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下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2024-11-07 00:00:00李佳琪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10期

一、前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发展理念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这一理念旨在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结构优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绿色发展理念概述

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具体来说,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本抓手,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在生产环节,绿色发展要求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在消费环节,绿色发展鼓励消费者选择环保产品,减少浪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推广可再生和可降解材料的应用[1]。其次,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低碳发展。低碳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途径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低碳交通方式等。通过建筑节能改造,减少建筑能耗,通过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通过推广公共交通、自行车出行等低碳交通方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再次,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的主要路径包括资源的循环利用、产品的再制造和废物的再利用。通过建立废旧产品回收体系,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发展再制造产业,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通过废物分类和资源化处理,减少垃圾填埋量和环境污染。最后,在区域经济中,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意味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确保经济活动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绿色建筑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推广,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在农业发展中,要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在工业发展中,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绿色产业。

三、区域经济结构现状与挑战

(一)现状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结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早期的开放政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中部地区则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起了以制造业和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尽管发展起步较晚,但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步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然而,在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首先,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较为普遍。尽管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但整体上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仍然采用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艺,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其次,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水质被污染,空气质量也有所下降,生态环境面临挑战。最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缺乏新兴产业和创新能力的支撑。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期依赖煤炭、石油等资源产业,导致经济发展陷入瓶颈,转型升级困难重重。

(二)挑战

1.资源环境压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有些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许多城市的雾霾问题严重,居民的健康受到威胁。此外,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引发自然灾害,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

2.产业结构不合理

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缺乏新兴产业和创新能力的支撑,这种现象在资源型城市和传统工业城市尤为突出。一些煤炭、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集中的地区,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导致经济发展面临制约。此外,部分地区的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一些农产品主产区由于缺乏农产品加工或深加工能力,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3.体制机制障碍

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相对有限,市场机制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创新资源难以有效配置。此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效率偏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导致政策效果欠佳。

四、绿色发展理念下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路径

(一)推进绿色产业升级与转型

推进绿色产业升级与转型是实现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此过程中,重点是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和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水平。培育绿色新兴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的核心。绿色新兴产业包括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应加大对绿色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绿色技术研究和开发。同时,建立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完善绿色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激励,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进入绿色新兴产业领域[3]。对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此外,应建立绿色产业园区,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吸引绿色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在培育绿色新兴产业的同时,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水平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任务。应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技术改造。通过引入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在制造业中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在建筑业中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减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在农业中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环保监管。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法规,督促企业履行环保责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实行严格的环保监控,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和整改,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此外,鼓励传统产业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制造业中推广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生产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在农业中推广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此过程中,完善环保法规与监管体系以及实施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项目是关键环节。首先,完善环保法规与监管体系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对污染排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和管理。应建立健全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制定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项法律,规定污染物排放的限值和监控要求。同时,应加强环保执法,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严厉处罚,确保环保措施落到实处。其次,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政府应建立健全环保监测网络,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实时监控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建立大气监测网络,对主要污染源进行在线监测,建立水质监测网络,监控重点流域和水体的水质情况。通过完善的监测体系,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最后,鼓励公众参与环保监督。通过建立环保举报平台,鼓励公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环保机制。建立环保热线和网络举报平台,及时受理公众的环保投诉和举报,并对举报线索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公众参与,提高环境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4]。

实施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项目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恢复生态功能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加大对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投入,实施一系列重点项目。首先,开展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针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在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恢复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在沙漠化严重地区实施荒漠化治理工程,防止土地荒漠化,恢复生态功能。其次,推进污染治理项目。针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实施一系列污染治理项目,提高环境质量。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开展重点流域和水体的水污染治理,减少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改善水环境质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受污染的土壤,保护土壤生态功能。最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科技支撑。政府应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研发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支持生态修复材料、生态修复工艺、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效率和效果。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与绿色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与绿色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此过程中,加强跨区域绿色合作机制和实现绿色发展的区域均衡是关键。加强跨区域绿色合作机制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具有跨区域性,需要各地区共同协作,才能有效解决。首先,应建立跨区域环境治理合作机制。针对跨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制定污染防治措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共同实施区域减排计划,减少跨区域大气污染传输,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共同开展流域水质监测和治理,保护水环境质量。其次,加强跨区域资源共享与合作。推动各地区在资源开发利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成果。建立跨区域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和合作研发,建立跨区域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后,推动跨区域绿色产业合作。鼓励各地区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绿色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建立跨区域的绿色产业联盟,推动绿色技术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建立跨区域的绿色产业示范区,探索绿色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实现绿色发展的区域均衡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促进区域间的绿色协调发展。首先,制定区域绿色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发展规划。东部沿海地区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中部地区应发展绿色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西部和东北地区应发展清洁能源和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其次,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5]。对欠发达地区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对欠发达地区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吸引企业投资,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最后,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和交流。推动各地区在绿色发展理念、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间的共同发展。举办区域间的绿色发展论坛和研讨会,分享绿色发展经验和技术,建立区域间的绿色发展协作机制,推动区域间的合作项目和示范工程。

(四)深化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的重要保障。在此过程中,创新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制度和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是关键。创新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制度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政府应改革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首先,推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应建立健全资源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资源。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土地浪费和环境破坏。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防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建立健全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其次,改革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政府应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提高环境保护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建立健全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评估各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防止环境破坏。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制度,实时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建立健全的环境执法制度,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护环境质量。最后,创新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政府应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碳排放总量,促进企业减少碳排放。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通过金融手段支持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的发展,促进绿色经济发展[6]。

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导绿色发展。首先,制定绿色发展的战略规划。政府应制定绿色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明确绿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制定绿色发展的五年规划,明确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和措施[7]。制定绿色发展的长期战略,明确绿色发展的远景目标和总体布局。其次,实施绿色发展的财政政策。政府应加大对绿色发展的财政投入,支持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的发展。设立绿色发展专项基金,支持绿色技术研发、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对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给予财政补贴,降低其成本,提高其竞争力。最后,实施绿色发展的税收政策。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支持和鼓励绿色发展。对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降低其税收负担,提高其盈利能力。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实行惩罚性税收政策,提高其污染和资源浪费成本,促使其进行绿色转型。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M/4TM3VYLLgY/sWVDz8x5WHywtZ+K/k9f2KtcWOB1PA=域协调发展和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可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引用

[1]师方媛,吴菁琳,谢宜章.人力资本配置对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J/OL].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4,44(09)1-12.[2024-05-28]. https://link.cnki.net/urlid/43.1470.s.20240523.1628.002.

[2]刘冰冰.中国数字经济与工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J].经济论坛,2024(04):125-141.

[3]许晴.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以湖北为例[J].中国商论,2024(06):160-164.

[4]王婷.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J].商展经济,2024(06):163-166.

[5]谈珊.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路径探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4(05):10-12.

[6]韩圆.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展经济,2024(04):159-162.

[7]张书月.绿色发展理念下农村经济绿色转型的对策探析[J].山西农经,2024(02):153-155.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责任编辑:王颖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