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小说《外婆的道歉信》探索了代际间复杂而微妙的母女关系。作品中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书写相得益彰,达到了故事结构与主题相互促进、作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效果。这在小说中体现为:一方面,代际母女关系出现危机,促使主人公送信,故事环结构开始形成;另一方面,随着故事环结构的缓慢形成,代际母女关系经历了从疏离到理解,再到最终和解的新局面。具体来说,母女关系主题书写对作品故事环结构的形成起了重要的联结作用,而故事环结构不仅作为一种简单的叙事技巧,还为作者提供一个独特视角,剖析母女关系的同时协助构建了新的母女关系主题。
[关键词] 《外婆的道歉信》 故事环 母女关系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外婆的道歉信》(My Grandmother Asked me to Tell You She’s sorry,2016年)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Fredrik Backman,以下简称巴克曼)献给他两个小女儿的长篇小说。该书一经出版便大获好评,正如小说出版后《图书馆》杂志评论所说:“巴克曼这次抛给我们一个神奇又温暖人心的故事。”巴克曼在故事环结构下探讨的感人至深的母女关系主题是作品赢得好评如潮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外婆的道歉信》中母女关系主题书写对故事环结构形成的联结作用以及故事环结构对新的母女关系主题书写的建构作用。
一、故事环与第一代母女关系
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探讨母女关系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巴克曼凭借对母女关系的阐释与演绎使《外婆的道歉信》超越了单纯叙述故事的层面,引起了读者的普遍共鸣。母女关系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共生阶段(0—1岁);厄勒克特拉时期(2—6岁);自我身份认同阶段(7—18岁);多重身份认同阶段(18岁以上)。女性在第四阶段后,对母亲命运和母亲身份会逐渐产生清醒的认知[1]。《外婆的道歉信》中,爱莎在履行外婆遗愿的旅程中,随着信件传递,逐渐加深了对母亲的理解。每封信宛如拼图拼板,一点点拼凑出母亲的过往与人生全貌。故事环的圆满闭合,标志着母女间认知鸿沟的消弭,促成了代际关系的全新篇章。巴克曼借此独特视角与结构,细腻勾勒外婆与母亲的多维形象,深入探究母女关系的复杂与深度。
法国作家西蒙·德·波伏瓦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她对母女关系的描写贯穿在她一生的创作中。纵观波伏瓦的作品,可以发现其对母女间几层关系的理解是:对抗、一致和保护[2]。《外婆的道歉信》中,外婆是故事的实际主角。外婆会用彩弹枪射击推销员;埋伏在雪堆里吓唬邻居;半夜从医院溜出来带着爱莎翻动物园围墙……乍看之下,外婆似乎只会四处惹麻烦,令人头疼。爱莎的妈妈则与外婆相反,她是一个循规蹈矩、讲求效率、避免冲突的成年人。妈妈容忍了“离经叛道”的外婆,避免了频繁的冲突,表面上看两人性格迥异,实则不然。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看到外婆年轻时打破性别枷锁,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外科医生在战争一线勇敢逆行的经历。直至爱莎降生,古稀之年的外婆重返家庭,毅然肩负起抚养外孙女的使命。
家庭环境对下一代成长影响深远,子女或承袭父母,或反之。在爱莎母亲的童年时代,外婆是缺席的,爱莎的母亲由邻居抚养成人,母女之间因缺少沟通与陪伴而疏远。母女间的隔阂使母亲走上与外婆截然不同的道路,学会以冷静理性对抗过往的缺憾。但正如王食欲所说:“我的妈妈几乎参与了我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她对我的性格、处事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母亲在不经意间继承了外婆的事业,成为医生,她也十分看重自己的事业,与外婆对母亲一样,她也疏忽了对爱莎的养育。97e314cbfcd9e4bcfe3995661e568527理性上,母亲认同外婆;情感上,童年时爱的缺失仍是她一生的创伤。外婆是别人的英雄,却在妈妈的记忆里缺席。
外婆去世后,妈妈收到了外婆给自己的道歉信。这封信正是故事环结构里的关键一环,它推动了第一代母女关系的转变。信中外婆坦白了自己的愧疚,对自己的缺席做了诚挚的道歉。妈妈在收拾外婆的遗物、给爱莎讲外婆的故事、和爱莎谈论外婆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她对自己无言的爱。原来,外婆对爱莎无条件的爱都是因为爱自己,从而爱屋及乌。最后,妈妈原谅了自己的母亲,母女由对抗走向一致。
二、故事环与第二代母女关系
《外婆的道歉信》中,爱莎作为表层主角及故事环的核心,其行动至关重要:无爱莎,则无送信的情节,故事环不复存在;无她在环中的情感探索,母女和解就无从谈起。小说中,爱莎是一个父母离异、长期遭受校园霸凌而变得敏感脆弱的七岁小女孩。爱莎父母离异后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爱莎跟着妈妈一起生活,但爱莎无论在妈妈家还是在爸爸家都觉得自己是客人。著名心理学家南希·弗莱迪在其著作中强调:“我们从母亲那里学会如何处理最亲密的关系。不管我们在一段关系中的身份是母亲还是孩子,我们都只是自然而然地重复所学到的东西而已。当与其他人亲近之后,我们便用母亲教会我们的方式处理亲密关系。”[4]虽然妈妈有意不犯和外婆一样的错误,努力想走进爱莎的内心世界,但事与愿违。妈妈开医院、当医生,本就工作繁忙的她在怀孕后对爱莎的沟通和陪伴就更少了。此外,妈妈给爱莎戴她讨厌的绿色围巾;对爱莎隐瞒外婆病重的事实;被校长约去谈话时也没有像外婆一样坚定地站在爱莎这边……一系列事情让爱莎与妈妈的关系逐渐变差。爱莎因感受不到母亲的理解而紧闭心门,独自忍受校园霸凌的痛苦,与母亲的沟通仅剩沉默或争执,以此作为对母亲的反抗。
随着一封封信的送出,故事环逐步被建构出来,爱莎从邻居的口中知道了更多妈妈和外婆的故事,开始明白为何妈妈总是生外婆的气,两人的关系逐渐缓和。其实,爱莎也气外婆,气她的不辞而别,气她让自己独自完成冒险,更气外婆没有像对待自己那样成为妈妈的好妈妈。弱小的爱莎哪怕一度孤立无援也没有放弃送信,她希望外婆的最后一封信会是给妈妈的道歉信。在故事环中,爱莎也开始慢慢理解妈妈,理解她为什么变成了小孩眼中冷静理智的无趣大人,因为当妈妈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不得不以成年人的方式去处理事情。本就成熟懂事的爱莎在送信中得知外婆对妈妈有所亏欠,妈妈嫉妒外婆这样对待自己之后,学会了以外婆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妈妈,将外婆亏欠给妈妈的爱偿还给她,替外婆陪伴、关心和守护妈妈。而妈妈在一次次与爱莎的争吵和交谈后也开始反思自己。妈妈终于承认自己忽视了对爱莎的陪伴,向爱莎道歉,主动了解爱莎喜欢的《哈利·波特》,了解外婆构建的童话王国,积极走进爱莎的内心世界。
小说结尾,故事环收束,爱莎收到了外婆最后一封写给自己的道歉信。她最终学会了接纳和原谅,与外婆和妈妈实现了和解。爱莎终于可以在现实世界中自由而勇敢地成长,不再需要外婆和不眠大陆的层层守护。妈妈和爱莎的第二代母女关系也走向了一致,两人共同缅怀外婆,积极面对生活。至此,巴克曼完成了故事环的建构和对母女关系主题的个性化书写。
三、故事环与新的母女关系的建构
弗里斯特·L·英格拉姆曾在他的作品中试图为故事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故事环是由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故事构成,它必须兼顾各个故事的独立性和整本书的整体性,最后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5]根据英格拉姆的定义,作家在使用故事环进行创作时必须注意两点:作为组成部分的各个故事必须保持自己的个性与独立;各个故事间必须通过一种或几种关系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玛格特·克里借用了达拉斯·M·里蒙对故事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论述:“每一个故事都能从整体中剥离出来,独立且完整,但是整体却会因为这个部分而削弱;每一个故事,因为它的存在,丰富着周围的其他的故事,同时也被其他故事所丰富着。”[6]
《外婆的道歉信》讲述了外婆临终前拜托外孙女爱莎在自己死后给邻居们送信,爱莎把信一封封送出,并由此得知几位邻居与外婆和妈妈过往经历的故事。《外婆的道歉信》使用了故事环结构,每一封道歉信都是故事环结构的一部分。巴克曼通过在书中建构故事环,使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错落有致。“然而,并非有一组故事就能构成故事环,标题、主要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变化以及作品的主题才是使得一个个独立而完整的故事组成一个更大的故事的核心元素。”[7]标题作为作品的第一张名片,往往能使读者对小说形成一个总体印象。为故事环选择一个能统领全书的标题,是创作者首先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爱莎给外婆送的一封封信恰恰是《外婆的道歉信》中贯穿全文的线索。读者通过信与爱莎一起完成对外婆、妈妈和邻居性格以及其行为背后原因的剖析。对外婆和妈妈的了解越多,主角爱莎的心理以及性格变化得越大,这对故事环前后的连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送信前的爱莎敏感而脆弱,有且仅有的一个朋友就是外婆。送完信后爱莎变得勇敢善良、聪明又有责任感,而且有了许多朋友。尽管以上两点在构成故事环的结构框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故事环中最有凝聚力作用的因素还是主题。J·杰拉德·肯尼迪认为:“故事环给读者的整体印象不仅来自全书的谋篇布局,而更重要的是来自一个平行的或者反复出现的主题。”[8]这个主题就是连接各个故事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外婆的道歉信》探讨的主题众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对母女关系的书写和讨论。
古今中外,使用故事环结构的作品屡见不鲜,书写母女关系主题的作品也不胜枚举。张爱玲的《金锁记》表现了母亲曹七巧对女儿长安变态的控制;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塑造了对彼此爱恨交织的伊玛科拉塔和莱农母女;路易莎·梅·奥尔柯特的《小妇人》则描绘了母女间相亲相爱的理想状态……《外婆的道歉信》中,巴克曼对母女关系主题的书写仍然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母亲会因女儿得到的爱比自己多而产生嫉妒。通常,母亲竭力为女儿创造优于自己的条件,祈愿她们更健康、幸福。然而,《外婆的道歉信》中,外婆是爱莎的专属英雄,倾尽所有疼爱、教导爱莎,致爱莎母女间生出醋意与责备。外婆对爱莎的偏袒,实则是对爱莎妈妈的补偿,这种不平衡的爱,让母女情感天平更加倾斜。其次,母女间的爱呈现了代际补偿的特点。一般来说,母亲欲弥补对女儿的遗憾,但《外婆的道歉信》展现为外婆以独特方式补偿爱莎,实现间接偿还。外婆去世后,早慧的爱莎明白外婆的遗憾,接力以外婆之爱对待妈妈,延续代际间的弥补与和解。最后,巴克曼在《外婆的道歉信》中还采用了虚幻与现实交织的写法,这种故事环融合虚实写作的形式使巴克曼对母女关系主题的探讨更加深刻。“外婆通过给爱莎讲述童话为她建造了一个童话王国即不眠大陆作为现实的隐喻。”[9]小说前半部童话的穿插或令读者感到费解,然而深入文本,巴克曼精妙的双线并述方式将其穿插童话的意义逐层揭晓。每个童话角色皆映射外婆生前帮助之人,每个童话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过往与未来的镜像,“外婆离开后,爱莎就在这些童话中寻找送信的线索,获得勇气,学会爱、原谅和守护”[10]。当外婆的最后一封信被爱莎送达时,所有的童话故事连缀成篇,完整的故事环结构形成,为两代母女关系的和解提供了支撑。
四、结语
巴克曼在《外婆的道歉信》中,一边建构故事环,一边书写两代母女关系的转变。母女关系主题的书写对作品故事环结构的构建起了重要的联结作用,而故事环结构的使用又在一定意义上帮助巴克曼完成了对新的母女关系主题的建构。巴克曼在作品中对母女关系主题的探讨展示了代际母女间的一种新型冲突,即母亲如何平衡繁忙的工作和对孩子的陪伴与沟通;女儿如何理解母亲除了要承担作为母亲的责任外还要承担社会责任。此外,巴克曼在书中提出的“怎样做一个母亲”和“怎样做一个女儿”的问题也会对读者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提供积极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 丁雅芬.成年女性母女关系、自我分化和身体意象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2] 成红舞.他者间的关系——西蒙·德·波伏瓦对母女关系理解的伦理阐释[J].妇女研究论丛,2011(2).
[3] 王食欲.妈!这是我的人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
[4] 弗莱迪.我母亲/我自己:女性独立与性意识[M].杨宁宁,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5] Ingram F L.Representative Short Story Cycl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tudies in a Literary Genre [M].Berlin:Walter de Gruyter,1971.
[6] Kelly M.Gender and genre:The case of the novel-in-stories[M].New York:Garland,1995.
[7] 刘昀.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6).
[8] Kennedy J G.From Anderson’s Winesburg to Carver’s Cathedral:The Short Story Sequence and the Semblance of Community[M].New York:Cambridge UP,1995.
[9] 刘少隽.不眠大陆:被隐喻的现实——评《外婆的道歉信》[J].名作欣赏,2018(32).
[10] 白鸽.爱与守护的另类书写——评《外婆的道歉信》[J].出版广角,2018 (8).
(特约编辑 刘梦瑶)
作者简介:陈丹,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