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第一次被赋予“初中生”这个标签的稚嫩脸庞,如何用爱与智慧筑起温馨和谐、富有凝聚力的班级文化,是每位班主任必须深思的课题。
环境育人,打造有温度的教室。教室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每次新接班,讲台上那束明艳的向日葵、黑板上每个学生的名字,都将他们第一次入校时的紧张与不安抚平,化作新集体一员的归属与期待。墙角的读书漂流站、窗前学生自制的生态瓶、白板上的诗人挑战让教室有了温度。慢慢地,教室的“夸夸墙”记录下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作品集收录了3年来学生习得的“十八般武艺”,荣誉榜上的一张张奖章更是承载起班级共同成长的记忆。
理念育人,共塑有温度的集体。班级文化样态的形成离不开班主任的整体设计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从初始年级建班开始,我就邀请学生参与班级文化的构建。“你们希望我们的班级是什么样的?”学生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讨论,投票决定班训和班徽。小华设计的班徽被大家选中,一朵向阳而生的向日葵象征着活力和向上的精神,最终我们将其确定为班级文化核心。之后,我开启了“一日班长”活动,让学生切实体验班级运行与管理,初步思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一个多月的轮值之后,我引导学生共同起草、撰写、审核班级管理岗位标准。这样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对班级有了更强的归属感。
活动育人,培养有温度的学生。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来自学业的进步,更体现在情感、价值观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我坚信,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责任感的个体。“All about me”的名片式海报让学生看到自己、展示自己;“我想为他/她点个赞”活动,则让学生向外延展,看到他人,真诚地表达对同伴的欣赏。聚焦青春期思维的跃动,我组织学生撰写班级日志、生活随笔;围绕“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主题,以辩论赛的形式探讨“学习过程还是学习结果更体现自我价值”“纪律会促进还是约束个性的发展”等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观点、尊重不同意见。
家校共育,构筑有温度的共同体。家长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伙伴,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我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们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如“共读一本好书”的沙龙分享、父母/孩子知多少挑战赛、合唱节排练的指导和展演时的服装造型等。这些活动让家长们更深入地理解孩子,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在这条温暖引领的道路上,我们用爱筑文化,用心育未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刘宁老师点评: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班级整体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的育人手段。刘晓萌老师通过充分了解所接班级的班情和学情,巧妙地寻找新的生长点,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徐敏老师通过班级环境的营造、班本课程的构建来营造班级文化,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甄臻老师通过“爱传递”的方式建设新班级的班级文化,让爱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传递,让学生们在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葛婷婷老师在中学新接班时,通过环境、理念、活动和家校共育四个方面来全方位构建班级文化,用爱筑文化,用心育未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