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雕塑《较量》,矗立于广东虎门太平广场南侧,是虎门的城市地标。雕塑由烟枪、麻石拳头、基座及浮雕等多部分组成。其中,雕塑平台长30米,宽8.5米,雕塑总高约15米,总重300多吨。拳头中心间距17.2米,每个拳头重约135吨,烟枪杆体直径1.4米,重约6吨。雕塑整体结构庞大,气势逼人。这一作品是为纪念发生在1839年的重大事件——虎门销烟。从作品表现形式来看,有力的双手将“烟枪”折断,象征着虎门销烟取得的成果,反映出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势力顽强较量的历史。
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很长时间里,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英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上并没有受到欢迎。在中英正当贸易中,英国一直处于入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政府和资产阶级对这种状况非常不满,于是通过走私鸦片来改变对其不利的局面。鸦片走私给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但却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鸦片走私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库空虚,货币贬值,民众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加重了老百姓负担;官吏和士兵吸食鸦片,造成吏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1839年6月,道光皇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主持禁烟。林则徐将缴获的走私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英国以虎门销烟损害其贸易利益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
《南京条约》没有涉及鸦片贸易,尽管英国侵略者在谈判中一再企图用威胁利诱方法使中国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在这种阴谋失败后,英国政府就采取放任并加以庇护的方式,导致外商私运鸦片更加猖狂,中国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于1858年被迫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准许外商在通商口岸销售鸦片,并以“寓禁于征”为名,同意以“洋药”名目缴税,从此鸦片成为合法的进口商品,鸦片输入量随之剧增。近代史上,中国人民深受鸦片泛滥的危害,全国城乡到处可见骨瘦如柴的“大烟鬼”,吸食鸦片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经常发生。尽管在甲午战争后鸦片进口数量有所减少,但由于还存在中国人私种鸦片现象,使得鸦片一直是近代时期危害中国人健康的祸首之一。国民党执政时期,鸦片泛滥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痛下决心,在禁止鸦片买卖和私种的同时,帮助吸毒者成功戒掉毒瘾,采用一切强制手段消除鸦片隐患。至此,鸦片彻底结束在中国的流通,近代中国的鸦片之祸得以最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