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山东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与科技革命背景下,制造业正向智能化、高端化与绿色化转型。山东省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即在细分市场拥有显著份额与竞争优势的企业,对于提升区域经济实力至关重要。
研究全面评估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发展状况,探索其成长的驱动因素,包括政策扶持、产学研协作与人才培育等,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及实证研究,本课题将分析企业数量、规模、分布、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力,同时审视培育机制的成功案例,为政府与企业制定策略提供实证依据。
研究不仅将充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的理论框架,还将为山东省制造业的升级与创新提供实践指导,促进整体竞争力的增强。最终,通过深入分析与综合评估,本研究将提炼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作为主体部分的第三章深入探讨了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总体情况,从定义、政策背景、特征和分布情况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剖析。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一概念,由工信部于2016年正式提出,并通过《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定义为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
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响应了《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级战略文件中关于加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要求,还借鉴了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成功经验,旨在通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企业,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培育工作,通过组织和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专项行动,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企业也根据自身条件和相关要求自愿申请参与,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良好发展格局。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其独特的特征在行业中脱颖而出。首先,它们深耕实业、精益求精,专注于制造业的某一细分领域,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保持了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其次,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内营造了优越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此外,这些企业还具备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能力。
按产业类型,我国前六批共计848家单项冠军企业可划分为三大板块。其中,第一大板块的企业数量占据了64.87%,这些企业的主营产品普遍具备较高的技术密集度,涵盖了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第二大板占比26.1%,其主营产品主要包括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第三大板块,仅占据了9.03%的份额,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领域。
根据区域分布情况,八大经济区域和各省市的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分布仍不均衡,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最多,前七批统计中共396家,占比33.39%;而西北地区仅19家,占比1.60%。按各省/直辖市数量排名前5的依次为:浙江省(含宁波市)189家排名第一,约占比16%;山东省(含青岛市)186家排名第二,约占全国的16%;江苏省169家排名第三,约占全国的14%;广东省(含深圳市)133家排名第四,约占全国的11%;北京市56家排名第五,约占全国的5%。
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盈利能力表现出色,企业收入增长率高,收入水平高。第一至七批近三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23.27%,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8%的平均水平。
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出色,这主要得益于对技术研发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前七批单项冠军在各行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为5.87%,其中医疗器械与原料药行业最高,达到9.24%,其次是电子信息行业,达到8.83%,其余行业依次递减,差距不大。前七批单项冠军企业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达21.99%,其中电子信息行业最高,船舶行业与医疗器械与原料药行业次之,分别占比30.9%,23.61%,22%。
作为主体部分的第四章详细介绍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情况。山东省的制造业在长期发展中已积累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十三五”期间,山东省是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基础最雄厚、结构最完善、配套最完备的省份之一,拥有41个工业大类,涵盖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以及666个工业小类中的526个。山东省对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近年来,山东省国家级单项冠军在数量和产业链布局上呈现良好态势。
国家级单项冠军总体数量稳步上升。在前七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中,山东省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总数已达186家,稳居全国第二的位置。山东省示范企业总数更是达到了135家,持续领跑全国,远超浙江的111家和江苏的76家。从增长趋势来看,山东省2022年单批次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入选数量与2016年相比提高了242%。其中,示范企业的数量由2016年的12家增长至2022年的26家,增长率达到117%。
山东省国家级单项冠军总体经济效益良好。2016年至2022年中,87家国家级冠军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 21家企业居第二,21家企业位列全球第三。近三年,冠军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高达22.10%,平均利润增长率为46.05%,平均主营产品出口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26.36%。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表现出色。
研发投入比重持续增加,研发成效显著。2015—2021年,山东省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平均研发经费支出为12770.48 万元,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5.11%。从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自2017年起稳步上升。并且,2018年后,该比例均超过5%。截至目前我省国家级单项冠军已累计拥有有效专利28614个,发明专利9546个,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4个,牵头制定国家标准216个,牵头制定行业标准310个,全部企业均已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上市比例较高。我省前七批共计18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有60家已成功在国内上市,占比达到32.26%,其中,已上市企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占比最高,为19%,其次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12.1%,高端装备制造业占8.6%。
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在黄河流域各省中位居榜首,对黄河流域各省高质量发展起到带动作用。2016年至2022年中,山东省累计拥有18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占黄河流域各省企业总数的62.84%。具体而言,山东省内黄河流域地市共培育出9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占山东省的52.15%。
山东省黄河流域的企业在全国范围内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相对于山东省整体水平,表现略有逊色。近三年、近两年和近一年,山东省黄河流域各单项冠军产品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1.92%、30.36%和29.16%。与此同时,山东省各地市各行业单项冠军产品该数据分别为32.37%、30.36%和29.16%。
近三年企业山东省黄河流域的平均经济效益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具体来说,省内黄河流域企业的平均利润增长率为43.00%,这明显低于山东省整体的75.66%。同时,省内黄河流域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23.25%,略低于山东省各地市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23.31%。
山东省黄河流域企业研发投入呈现出阶段性变,整体低于全省水平。具体表现为:起初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随后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最终超越全省平均水平。2017至2022年间,黄河流域企业在知识产权和专利数量上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普遍不足。
山东省国家级单项冠军行业分布广泛。186家国企业共涵盖27个行业,其中有7个热门行业分布了10家以上的企业。而随着第七批单项冠军企业遴选工作尘埃落定,山东省再添5个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分别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土木工程建筑业、批发业、专业技术服务业与零售业。
处于重点产业链的企业数量众多,行业广泛。2021年和2022年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中,近一半是山东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2016年—2021年间,山东省重点产业链企业主要分布在7个行业中,前三有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14家,高端装备行业7家,新材料行业3家。接近七成的企业处于产业链关键位置,且大部分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游和中游环节。排在前三位有青岛市17家、淄博市15家和潍坊市13家。
近三年,东省国家级单项冠军不同产业链的经济效益较良好。2019年度和2020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情况有增长趋势,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尤为突出,与全球数字化转型的趋势相吻合。在2019至2021年的三年内,平均利润呈增长态势,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2021年出现利润下降的现象。
不同产业链大类的研发经费投入差异明显。2019年和2020年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的研发经费总量和增长幅度均显著,新材料、医药、高端化工和食品产业的研发经费也呈现出适度增长,而轻工纺织产业和冶金产业的平均研发经费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研发人员占比均显著高于8%。具体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人员占比最高,达到了21.54%,其后的食品产业,研发人员占比为18.66%,医疗行业的研发人员占比为17%。
作为主体部分的第五章探讨了山东、浙江、广东和江苏四省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上的策略与成效。
山东省,作为制造业大省,拥有全面的工业门类覆盖,通过政府引导、技术创新支持、平台建设和质量标杆激励等措施,成功培育了400多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其中超60%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据榜首,展现了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显著成效。
浙江省则以“一乡一品”模式著称,通过产业集群效应,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业,并通过要素保障、金融支持和梯度培育政策,为单项冠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广东省致力于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
江苏省则通过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到2025年培育大量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强化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集群。
四省的政策亮点在于提供优惠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引导、人才培养和企业评价机制,共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单项冠军企业及产品数量分析显示,山东在单项冠军企业数量上居首,江苏则在单项冠军产品数量上领先,反映出各省份制造业基础与政策导向的不同。历年数据表明,四省单项冠军企业数量逐年增长,其中山东省的增长趋势稳健,表明其制造业具备多维度发展潜力。
四省主要城市分布分析揭示,长三角、山东半岛、珠三角等区域成为单项冠军企业热点,体现中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与新兴活力。这些省份通过差异化政策与持续努力,不仅显著提升了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数量与质量,也对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山东、浙江、广东和江苏四省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上的策略与成效,展现了中国制造业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和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显著进展,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启示。这些省份的成功经验,不仅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也对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六章聚焦于山东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特”)的发展历程与竞争优势。华特成立于1993年,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磁力应用装备及智能传感分选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的生产,服务领域涵盖矿山、煤炭、电力、环保、医疗等多个行业,产品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
华特的发展始于1993年临朐华光电磁设备厂的创立。2000年,华特购得首个正式厂区,销售额与客户群体迅速增长,产品遍布全国并走向国际市场。华特的持续创新是其竞争优势的关键。自2004年起,公司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构建了由多位院士领衔的研发团队,持续培养技术人才。
近五年,华特平均研发投入超过1800万人民币,占总收入的5%以上,专注于磁力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打破了国外企业对低温超导磁力应用设备的垄断。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研发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包括工资、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奖励制度,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项目,荣获多项技术成果与专利,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为了持续推动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发展,本研究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包括提升人才待遇,加强人才培训,吸引高层次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以及强化金融服务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这些措施旨在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
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在全球制造业深度调整期面临关键转型机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及发展模式创新成为企业持续领先的核心。目前的研究在创业过程机理、前因变量及实证研究方面仍有不足。未来研究应关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区域协同与全球合作等方向,以指导企业紧跟全球趋势,加强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抓住政策与市场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