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小学在家校共育工作中确立了“三主体”共同发展原则,树立了“了解—满足—引领—超越”的共育理念,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分享”的途径,最终达到“理解—信任—满意—互育”的家校共育目标。在新时代,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描绘了以“五好”达成“五共”的愿景,并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1.组好“联动共同体”,促进制度共建
一是明晰概念,厘清主要职责。通过解读相关文件,学校进一步明晰了“家校社”的概念,厘清了三方在协同育人中的主要职责和教育方式,力求发挥三方各自的优势,并着力于三方协同,形成“1+1+1>3”的教育合力。通过融合式学习,促进每一个受教育者最大可能地全面发展,培养每个受教育者在复杂环境中成事的核心素养,实现“成人成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机制建设,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有力保障。为确保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学校成立了“一中心,三梯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组织。
“一中心”即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主要由校级干部、分管干部、年级主任、班主任及家庭教育骨干教师、家委会代表、社区代表组成,负责家校社共育工作的全面统筹。
“三梯队”即学校、家庭、社区三圈联动机制。学校围绕学生“身、心、灵”三维培养目标,建构家校社三圈联动机制,在三圈基础上每一圈再建构三层共育机制。以阅读育人生态圈为例,第一层是学校驱动层,是阅读生态圈的中心,负责制订学校读书行动计划,开展荷塘雅苑晨诵、教师好书推荐、诵读比赛等阅读活动;第二层是家庭联结层,是阅读的联动桥梁,配合教师激励学生持续阅读;第三层是社区支持层,提供丰厚的阅读土壤,让学生在书城、图书驿站、社区读书活动中广泛阅读。在凝聚共同愿景的基础上,三圈三层联动机制推进系统演化,构建平等、互联、共赢的平衡主体结构,保证育人目标及过程的一致性、连续性与发展性,架构起一个立体的育人生态圈。
2.建好家长“智库”,拓宽渠道共联
学校建立“家校协同教育智库”,从“如何对接”“如何转化”“如何考评”三个方面加强机制建设。
一是保证智库信息畅通。智库中的家长成员可以全程深度参与学校“生活”,信息接收全频道打开。为了让家长更好地履行督管之责、督教之责、督学之责,学校组建了“红绿蓝”家长志愿者联盟,家长参与监督学校依法治校、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事务。突破主体界限,鼓励家庭随时参与管理活动,树立“我校我管,既管则优”的共管意识。
二是改进智库供需匹配。智库的成立使学校师资趋向多元多能。打开校门,让更多家长、社会人士兼任教师,成为学校教育的“助力军”,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社会资源的引进,优化了教师知识结构,教师变得多元多能cRwlACpBUJXZAE9USRCnaaoLFRs8YchuiTWcWR6sGsA=,学生视野得以拓宽,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三是强化智库约束机制。智库给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形成了教育发展的新合力。家长可以从师德师风、教学质量、作业批改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作为教师全年考核的重要参考内容。经过近2年的磨合,家长从以前仅关注自家孩子及所在班级的变化,到现在更加关注学校的发展,家校之间呈现供需匹配的良好局面。
3.搭好“数智化”平台,实现经验共享
“数智化”是学校探索并凝练出的家校共育校本课程升级模型。“数”即技术手段,依托数字资源、数字技术;“智”即价值取向,追求德智融合、智慧家长、智慧校园;“化”即内容基础,构建课程化、项目化、系列化的家校共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一是“数智化”提升教师育人水平。通过聘请专家、开展主题讲座、组织班主任论坛等形式,从师德修养、育人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真正成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二是“数智化”提升家长育人水平。以家庭教育为主线,结合当前家庭教育现状和热点话题,深层次、多维度挖掘家庭教育中的痛点,通过亲子沟通、心理健康、能力培养、青春期教育等模块,帮助家长科学育儿,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三是“数智化”加强双向联动。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和网络信息平台,有目标、有方向地开设家校同步课堂,实现课堂同步和优质资源的共享、共建和共研,真正达到教育共享、互通有无。
4.架好“连心桥”,达成育人共识
学校通过新模式完善家访制度,搭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连心桥”。
一是以全校为面,实现家访筹备精细化。制定《“三访”工作实施方案》《“三访”工作制度》。“三访”即干部带头访、班主任普访、任课教师随访。设计《家访记录单》《教师家访提纲》《家访总结提纲》。二是以年级为线,实现家访对象精准化。学校确定“四必访”的原则,即特殊家庭必访、人际适应困难的学生家庭必访、在学习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家庭必访、家庭发生重大事故的学生家庭必访。三是以反馈为点,实现家访工作闭环化。依托家访总结会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感,引导家长转变观念,与家长共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以学生为核心,实现帮扶工作系列化。
5.做好“进阶式赋能”,引领科学共育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质量协同育人的保证。为加速教师队伍的培养,学校以“工作学习化、研究课堂化、课题问题化、成果多样化”为策略,全力培养学术型教师。
从个人微课题“以‘邀请式家访’促进和谐教育新局面的研究”、校级课题“建立‘三访’工作机制,架好家校共育‘连心桥’的研究”、区级课题“农村地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策略研究”,到市级课题“为家长赋能的家校社协同机制研究”,再到国家级重大课题“促进家长育人能力提升的家校协同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校形成了五级课题联动,为教师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搭建了广阔平台。
学校立足实际,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周边环境资源和街道历史资源,开拓全方位育人场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具身学习,近自然、近社会、近自我,全面提升素养。
编辑 _ 汪倩 可黎明(兼)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