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取得了长足进步。纵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投影幕布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到教育信息化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直至人工智能交互。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也从“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来到了“三全两高一大”的教育信息化时代,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基础教育完成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了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监控设备等。这些教育信息化设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又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课堂教学的融合是必然方向。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如果仅仅停留在PPT的播放或音视频的播放层面上就不能称其充分发挥了作用。从绩效测评的角度来讲,投入产出比就太低了。教师必须运用教育智慧,把课堂变成学生思考、收获的良田。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设备为课堂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动形象的视觉体验,更是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方式等产生影响。尤其是相关软件的开发使用,要持续为学生、教师的需求做出实质性的回应。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学生的促进不仅仅是“提高分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教育信息化设备培养实践精神、创新能力。教师要加强研究,利用教育信息化设备的育人功能,达到对“数字原住民”的高质量教育,让他们掌握数字化的钥匙,成为未来的中坚力量。教育信息化为学生赋能,数字化给予了他们无限的可能,使得他们具有了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和创造能力,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赋予了他们适应时代的能力。
网络时代资讯丰富,我们都在享受这一红利。教育信息化建设过去注重的是标准化建设,未来将要向个性化建设转变。基于不同的学校文化特色,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将不同。过去配备的设备倾向于理科设备,未来将向全学科、全方位转变,体育教育教学、心理教育教学等均会运用到信息化设备。
遴选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进入基础教育行业,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落脚点。目前,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录用教师时,我们对拥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应给予倾斜。
在新课标视野下,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更要注重教育的信息化资源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与教育的高度适配、与育人的高度适配。只有注重教育信息化设备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共享,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而共同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系太原市杏花岭区教育局电教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石岳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