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真实发生,也能够让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转变碎片化的教学认识,真正关注学前调研,重视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通过多元评价统筹教学,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1.认知转变:教师思维从“散点式”到“系统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常常被支解,即数学知识被分割为零散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无法综合呈现教学内容,这也导致学生缺乏对某一知识来龙去脉的深入理解,无法构建数学学科知识结构。而基于项目问题设计的学习任务以大概念为纽带,教师可以从整体上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构建庞大的知识网络。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具有“系统思考力”的教师呢?
深钻课标,纵向梳理教材,打通知识壁垒是关键。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与测量”单元教学中,教师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抓手,聚焦“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这一关键要素,围绕“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核心内容,纵向梳理了小学阶段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进阶,发现各学段教学内容之间以“空间观念、量感、推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核心素养相互关联,认识层次螺旋上升,逐段递增。这为后续第四学段“图形的性质”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基于素养目标进行教材分析后,确定教学方向,再聚焦单元整体制定学习框架。如“长方体的认识与测量”单元,其开启了二维图形向三维图形转化的学习,课时相对独立且关联。认识长方体首先要关注图形各要素之间以及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师以制作长方体模型为切入点,在棱、面、体的认识中,介绍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将认识与测量进行有机融合。由此制定出的学习任务框架更具实效,也为系统化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以学定教:教师备课从“先设计”到“先调研”
项目化学习关注驱动性问题与核心子问题引领下的任务解决,而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应该源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全方位、多视角探索学情,了解真需求尤为重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能够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学情,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呢?
基于大单元设计的课堂教学,整体问题导学是关键。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与测量”单元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单元质疑问卷。在“关于长方体,你有什么疑问”这一问题的反馈中,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情境时就需要关注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联。
个性问题聚焦核心,明确教学侧重点。有了单元质疑的统领,教师再设计具体的针对知识点的提问能更加聚焦。例如,教师发现在单元质疑中学生能够迁移曾经学习过的一些经验,关注研究图形的特点,但他们是否真的能正向迁移之前的学习经验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前测。“借鉴我们曾经研究平面图形特征的一些方法,你能观察一个长方体,并尝试利用语言描述或者画图的方法为长方体代言吗?”20%的学生可以用抽象的语言描述长方体的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但其关注的是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而这是他们后续创造长方体的知识基础;17%的学生利用平面图形来刻画长方体,但对其中的面与面、面与棱的匹配关系关注度不够,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活动着重加强;20%的学生画出的长方体不规范,不会在二维平面图中表达三维立体图形。这都是我们后续教学设计重点关注的方向。
3.行动层面:教学实施从“问题推动”到“问题驱动”
项目化学习强调以问题驱动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可以基于单元质疑中学生关注的问题设计项目驱动性问题。例如,学生提出所学知识能否真的在实际中应用,于是,教师与劳技学科中的“整理与收纳”任务群相结合,设计驱动性问题:看到柜子里、桌面上杂乱的画面,器材室中凌乱的器材,如何设计一个合适的收纳盒,帮助老师或学校进行整理呢?快来展现你空间整理大师的才能吧!
由此设计出3个子问题。子问题1:制作一款帮助我们合理规划身边空间的收纳盒,需要哪些支持,为什么需要这些支持?再根据学生的思考,提出子问题2:你认为制作收纳盒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又要在哪里搭建框架,什么办法能帮我们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子问题3:如何绘制能让人读懂的设计图纸?
4.学习评价:教学效果从“单一”到“多维”
项目化学习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评价也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在每节课后设计一个有梯度的评价内容。例如,认识长方体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评价内容:
基础知识:根据给出的长、宽、高数据选择合适的物体。
实践操作:测量数据,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设计图。
也可以在学习完整个单元后设计项目评价任务,各个小组按照准备好的方式进行项目展示,有的小组利用制作的课件展示,也有的小组录制视频展现研究过程,展示制作的收纳盒。在最后的出项活动中,教师下发评价标准,进行量化打分,最后评出优秀设计小组。
项目化学习促使教师以终为始,专注课标与教材、学情的立体分析,从而设计使研究真正发生的驱动性问题与任务,引领学生在解决真问题过程中,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意识,从而真正提升综合素养。■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