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险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

2024-11-07 00:00:00李琪琛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10期

一、前言

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新能源汽车以其清洁、高效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背后,新能源车险行业正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新能源车险的现状,指出新能源车险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如产品定价偏高、理赔成本较高和缺乏数据支持等。同时,本文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助力新能源车险行业的稳健成长和长期繁荣,确保其能够持续地服务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新能源汽车及其车险发展概述

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对于我国而言,这一举措更是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的关键步骤。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变为政策与市场协同驱动的新阶段。

尽管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尚不足整个市场的3%,但其成长势头令人印象深刻。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生产和销售了350多万台,这一数字超过了2020年全球销售规模,增速高达160%,接近800万辆的销售成绩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认知度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增量有望在近年达到整个汽车市场20%的份额,从而大幅促进汽车行业的绿色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并非偶然。从政府的政策引导到企业的努力创新,再到消费者环保意识的觉醒,种种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跨越式的增长。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消费市场的扩大,新能源汽车无疑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的中坚力量。

我国新能源汽车保费收入预计在2025—2030年将达到2000—12000亿元左右。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的发展重点、模式与传统汽车有很大区别,亟待改革和规范化发展。随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2021年正式颁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险有了统一的行业标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对新能源汽车保险范围进行了界定[1]。二是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特性,将保障范围扩展到起火燃烧、“三电”系统、充电作业等方面。三是增加了四种涉及电网故障、充电桩、增值服务的专属附加险。四是明确了车辆折旧费率和免除责任的条款,对新能源汽车折旧系数做出增加的调整[2]。

三、新能源车险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汽车保险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将新能源汽车的商业保险划分为三大主险(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及13项附加险,三大主要险种均可自主选择。新能源车辆险与传统车辆险比较,一是在保障范围内增加了“三电”体系,二是把火灾事故责任包括在事故保险中,三是将保障对象扩展至汽车充电和运营领域,四是增加了外部电网事故损失险、自用充电站损失险和自用充电站责任保险。

鉴于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在设计理念、能源驱动方式以及安全标准上的显著差异,此次保险行业对保险范围进行了更为广泛地扩展。新能源汽车因其独特的构造和运作机制,在承保责任和理赔处理方面与传统燃油汽车有着根本的不同。为了适应这种新型车辆的特性,制定出特别的条款成为保险公司的必然选择。特别条款旨在填补传统汽车保险条款中存在的空白,并通过提供更加针对性的保障,降低车主面对高昂维修费时的经济风险。此外,这样的调整也有助于减少因保险条款不合理导致的“高保低赔”现象,确保消费者在购买保险后能够得到真正符合自身利益的保护。通过这种方式,保险行业正努力推动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汽车环境,让每一位车主都能享受到更加周到和全面的服务[3]。

(二)大型新能源汽车公司加速进入保险行业

一方面,传统的直销渠道营销模式在渠道、售后、价格捆绑、技术、配件、信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导致保险公司在营销、理赔、服务等方面受制于汽车厂商,汽车厂商在保险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非常突出。2018年以来,小鹏、蔚来、比亚迪、特斯拉等汽车制造商开始涉足汽车保险,为汽车行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另一方面,我国保险业将逐步对外开放,相关市场主体将会争夺巨大的车险市场及盈利空间。

四、新能源车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新能源车险产品定价偏高

一方面,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损坏率达到85%,且索赔力度远远超过传统的燃油车,而碰撞造成的车辆损坏、气候变化、不合理充电引发的电池事故,如火灾等,使得车辆险的赔付比例远远超过了其他车辆,这也是造成车辆保险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出险率高的“三电”系统,责任认定要求高,造成车险价格居高不下,远远超出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在直营模式下,消费者只能选择与其合作的保险公司和产品,所以,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险产品定价上比传统产品高,进而弥补损失[4]。

(二)理赔成本较高导致车均保费上升

一方面,与传统燃料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性更强,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由于维持着高比例的营运车辆,伴随着每天行驶里程的增加,使得新能源车的出险率逐渐走高。另一方面,保险费率也因其高的赔付率而提高。目前,新能源汽车以新车和次新车为主,价格偏高,而新能源汽车在定损和维修等方面又有很多约束,所以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必须到汽车制造商指定机构进行修理更换,成本控制难度更大[5]。产业调研资料表明,当前我国新能源车的赔付率在85%左右。承保比例较高、案件平均损失率较高、承保费用较高、获利空间较小,导致保险公司的损失只能靠提高保费来填补[6]。

(三)缺乏数据支持

与传统的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运行数据显然更为稀少。这一现状对保险行业来说是一大挑战,意味着保险公司在进行风险评估时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没有精确的数据,保险公司就无法准确地预测和衡量风险,从而在设定保险费率时显得捉襟见肘。此外,由于缺乏可靠的历史数据作为参考,保险公司在制定相关保险政策、开发新的理赔标准时也会受到限制。这种不确定性不仅增加了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难度,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收集更多关于新能源汽车使用的详细数据,并建立起一个更加透明和准确的信息系统,以便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新兴的风险。

五、新能源车险发展策略

(一)实现数据驱动的风险评估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新能源车险业已经成为科技前沿的一个缩影。新能源车险业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能够搜集并分析庞大的汽车使用数据,这一过程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保险市场的大门。利用相关数据,保险业者能够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进行精确地评估,从而制定出合理、有针对性的保险费率策略。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保险公司对风险的认知能力,而且还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保险定价更加透明和公正。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样的服务意味着可以享受到更为周到、个性化的保险服务。随着数据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车险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个性化,为车主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支持,同时,也将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促进可持续交通的实现。

(二)建立合作与共享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保险公司有机会通过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关键环节,如新能源车辆制造商、充电桩运营商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主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新能源车险的创新与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带来成本优势。

例如,保险公司与充电桩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可以发挥协同效应,为新能源车辆车主提供更为周到的充电事故保险服务。这样的保险计划可能会考虑充电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比如电流过载、过热或电线故障等问题,从而为车主提供额外的保障。而与车辆制造商的合作,可能涉及延保服务,即当车辆达到一定年限时,继续提供维修和保养服务,这对于延长车辆使用寿命和降低用户的维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作与共享机制,保险公司可以有效地降低保险产品的风险成本,同时提升保险产品的可获得性。由于新能源车辆在市场上的渗透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并愿意购买相应的保险产品。因此,保险公司若能够紧跟市场趋势,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客户。此外,这种跨界合作还有助于保险公司深入了解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潜在风险,从而精准地制定保险条款,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保险产品。最终,这将极大地促进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所有参与者创造更大的价值[7]。

(三)加强个性化保险定制

为了适应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满足消费者对于便捷、创新保险产品的需求,保险公司应深入研究新能源车辆的独特性和使用环境。保险公司可以考虑从不同角度出发,开发出一系列个性化的保险方案。比如,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新能源车辆在实际行驶中的里程数来设置里程保险,以反映车辆性能对保险费用的影响,或者针对充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保险事故,推出专门的充电事故保险,保障车主的安全及财产权益。

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保险公司还可结合最新的技术进展,如自动驾驶功能,设计更具前瞻性的保险产品。这类保险不仅能涵盖因自动驾驶系统故障导致的车辆损坏或第三方责任,也能为车主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服务。通过这种方式,保险公司能够与用户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了解并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提升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保险公司需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创新服务,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保险解决方案,以此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8]。

(四)推广安全驾驶

为了推动新能源车险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内各主体可以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汽车俱乐部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共同开展安全驾驶的培训工作和各种宣传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新能源车主的安全意识和驾驶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不安全驾驶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这样的合作不仅有助于降低保险理赔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还能节约因事故理赔而产生的额外费用支出。同时,这种合作也为新能源车险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增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9]。

(五)进行跨界合作

当前,保险公司正逐渐成为行业创新和跨界合作的先锋。通过与不同行业的伙伴携手合作,他们不仅能够拓展自身业务的边界,还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服务体验。例如,一家保险公司可以选择与共享出行平台进行合作,利用平台的庞大用户基础和技术优势,为平台上日益增多的新能源车主提供量身定制的保险服务方案。这种合作模式将保险产品与移动出行无缝结合,既满足了新能源车主对便捷服务的需求,也为共享出行平台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同样,保险公司还可以考虑与智能网联技术领先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出基于先进车辆数据分析的智能保险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能够精准地评估车辆风险,实现个性化的保险定价和理赔流程,从而大幅提升车险服务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这种合作也有助于推动整个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共享数据,形成一个更加紧密和高效的协同生态圈[10]。

总之,这种跨界合作模式正在成为保险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策略之一。不仅能够帮助保险公司更好地理解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还能够加速新产品和服务的推出,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加入这一行列,未来的保险业将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创新性的商业模式,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价值和便利[11]。

六、结语

在新能源车险行业蓬勃发展之际,行业中的诸多挑战也随之而来,包括与技术相关的风险、昂贵的保险成本、缺乏准确数据支撑以及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等。通过创新模式的引入和应用,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实现数据驱动的风险评估、建立合作与共享机制、加强个性化保险定制、推广安全驾驶和促进跨界合作等创新模式有助于促进新能源车险行业的发展,并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12]。

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普及,以及相关技术如电池技术的显著提升,新能源车险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一领域正逐渐成为保险公司创新和拓展服务的前沿阵地,其潜在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正在迅速增长。因此,保险企业不仅需要把握当前的市场动态,更应该着眼于长远发展,积极寻求与其他行业伙伴的合作[13]。

这种合作不应仅仅局限于保险行业内部,而是应扩展至车辆制造商、电池供应商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跨界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势,共同开发出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保险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辆保障的多元化需求。此外,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政策支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新能源车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4]。

随着清洁能源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对高效且全面的保险保障服务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因此,新能源车险公司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评估能力和理赔处理效率,同时优化客户体验,确保客户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理赔服务。这样,不仅能增强消费者对新能源车辆的信心,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还能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向清洁、低碳的方向转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引用

[1]陈子洁.中国新能源车险发展探究——基于特斯拉车险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23,37(04):49-53.

[2]房文彬.新能源汽车保险打响突围战[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11-30(004).

[3]黄婕.保险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基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保险案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2.

[4]林森慧,徐佳宁,黄菲,等.我国新能源汽车保险的发展与探索[J].上海保险,2020(10):36-41.

[5]刘之.新能源车险供给侧改革的江苏实践[J].中国金融,2024(01):58-60.

[6]马向东.新能源车险如何破解“三高”难题[J].中国保险,2024(05):25-28.

[7]任汇川,司晓.新能源车险模式创新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23(17):89-90.

[8]唐金成,肖思文.新能源车险发展困境与创新策略[J].中国保险,2024(05):29-33.

[9]田志桂.新能源汽车保险价格畸高?[J].理财,2024(05):51-52.

[10]王幸岚.新能源汽车车险的保险利益认定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9,33(02):26-29.

[11]许闲.新能源汽车的风险与保险分析(下)[J].中国保险,2019(09):21-24.

[12]袁阳,乔立群.关于新能源车险发展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金融,2022(07):67-69.

[13]朱云尧,谢远涛.新能源车险的挑战与创新[J].中国金融,2024(01):63-65.

[14] Standaert W, Muylle S.Framework for open insurance strategy:insights from a European study[J].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Issues and Practice,2022,47(03):1-26.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韩 柏 张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