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11-07 00:00:00周航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10期

一、前言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电力企业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强企建设、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预算管理作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通过开展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工作,不但能够帮助电力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有效控制成本费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企业内部沟通协调,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执行力,为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

电力企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其预算管理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严谨性和适应性等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要求预算管理能够覆盖电力企业所有业务领域与管理环节,做到统筹兼顾。二是科学性原则。要求电力企业预算编制过程做到依据充分、方法合理,符合客观实际和经济规律。三是严谨性原则。要求电力企业预算编制严格遵循规定的要求,确保预算的可执行性。四是适应性原则。要求预算管理能够根据电力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保持与企业实际发展相适应。电力企业应严格遵循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构建全面、科学、严谨、适应性强的预算管理体系,以有效约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1]。

三、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是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电力企业借助全面、科学、严谨的预算管理,可以明确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预算管理要求电力企业能够根据战略规划与市场环境,合理确定年度经营目标,科学编制收入、成本、费用、投资等预算指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出现资源闲置或短缺的情况[2]。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在预算管理工作中,通过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等环节,可以提升资金的计划性、均衡性与约束性,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成本费用支出、降低财务风险及经营风险、保障资金链安全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预算管理有助于促进电力企业内部的沟通协调。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上级与下级,借助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等环节进行有效对接,搭建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控平台,调动各层级、各部门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负责的预算管理氛围,提升组织的协同性。此外,预算管理有助于促进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控范围内进行,一旦出现预算执行偏差,管理层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调整预算目标,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奠定基础。

四、电力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与战略规划缺乏有效结合,预算管理效果欠佳

虽然多数电力企业已开始重视预算管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一定发展成效,然而一些电力企业在编制预算过程中,缺乏对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经营目标的考量,预算编制缺乏全局观念,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脱节,导致预算目标与企业发展方向不一致、预算资源配置与企业重点工作不匹配、预算约束力和执行力不强等问题。部分电力企业还存在预算管理职能弱化、预算管理流于形式的现象,预算编制简单化、程序化,缺乏必要的调研、论证和审核,预算目标不明确,预算方案不切实际,使预算失去了应有的引领及管控作用。预算管理与战略规划的脱节,反映出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理念滞后、方法手段落后的问题,制约预算管理效果的发挥,对企业持续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二)预算编制存在松弛现象,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预算编制质量与预算管理工作实效存在直接联系。然而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电力企业一些部门为降低预算目标、增加预算额度,低估收入、高估支出,编制与实际业务不符的预算指标,导致预算缺乏约束力。电力企业一些部门受本位主义影响,或者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导致部门预算无法充分迎合电力企业的全局发展。同时,部分电力企业预算编制还存在简单化、粗放化倾向,缺乏必要的市场论证等基础工作,导致预算方案与实际情况脱节,缺乏可行性。部分电力企业预算编制过于注重财务指标,忽视了非财务指标,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没有将预算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导致预算的引领与激励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三)预算执行与预算目标脱离,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分析

要实现预算目标,电力企业必须强化对预算执行的管理和控制,确保预算计划能够顺利执行并落实到位。但是,部分电力企业在预算执行中,没有严格按照预算目标和计划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随意调整预算项目与额度,使预算执行与预算目标出现偏差,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同时,部分电力企业预算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得不到反馈,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风险无法得到及时处理,预算的动态控制和调整不及时,导致预算执行效果差强人意。特别是在预算执行分析方面,部分电力企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深入剖析预算执行产生偏差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导致预算执行情况与实际业务脱节。部分部门预算执行流于形式,与实际业务脱节,预算的约束力不强,难以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预算考核不合理,考核结果运用不充分

建立健全预算考核机制不仅有助于调动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在预算管理中的积极性,同时能够为电力企业持续优化预算管理提供重要依据。然而部分电力企业预算考核流于形式,考核指标设置片面化,过于注重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没有准确反映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考核结果缺乏可比性。部分电力企业预算考核指标缺乏弹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使考核脱离实际,难以真实反映工作状况。同时,部分电力企业对预算考核结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未与干部任用、薪酬分配等有机结合,考核结果运用不充分,激励作用发挥不够,难以调动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预算考核中发现的不足没有及时反馈,预算考核工作流于形式,无法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信息化建设滞后,数据采集和分析效率偏低

当前,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业领域中。通过实施和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电力企业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同时可以依托先进技术手段提升预算管理质量。但是由于资源投入相对不足,部分电力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核等环节尚未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各项预算数据分散在不同的业务部门,没有实现信息共享,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证。同时,部分电力企业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单一,大量预算数据需要人工收集与整理,工作量大、效率低,数据错漏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预算数据质量。在数据分析和应用方面,部分电力企业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无法及时、准确地对预算执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能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风险,预算预警功能不足,难以为预算决策和调整提供支撑。

五、电力企业加强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预算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契合程度

电力企业要将预算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将预算编制与战略规划结合,根据战略规划合理确定年度预算目标、重点工作,实现预算与规划的有机统一。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应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合理预测市场需求与电价政策走向,客观评估企业资源情况,兼顾长短期目标,突出战略重点任务,保证预算安排与企业发展战略同向同行。同时,电力企业需建立战略规划与预算管理的联动机制,加强战略规划部门与预算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并将战略规划的调整变化传导到预算层面,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分析预算执行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影响,调整优化预算方案,保证预算执行与企业战略同频共振[3]。

此外,电力企业管理层要提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对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形成级级严控、层层落实的预算管理格局,促进企业上下形成协同一致、齐心协力完成预算目标的良好氛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二)规范预算编制流程,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电力企业要明确预算编制的原则、程序、方法和责任,统一预算编制标准,促进预算编制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电力企业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准确掌握企业发展面临的市场形势、政策环境及内部条件,科学预测生产经营情况,合理测算资源需求,保障预算编制与企业实际相符、与未来发展相适应。

同时,电力企业应合理设置预算指标,突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短期指标与长期指标的有机结合,增强预算指标的全面性、均衡性,引导各部门、各单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成本费用管控、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预算编制方法方面,电力企业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和应用,提高预算编制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并强化预算编制的过程管理,严格预算审核把关,完善预算调整机制,对重大项目、重要事项实行专项预算,加大预算刚性约束力度,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4]。

(三)强化预算执行监控,及时分析预算执行偏差

强化预算执行监控,及时分析预算执行偏差,采取纠偏措施是提升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电力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监控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预算执行中的权责,加强预算执行全过程管理,保证预算执行在受控状态下平稳运行,并加大预算执行情况的动态监测力度,综合运用平衡计分卡、偏差分析等管理工具,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准确评估预算完成质量,特别是对影响预算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重大风险和突出问题,应进行重点跟踪分析。一旦发现预算执行偏离既定目标,需迅速查明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偏差发展,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对不可控因素引起的预算偏差,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规定的权限进行预算调整,并做好情况说明,防止预算调整随意化。

此外,加强预算执行分析,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因素分析、对标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预算执行差异的内外因素,准确评判预算执行形势,提出优化改进措施,充分发挥预算的导向、控制和考核功能。电力企业应将预算执行情况与绩效考核、干部考核结合,将预算目标完成率、预算偏差率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真正把责任和压力传导到各级管理人员。

(四)优化预算绩效考核体系,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

优化预算绩效考核体系,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权重,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是增强预算管理约束力、推动电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电力企业要树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将绩效考核贯穿于预算管理全过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预算绩效考核体系。

在考核指标设置方面,电力企业应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围绕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设置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合理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增强考核指标的系统性、针对性,并加强考核指标的动态管理,根据形势任务变化与绩效目标要求,适时调整优化考核指标,保障考核指标与预算目标同向发力、互为促进[5]。

在考核组织实施上,电力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考核工作机制,明确考核的原则、程序、方法及结果运用,强化考核过程管控,保证考核工作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电力企业要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在绩效考核中的作用,借助外部力量提升考核的专业性。同时,电力企业应不断加大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薪酬分配、岗位调整的依据,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预算管理、服务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五)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和数据分析水平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和数据分析水平是适应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现代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电力企业要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建设集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绩效考核、决策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预算管理全流程信息化、数字化,提升预算管理的协同性、规范性。电力企业要加强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等系统的数据集成与共享,实现数据实时交换,增强预算管理的一体化。

电力企业需不断强化预算管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与应用,借助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预算执行数据进行多维度、动态化分析,及时发现预算执行差异,为预算控制和调整优化提供决策支持。电力企业还要加强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健全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制度,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预算管理工作高效顺畅。电力企业要组建预算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预算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为预算管理信息化注入强大动力。

(六)建立预算管理持续改进机制,不断优化预算管理流程和方法

建立预算管理持续改进机制,不断优化预算管理流程与方法是提升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水平、实现预算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电力企业要树立预算管理持续改进理念,把预算管理作为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来抓,制定完善的预算管理持续改进机制,形成“计划、执行、检查、处置”闭环管理模式,推动预算管理流程再造。同时,定期开展预算管理评估,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谈、业务访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各方意见,查找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推动预算管理短板的整改提升。电力企业还应加强预算管理的对标学习,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优化完善预算编制的技术方法、预算执行的管控措施、预算考核的指标体系,提升预算管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电力企业还需制定预算管理创新机制,鼓励基层单位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创新预算管理模式,总结推广基层的经验,不断创新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

(七)加强预算管理培训,提升全员预算意识和参与度

加强预算管理培训,提升全员预算意识和参与度是推动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电力企业应将预算管理培训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并贯穿于企业年度培训规划,构建分层分类、持续深入的预算管理培训体系。电力企业需结合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人员的特点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预算知识、业务技能、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电力企业还应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及优化,借助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增强培训效果。

同时,电力企业要加强预算管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选拔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骨干人员担任内训师,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预算管理在各层级、各环节的传导。电力企业还需加大预算管理宣传教育力度,采取会议宣讲、印发手册、张贴标语、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普及预算管理知识,传播预算管理理念,营造重视预算、参与预算、践行预算的浓厚氛围,并将预算管理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全员参与、责任明确、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预算管理文化,使预算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电力企业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培训,打造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预算管理人才队伍,提升员工预算管理能力,激发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主动性,形成人人关心预算、个个参与预算、事事依靠预算、时时考虑预算的局面,为电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及动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并以战略为导向,不断完善预算管理体系,规范预算管理流程,强化预算执行监控,优化预算考核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预算管理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升预算管理精细化水平。电力企业应借助构建全面、科学、规范、高效的预算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引用

[1] 王建新,马祥云.研究电力企业资金预算管理中的财务控制[J].电力工程技术创新,2020,2(03):64-66.

[2]褚志刚.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模式分析[J].南北桥,2022(12):67-69.

[3]杨旭.关于电力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民商,2020(11):106,109.

[4]付彦哲.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成功实施的突破点探究[J].大众商务,2022(20):189-191.

[5]解瑾.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和对策探析[J].电力与能源,2023,44(05):548-552.

作者单位: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责任编辑:韩 柏 王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