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及实践进路

2024-11-05 00:00黄钰函刘敏岚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1期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重要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从文化、经济、社会三重维度探析其价值意蕴。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赋能过程中出现传承主体动力不足、优质资源挖掘不够充分、传承方式固化单一等现实问题。为破解现实问题,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主体、文化、方式3个方面探寻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价值意蕴;现实问题;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1-0168-05

Abstract: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one of the Party's important strategies. rural revitalization requires both shaping and soul forging.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mpowers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While giving full play to its positive role, we must also realize that in the process of empowerment, there ar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for inheritance subjects, insufficient mining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and solidification of single inheritance methods. In order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we use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explore practical ways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subject, culture and method.

Keywords: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value connotation; problem; practical way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乡村振兴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间相互促进,共生共融,新时代乡村的振兴和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相辅相成,以构建“五美乡村”为契机扎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风采,实现乡村产业、乡风文明、乡土特色的进一步提升。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乡村的发展转型得益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其物质文明实现较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精神,发挥其在助推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中对推动文化振兴、刺激产业发展、激发农民主体精神三重维度的作用。

1.1 文化价值:推动新时代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理性思维的凝聚,时至今日,这些文化资源和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仍然发挥着超越时空的价值。

文化传承功能在乡村这一地域中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赋能乡村振兴离不开这一重要场域,把乡村的优秀文化资源加以合理地利用与开发能够切实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生活幸福感。一方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原本沉寂的优质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和活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资源式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让广大乡村居民、新乡贤等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助力乡村社会锚定前进方向。文化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之源,乡村兴离不开文化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赋能之下,筑牢乡村文化根基,乡村环境逐步演变为“人才肯留、资源肯来、基建肯筑”的厚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乡村居民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找准乡村的发展方向。

1.2 经济价值: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搭建创新融合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4]。乡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乡土文化从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给乡村带来产业创新性转型的新机遇等。首先,乡村中存有大量且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智慧,具有资源价值。一方面,有利于延续我国传统农耕文明记忆,能够以其深厚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力量,在遵循本地生产规律、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为乡村发展贡献因地制宜的方案,将乡村的自然风光与特色农产品、得天独厚的农田环境、独树一帜的传统技艺等有机结合起来,合力带动乡村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个性化、特色化、市场化的转型与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现代”的创新发展,能够利用新媒体等路径,在转变传统单一的生产模式的同时,切实提升乡村知名度。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存的传统民俗技艺、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等作为特有的文化资源,能够以文旅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居民增收,为乡村的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1.3 社会价值:激活农民主体精神,提振农民精神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5]”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持完整。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不仅体现在推动文化传承和实现产业转型等方面,还彰显于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凝聚乡村居民。

一方面,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共通的理解,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能够切实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以此凝聚了乡村居民建设的积极性、凝聚力和向上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逐步外化为乡村居民助推乡村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切实增强乡村居民的主人翁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发展的有力保障主要表现于以其强大的情感感召力和文化教化作用激发乡村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承担起乡村振兴发展的重任。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不足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的价值意蕴凸显。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心村”等情况严重,导致封建迷信活动卷土重来,“天价彩礼、道德滑坡”等不良社会现象频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具体表现为传承主体动力不足、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充分、传承方式固定单一。这些限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作用的有效实现。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体动力不足

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亟需人的参与,而乡村居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依靠力量,受城市“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断裂,传承主体的内驱动力不足。首先,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传承主体空心化。调查研究表明,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 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青壮年(50周岁以下)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70%[6]。乡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成为乡村社会的普遍现象,加之乡村发展的滞后性,学有所成的乡村青壮年人口仍倾向于选择留在发展较好的城市,造成了传承主体的空心化,代际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乡村文化断层发展。其次,乡村基层文化建设主管部门的文化传承职责落实不到位。一方面,人才队伍不够完善,“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工作现状决定了难有人才为基层文化传承和弘扬工作服务,加之基层文化工作者发展空间较为有限,主要表现为薪资水平受地域发展影响较大,晋升发展渠道受年龄资格等约束较多,工作积极性受人才流失等影响较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传承的工作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基层文化站的工作思路较为僵化,在工作实际中容易出现“等、靠、要”思想,基层文化站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实际效果的发挥十分有限。最后,传承主体的精神动力不足。受fdLReZcD+GRUbGynxvuDeA==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乡村建设发展得益于乡村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广大农民同处于一个乡村共同体之中,应为营造美好的乡村社会共同奋斗[7],但乡村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传承主体对乡村优秀本土文化的自我认同感不足,不少村民因工作技能不够熟练而被动留乡,其思想上仍向往在城市发展,这类群体在谈及未来规划时“羞于启齿”。这种心理落差导致留乡农民的自我认同日渐底层化,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大打折扣,进而直接表现为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驱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乡村居民思想行为方式的转变具有滞后性,不少乡村经济水平有所提升,但由于乡村居民日常文化活动较为匮乏,精神文化体验感不足,导致在其日常生活中仍有聚众喝酒、赌博等现象,基于此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发挥道德约束、行为规范等示范作用,文化传承的精神动力被消磨,主人翁意识欠缺。同时,在乡村这一场域中,中青年劳动力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留在乡村的老人和儿童均呈现出知识水平较低、专业能力不足、认知水平有限等特征,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不够充分,加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保护、传承和发展上的难度。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充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思想共识、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比如爱国忠贞、尊老爱幼、携手奋进等,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之下其可有效发挥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积极功能。但在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有不充分、不恰当等现象,限制了其赋能乡村振兴的实际功效。一方面,对优秀资源的开发不够充分。诸多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能够聚集村民群众,但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仍以僵硬且陈旧的方式开展,对其他乡村的成功经验照搬照抄,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忽视了对兼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的挖掘和开发。另一方面,对优秀资源的利用不够恰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实现顺利转化发展主要体现于文化产业是否兴盛发达,因而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妥善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刺激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实现乡村居民收入增长。根据当前乡村产业振兴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盲目开发、盲从热点等现象。由于地方对产业发展规划不够明晰,难以在转型升级方面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举措,加之专业人才相对较少,对地方市场的分析和调研不够充分,其中囊括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村房变民宿的利用和转化、文创产品的创作和推广方面的市场调研、消费群体分析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少优秀传统资源在尚未找准乡村生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契合点的情况下盲目开发,加之在过程中以经济效益为重,忽视了当地的特殊性和独特性,致使乡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同质化问题暴露。同时,不少地区一味追求热度和流量,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过程中出现了随意篡改历史事实、混淆历史真相、贬损文化底蕴等“自嘲式”传播现象,导致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固化单一

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乡村,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和弘扬的关键场域。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目前有村民自发的民俗文化传承组织、非遗传承手艺人、乡村基层组织等,乡村文化建设和传承力量较为薄弱,存在着专业人员不足、日常经费紧张等问题。在此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固化单一,乡村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也较为单一,主要围绕“送文化下乡”“民俗演出队自发演出”等形式展开,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受限。同时,我国部分乡村的村史馆等荒废、建设不完善等情况较多,虽富含优秀且可传承的乡村文化资源,但由于文化实体和传承载体建设不完善,导致一些优良的家风家教、道德理念和民俗活动等难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8]”因此,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时,要立足于当前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强调文化的艺术性和特色化,多措并举、稳步推进[9]。

3.1 主体赋能,深层次激活乡村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人”是关键因素,进一步激活乡村居民的主体活力,乡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因此要突出发挥人的积极作用。

一是强化基层领导带头作用。乡村文化传承事业稳步前进的重要力量就是基层组织,一方面,党的文化方针政策顺利贯彻落实的关键在于基层组织,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另一方面,基层组织也是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引领我国乡村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全面夯实乡村振兴基层组织建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需从以下方面发力:首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基层组织要自觉用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充分认识到在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关键意义,以思想理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此同时,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农民,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农民为乡村建设发展献力献智的新动力。其次,巩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建构科学且高效的组织体系,培养一批“能干事、会干事、干实事”的乡村人才队伍,在人才建设方面更加注重“德”和“才”的培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助力,发挥基层的强大力量。最后,基层组织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底蕴。农村基层组织在完善自身发展时要积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继承、可弘扬、可应用的思想精髓,坚定以民为本的传统思想,充分吸收其中蕴含的治理理念、文化思想和道德准则,切实提升基层组织的能力,使其进一步建构为“传承文化为了乡村居民、发展文化依靠乡村居民、文明转换成果由乡村居民共享”的基层服务组织。扎实稳健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各项工作,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关照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文化需求,让全体村民都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乡村基层组织应深刻认识到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尽全力去做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为农村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服务。

二是激发农民主体的自觉性。首先,积极培育农民主体力量。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类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活动,让闲散在wqChmu5pF3kZNnVjmSF4Kydz5HP4Yn+gel87dHXEtPs=家的中青年“动起来”,通过“政府资助,激活文化传承动力”的形式为广大农民提供相关基础知识培育的渠道和路径;另一方面,注重引导新乡贤、文化精英、现代知识分子返乡创业,让文化骨干等人才资源“留下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让人才呈现向乡村“回流”的趋势。其次,注重保护和扶持民俗文化传承手艺人,多种渠道激活文化骨干和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意识,诸如将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商品化转换,同时以“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协助”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宣传,助推越来越多的手艺人“愿传承、能传承、传得好”,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价值的有效转换,与此同时助力乡村的全面振兴与发展。最后,增强乡村居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城市化和乡村空心化的冲击,不少农民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质疑。因此,从强化文化认同的角度入手,打破乡村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突出移风易俗的积极作用,逐步转变乡村居民的观念,进而增强村民的自我身份认同,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肯定。

3.2 文化赋能,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

为更好地顺应新时代、新农民的需求,切实助力全面乡村振兴,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应从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优质资源的角度着手,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一是探索挖掘优质资源,找准地方特色。在全面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应锚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打造具有地域性、差异化、独特内涵的本地代表文化元素。多措并举加强优质资源的挖掘与保护,通过建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等途径,在尊重当地文化特色的同时与乡村振兴的宗旨紧密结合。例如,八岔赫哲族乡对以乌日贡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也正是对传统文化中开放包容、团结凝聚精神的传承与坚守,如今的八岔赫哲族乡才能形成全面振兴、稳定发展的乡村风貌[10]。同时,强调关注乡村居民的实际生活,乡土社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研判符合当地乡村社会发展文化趋势的乡土文化,进一步发掘其中的优质资源,与本地的非遗继承人、文化手艺人、乡贤乡绅等结合起来,以当地乡民更易于接纳和理解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承,契合乡村居民文化心理,进而有效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美好愿景,有效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推动优秀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活力的成就感。

二是合理规划优质资源,精准切实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亟需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利用,实现传承过程中的持续发展。结合地方特色,针对不同的传统文化形式有的放矢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贵州肇兴以扎染为特色产业,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的同时,对上下游产业也具有带动和促进作用,有效激活乡村居民对扎染工艺的传承和创新热情。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还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乡村经济,带动乡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与此同时,要借助文旅融合发展的形式,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吸引更多参与农村观光体验的游客,进一步“以文带促”,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3.3 方式赋能,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

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发挥数字技术等科技力量的作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力是传统模式无可比拟的。数字技术能够深层次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的振兴与发展的质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在乡村社会发展中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

一是“文化+技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赋能效应。乡村振兴发展要积极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机遇,首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技术发展相结合,利用“5G”“智能交互”等数字技术,实现乡村民俗技艺、经典传统建筑、特色本地文化等优质资源搭建“数字博物馆”等,拓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其次,重视发展特色产业。一方面,结合现代创意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利用新媒体平台等路径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治理过程中,例如,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优秀传统文化焕新展,我有一个好点子”等活动,点亮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另一方面,突出发挥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线上销售平台的积极作用,利用“直播+”的形式广开本土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以“东方甄选”的直播为例,主播不仅以双语带货直播“出圈”,还以其文化底蕴和韧劲形成了直播间的差异化定位,因而在乡村直播带货过程中可以弘扬本地的特色文化,主播以本地优秀历史文化讲解促进直播销量增长,既解决了年轻人返乡就业的困境,还切实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二是“文化+创意”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功用。依托创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作用显现,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突出乡村本土特色。在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较多地域找准了自身发展的基点,形成具有本土风格的特色特征,但与此同时,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让不少乡村认为“抄作业”也能换取成功。因此,乡村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凸显本土特色文化,合理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mKny2YWd4E+peG/bhUz5tlam3w1MZ3s2YPRD3K8EZXM=,融合发展的新创意和金点子,因地制宜走出一条乡村创新发展之路,避免陷入同质化、模板化、套路化的窠臼。另一方面,打开文化传承方式创新的新思路。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大多依靠乡村居民的口口相传或者是手艺人、传承人的代代相传,传承方式较为局限,在数字化的新时代,文化传承方式也应迭代创新。对抽象的传统文化理念,可以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打造有文化引领力和情感号召力的影视、动漫、戏剧等作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吸引民众,进而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面和传播范围。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依托“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创新非遗文化的展现形式,形成乡村的文化创意产业,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化吸引力和经济实效性。

4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塑造了中国人民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精神品格,并以此赋能兼具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和文化精髓。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外化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为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73710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

[4]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8.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 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24-04-30).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4/t20240430_1948783.html.

[7] 张海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3.

[8] 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44 975.

[9] 段梦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策略[J].国际公关,2024(6):62-64.

[10] 张力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3):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