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情感能力是非认知方面的软技能,包括目标动机、自我控制、与他人合作和管理情绪等方面的能力。初中阶段师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对于师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要从认知建立阶段向能力发展阶段转变,让师生通过与社会建立情感链接,实现与社会的良好互动与沟通,从而形成健全人格,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单纯学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时代的学生不仅在思维上更加活跃,在个人能力上也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如果一个人具备综合素养和极强的人格魅力,亲社会行为明显,对身边人的情感表达保持理解与接纳,是有助于社会稳定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共同进步的。师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是突破原有高分低能定义的关键。注重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是对非智力因素中品格、情商等因素的重视,是与社会情感相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情感因素的认知,不仅要通过各种活动以及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同时还要能够结合国际化标准引导学生提升责任感、强化毅力,主动进行情绪控制与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学习精神,增强共情、合作与信任等综合协调能力,同时也要具备包容心和好奇心,发挥创造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乐群且充满活力、果敢且富有激情。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责任感、毅力和包容度指数越高,学生在社会与情感能力上的表现越好。此类学生会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课外艺术类课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具备创造性和好奇心,这也是分值名列前茅的学生特点。对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是基于国际标准进行的科学调查,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列入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内容,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认知与提升,还能使教师在现有基础上提升社会与情感认知能力,让家庭氛围、校园氛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认知能力。初中阶段是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速度,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在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自我情感以及自身优势的认知,要让他们懂得自我发展的意义。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身正在经历情绪变化,从而学会控制情绪。学生与他人的关系要建立在社会与情感能力认知的基础上,如何识别他人态度、情感与行为,是需要在初中阶段重点培养的内容。学生要能够具有包容心,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有效化解生活与学习中的冲突,与人友善、与己宽容,不钻牛角尖。
提升教师社会与情感认知能力。作为教师,在自身社会与情感认知能力的提升上,要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提升自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以示范和表率的形象出现在学生身边,更能激发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认知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表达要作正确的回应,感受学生真实诉求,用接纳、关爱、发展与欣赏的开放性心态去对待学生,并且要无条件地对学生持关怀与接纳心态,做学生的榜样,做家长的教育盟友,自如地进行角色切换。教师不仅要能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沟通,还要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感受家长的情绪变化。在工作中让学生更有归属感,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让家长建立对自身的信任,并可以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家校共育目标。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认知会影响到学生,因此,在提升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到自身对于社会的包容度,同时还要在情感传递过程中对不同的人际关系作最佳处理。在学校以育人为先,在家庭中做好角色切换,只有自身能够实现幸福感提升,可以处理好个人情绪,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才能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更好地与学生建立情感连接,为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烦恼,安慰并赋予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勇气,做学生的太阳,温暖学生、关怀学生,培养有温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师生集体关系与亲社会能力。既然教育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就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集体协作能力和亲社会能力。通过对自身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提升与完善,在教学中构建各种能促进集体关系发展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强相互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微缩社会环境中感受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信任,学会如何充分尊重对方情感表达,以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在发生问题和困难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学生构建处理集体关系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社会与情感能力。只有在建立社会与情感认知的基础上,学生才会逐渐产生亲社会行为,才能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从而建立信任关系并产生进一步的深度合作。合作交流不仅能够深化同窗情谊,还能够加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从而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放下内心戒备,充分接纳并且感受到安心与喜悦。
感受人生幸福、享受成功喜悦,是建立在较高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基础上的,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提升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最佳时期。在学习与生活中,要让学生敢于将社会与情感能力从认知阶段主动转向拓展阶段,自如地适应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变化,从内在与他人和解、与社会和解,从而提升人生幸福感。
(作者单位:阳泉市第三中学校)
责任编辑栗树林助理编辑芦啸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