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视角下政府采购服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11-07 00:00:00朱恺仪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10期

一、前言

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体现,对于拓展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如此,结合审计实践,政府采购服务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政府采购服务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入探讨审计视角下政府采购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优化政府采购服务、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系统分析当前政府采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有效的对策,旨在为改进政府采购服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二、政府采购服务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采购服务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政府采购服务是政府部门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满足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需求的行为,相对于传统的政府采购物品、工程等实物资产,政府采购服务购买的是一种咨询、培训、保洁等服务性产品[1]。政府采购服务的非实物性质决定了其评价和管理更注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而非实物的属性。政府采购服务通常涉及法律、财务、环境保护等专业领域,因此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政府采购服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更,因此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政府采购服务通常由社会力量提供,政府只购买服务,不直接生产,体现了其社会化程度。

(二)政府采购服务监管的理论依据

政府采购服务监管的理论依据是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政府采购服务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实践基础。法律法规是政府采购服务监管的基础,通过政府采购法、行政法规和监管部门规范性文件等规范采购活动,这些法规明确了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程序和监管方式,为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2]。监管制度是政府采购服务监管的重要依据,是指为了保障政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效率性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监督检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政府采购服务监管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操作机制。2020年11月,财政部出台了《政府采购服务管理办法》,从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购买内容和目录、购买活动的实施、合同及履行、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政府采购服务予以明确,为规范政府采购服务行为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审计与政府采购服务监管的关系

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采购服务监管中扮演重要角色。审计作为具有独立性的监督,通过对政府采购服务活动全流程、全方位的审查,对其合规性、效益性和效率性进行评价,以确保采购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和高效[3]。审计监督是政府采购服务监管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审计,可以发现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为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改进建议。审计结果可以作为监管部门对采购活动进行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促进政府采购服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对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审计视角下政府采购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需求论证不充分

部分单位对采购需求论证不够充分,对政府采购服务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缺乏深入分析和论证,导致采购服务不符合实际需求,甚至出现重复采购,造成财政资金损失和浪费。经审计发现,部分单位由于缺乏科学的人员配置,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未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人员,导致岗位人力过剩,增加采购成本。部分单位对采购需求论证不足,设立了仅服务于运营单位内部管理的岗位,使财政资金承担不必要的人员费用,进一步提高了采购成本。部分单位未根据实际需求对政府采购服务进行充分论证,导致重复采购并疏于管理已采购服务。例如,服务内容、人员配置、服务期限等未得到妥善梳理,导致采购了与现有资源重复或功能重叠的服务,浪费了本应用于其他关键领域的财政资金,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采购过程管理不到位

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部分单位对政府采购服务的采购活动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未按财政评审结果编制招标文件,擅自降低服务执行标准,导致财政资金损失。以A市某单位为例,该单位在组织社会化运营管理项目的公开招标时,擅自减少了经财政部门审定的职称人员数量,导致社会化运营服务执行标准降低,但服务费用却并未相应核减,造成财政资金损失。部分单位未能及时、全面地公开采购信息。例如,某些单位采购服务时仅在政府采购网站上公开采购项目的基本信息,而对采购内容、服务标准等关键采购需求信息未予公开,导致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对采购项目的了解不足,也增加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三)履约管理力度不足

履约监管不仅关系到政府采购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更是保障财政资金安全、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一环。但部分单位在这一方面的监管工作存在明显不足,导致财政资金多付,不仅损害了公共财政的效益,也影响了政府采购服务的整体质量[4]。以A市某单位为例,由于未充分监督政府采购服务合同履约情况,未验收运营商的人员派遣和培训服务,并在服务未全部提供的情况下全额支付费用,导致财政资金多付。部分单位在绩效评价中未深入评估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和合同履行情况,例如,某单位的车辆停放场自启用后平均使用率仅为4—5%,但未对使用效果进行有效跟踪,使绩效评价流于形式,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未能真实反映供应商表现,影响后续采购决策的有效性。

(四)监管机制不顺畅

监管机制的顺畅执行不仅直接关系政府采购活动的规范性和公正性,更对政府形象、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社会公正产生深远影响。政府采购服务管理存在监管机制不顺畅、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各部门之间协作不紧密,信息共享不畅,导致监管过程中存在模糊地带和空白点,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以A市某单位为例,该单位多个政府采购社会化运营服务项目以低于财政评审的标准运行达5年之久,且服务运营商长期未足额派遣服务人员。但该市监督管理部门、采购主管部门及采购单位均未能发现评审-招标-履行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监管制度存在较大漏洞,导致政府采购服务质量降低,公共利益受损,财政资金损失和浪费。

四、审计视角下政府采购服务管理问题的原因

(一)采购需求论证不充分的原因

一方面,政府采购服务的需求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专业知识,要求采购人员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然而,由于专业知识和市场信息的不断更新,采购人员难以全面掌握所有相关信息,从而导致需求论证不充分。此外,政府部门在需求识别上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过于依赖传统的采购模式和流程,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和灵活性[5]。另一方面,政府采购服务的需求论证过程往往受到时间、资源和人力等限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项目进度、预算约束等因素,采购部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深入地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这种情况下,采购人员更倾向依赖历史数据或主观判断来制定采购计划,增加了需求论证的不充分性。此外,政府采购服务中的利益相关者对需求论证产生影响,供应商、政府部门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以及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对采购需求有不同的期望和诉求。不同的利益诉求在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调平台的情况下,导致需求论证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和利益冲突。

(二)采购过程管理不到位的原因

在政府采购服务中存在采购过程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其深层次原因纷繁复杂,涉及制度、人员、技术等多个层面。从制度层面来看,政府采购的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导致采购过程容易滋生管理漏洞。管理漏洞为违规操作提供可乘之机,使得采购过程难以得到有效监管。采购流程的设计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如审批环节过于繁琐、时间跨度长等,不仅降低采购效率,也增加管理难度。人员因素在采购过程管理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采购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准直接影响采购过程的规范性和公正性。由于部分采购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或职业道德教育,无法准确把握采购政策法规的精髓,或在利益诱惑下做出违规操作。采购部门内部的管理机制也存在缺陷,如权责不明、监督不力等,进一步削弱了采购过程的管理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采购服务逐渐向电子化、网络化转变。然而,部分采购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缺乏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来支持采购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导致采购部门在数据处理、风险预警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对采购过程进行全面有效地监控。

(三)履约管理力度不足的原因

在政府采购服务过程中,履约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不容忽视,其深层次原因涉及机制设计、资源配置、监督执行等多个维度。第一,机制设计不足是履约管理力度欠缺的根源之一。当前,政府采购服务体系未能构建完善的履约监督机制,导致在合同履行阶段缺乏持续、有效的监管。这种机制设计的缺陷表现为合同条款不明确、履约标准模糊,或是缺乏针对供应商履约情况的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这些问题使得履约过程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影响了政府采购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第二,资源配置方面的限制也是导致履约管理力度不足的重要原因。政府采购部门面临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方面的资源约束,导致在履约管理阶段无法投入足够的力量进行全面监督。例如,专业的履约管理人员数量不足,或者现有的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削弱了履约管理的效果。

(四)监管机制不顺畅的原因

监管机制不顺畅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监管体系不完善和监管力量薄弱。第一,政府采购服务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协作配合,但现有监管机制存在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形成合力。第二,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能力也是影响监管效果的关键因素。若监管人员对政府采购服务的业务流程和风险因素了解不足,或对违规行为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有限,便会导致监管滞后和失效。第三,缺乏有效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建设也是监管机制不顺畅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公众监督和社会参与,部分违规行为得以掩盖或逃避法律的制裁。

五、审计视角下政府采购服务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需求论证的全面性与深入性,提高采购计划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加强政府采购服务管理中的采购需求论证,对于提高采购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防止浪费和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求论证是政府采购的基石,其全面性和深入性直接影响采购计划的合理性与准确性。通过采取多维度、多视角的分析方法,将实际需求、市场动态、技术发展以及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因素纳入考量范围,同时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估,以确保论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提高采购计划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计划制定流程,包括明确采购目标、细化采购需求、分析市场供需状况、评估潜在风险以及制定应对策略等多个步骤。通过以上措施,确保采购计划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减少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风险。加强内部审计也是提升政府采购服务管理水平的关键一环。通过定期对采购流程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整个采购过程的合规性和高效性,不仅有助于提升政府采购的透明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优化采购过程管理,提升采购质效和透明度

在政府采购的复杂生态中,优化采购过程管理显得尤为关键,不仅是提升采购效率和透明度的必由之路,也是确保公共资金得到有效利用的重要环节。第一,建立一套动态且灵活的采购流程监控体系,实时追踪采购进度,对各项关键指标进行量化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第二,应建立采购问责机制,明确采购各环节责任主体,确保政府服务采购严格执行财政评审制度及相关财政法规,对于不合规行为,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强化监督。第三,提升采购透明度是建立公众信任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点,应制定严格的采购信息公开机制,明确采购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和标准,确保各采购单位及时、准确、完整地公开采购信息。第四,应建立采购信息监督机制,由采购监督部门定期对各单位采购信息公开情况进行检查,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通过设立投诉渠道、举办公众听证会等方式,增强采购过程的互动性和公信力。第五,应加强采购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使其更好地履行政府采购职责,确保采购活动的合规性、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强化履约监督与绩效管理,保障采购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在政府采购服务过程中,履约监督与绩效管理构成了保障采购服务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支柱,强化这两项工作不仅要求制度的完善,更需要实施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和动态调整。履约监督是确保供应商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服务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监督方式往往侧重于事后检查,但在高度复杂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这种方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构建一种全程化、动态化的监督机制,从采购合同的签订到服务交付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明确的监督标准和实时反馈机制[6]。绩效管理是评价采购服务效益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绩效管理往往以单一的财务指标为评价标准,但在现代政府采购中,这种评价方式显然过于片面。建立一种多维度的绩效评价体系,涵盖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更全面地评估采购服务的综合效益,从而为未来的采购决策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在实施履约监督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需注意制度与人的有机结合。制度虽然可以规范行为,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样不容忽视。在强化制度执行的同时,充分发挥采购人员和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鼓励其积极参与监督和评价工作,不断提升采购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四)建立顺畅有效的监管机制,防范和纠正采购中的违规行为

建立一个顺畅有效的监管机制至关重要,应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监督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对政府购买服务从项目发起阶段到项目采购、合同履约管理等进行全流程监管,明确财政监督部门、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和政府采购单位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切实加大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管力度,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此外,应构建各部门高效协同机制,加强审计部门、财政部门、政府采购主管部门等单位的信息共享,形成多部门共同配合的监管体系,确保监督工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同时,加强政府采购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监督效率。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电子监管系统,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降低人为错误和腐败的可能性。强化政府采购的社会监督功能也是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设立清晰的反馈和申诉渠道,使供应商和公众可以便捷地报告可疑的采购活动或不满意的服务。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回应社会公众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向社会公开,增强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社会信任度。

六、结语

政府采购服务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实施有效的对策可以显著改善现状,增强需求论证的全面性与深入性、优化采购过程管理、强化履约监督与绩效管理以及建立顺畅有效的监管机制,都是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公正性的关键措施。通过这些策略不仅可以优化资源分配,提高服务质量,还能增强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政府采购服务的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所有相关部门的协作与公众的参与,共同推动政府采购服务向更高标准发展。

引用

[1]蔡春燕.审计视角下公立医院后勤外包服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3(09):152-154.

[2]倪少峰,严应亮,林钟.审计视角下国有企业采购管理问题及对策[J].招标采购管理,2021(09):41-44.

[3]张庆梅.审计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房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S单位为例[J].齐鲁珠坛,2022(06):51-52.

[4]胡海标.审计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23(31):165-167.

[5]冯燕.财务监督视角下新时期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J].今商圈,2023(09):3-6.

[6]王晋.绩效审计视角下高校政府采购管理工作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10):28-30.

作者单位:河源市经济责任审计中心

责任编辑:韩 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