法”制种技术,选育出了观赏性好、变色早、整齐度好、耐抽薹的杂交新品种,解决了羽衣甘蓝杂交种过度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羽衣甘蓝杂交种选育的新突破。
红青花1号:观赏羽衣甘蓝F1杂交种,生长势强,植株低矮紧凑,莲座期株高20~25厘米,开展度30~35厘米。外叶绿色,内叶粉红色,鲜艳。叶形为浅波浪形。观赏价值高,变色早,耐寒,耐旱,耐抽薹。
红青花2号:观赏羽衣甘蓝F1杂交种,生长势强,植株低矮紧凑,莲座期株高20~25厘米,开展度35~40厘米。外叶浅绿色,内叶亮粉红色,鲜艳。叶形为波浪形。观赏价值高,变色早,耐寒,耐旱,耐抽薹。
红青花3号:观赏羽衣甘蓝F1杂交种,生长势强,植株低矮紧凑,莲座期株高20~25厘米,开展度38~45厘米。外叶浅绿色,内叶亮粉红色,鲜艳。叶形为皱叶形。观赏价值高,变色早,耐寒,耐旱,耐抽薹。
红羽毛1号:观赏羽衣甘蓝F1杂交种,生长势强,植株健壮,莲座期株高25~30厘米,开展35~40厘米。外叶浅绿色,内叶亮粉红色,鲜艳。叶形为羽毛状。观赏价值高,变色早,耐寒,耐旱,耐抽薹。
3.1 育苗
采用播种繁殖,主要采用穴盘育苗,立地条件较好时也可以露地直播。不同地区因气候条件不同,适宜的播种时间不同。沈阳周边地区建议7月播种,黄河流域建议8月播种,长江流域建议9月播种,适时早播有利于增大冠幅。
3.2 播种前准备
播种容器宜采用72穴育苗盘,育苗盘应干净,无病虫源。播种基质宜采用田园土∶草炭=1∶1的比例,或者全部采用富含有机质的田园土。播种基质应保水、透气、无病原菌、无虫源。采用穴盘播种时,播种基质需均匀填满各穴孔,轻压基质,使基质表面低于穴盘边缘约5毫米。然后浇透水,待基质表面无积水时再播种。
3.3 播种
播种前挑选饱满种子,采用穴盘播种时,点播于穴孔正中心,手指轻压与湿润基质接触。播种后可以立即覆土,覆土尽可能采用较潮湿的细碎园田土,覆土厚度以刚刚覆盖种子为宜,大约3毫米。
3.4 播种后管理
播种后2~3天可出苗,3天后双子叶逐渐展开。出苗后应保持苗床湿润,根据自然降雨情况,穴盘育苗可能需要每天浇水,浇水建议采用喷雾方式,浇水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播种一周后,根据幼苗生长情况,可能需水量增大。幼苗管理期间注意通风,保持适当光照。
3.5 定植
育苗4周后,此时羽衣甘蓝幼苗具有4~6片真叶,此时即可定植。定植方式可以露地定植,也可以移栽上盆。露地定植前,需提前对定植地块进行深翻整地。定植时采用畦栽或垄栽均可,定植行距50厘米左右,株距40厘米左右为宜。根据幼苗实际大小确定开沟深度。起苗时注意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将幼苗轻放于定植穴,以免散坨。定植时需浇透水,可以坐水定植,也可以定植后给透水。上盆前应选择合适的营养钵。栽培基质尽量疏松透气且富含有机质。上盆前,营养钵需先加入少量栽培基质,然后再放入幼苗。起苗时注意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将幼苗轻放于营养钵正中间,再在四周填满基质。上盆后立即浇透水。
3.6 定植后管理
定植后,水分管理是重中之重,羽衣甘蓝营养生长期需水量较大,水分充足有利于扩大冠幅。尿素等氮肥有利于叶片发育,也可以施用氮磷钾复合肥,注意薄肥勤施。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菊酯类杀虫剂效果普遍较好。如遇干旱或通风不良可能滋生蚜虫,施用氧化乐果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祝朋芳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羽衣甘蓝新品种选育理论、实践、应用,是国内最早开展羽衣甘蓝新品种选育的单位。二十余年来,持续以羽衣甘蓝观赏性状和抗逆性状为研究对象,在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方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2项,主持完成的成果先后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主编《羽衣甘蓝育种与栽培技术》书。相关研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羽衣甘蓝优良杂交新品种的国产化进程。
基金项目: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种业创新专项(22-318-2-02)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