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千古名句,可以让后世之人望见千年前乌衣巷口的荒芜凋敝,以及东晋王朝的辉煌余光。
乌衣巷位于南京秦淮河文德桥旁的南岸,全长350米。巷内建筑大多青砖灰瓦,庭院中假山流水,古树参天,俨然一幅古典雅朴的诗意图景。
关于乌衣巷的得名,有许多说法,最广为人知的版本有两个。一种说法是,三国时期,吴国曾在此驻禁军,穿黑色军衣,称乌衣营,乌衣巷由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在东晋时期,这里是豪门大族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而王、谢子弟喜欢穿乌衣,小巷因而得名。
时光荏苒,乌衣巷究竟如何得名,如今已无从考证,但王、谢两家曾经的显赫却是不争的事实。
东晋时期,开国元勋王导居住在乌衣巷。之后,这里逐渐吸引了更多的名门望族前来定居,其中就包括指挥淝水之战取得胜利的东晋名相谢安。那时的乌衣巷,豪宅连片,车马盈门,贵族子弟们身着华服出入其中,谈笑风生,一片繁华的景象。
不仅众多东晋名士在乌衣巷开府治政,许多文人大家也在此吟咏唱和,舞文弄墨,尽显风雅。
某年寒冬腊月,雪花纷飞。谢安在家中举行聚会,跟子侄辈的孩子们讲论诗文。看着在粉墙黛瓦间飘落的雪花,谢安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有人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而年幼的谢道韫在思绪了一番后,吟出了“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无限意蕴。正是凭借杰出的诗歌才华,谢道韫后来成为东晋著名的才女。
此外,挥墨出《兰亭集序》的“书圣”王羲之,大概从5岁起就住在乌衣巷;不输父亲王羲之文人风骨的王献之,在这里写出了《中秋帖》《送梨帖》等传世之作;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15岁入巷,与友人诗文唱和,在此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南北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权力的转移,乌衣巷逐渐从繁华走向寂寥,失去显赫地位,最终从历史舞台的中央退至一隅,变成了一条平凡小巷。这也让后世的刘禹锡抱着惋惜之情,写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怀古诗篇,仅仅两句,便道出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词浅意深。
如今的乌衣巷是1997年重建而成的。置身安静的小巷,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道路,斜阳依旧,古树屹立。虽然小巷早已不见昔日的繁华,但触摸青砖灰瓦、斑驳墙壁,仿佛还能倾听到千年前的故事,与六朝的风华旧梦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