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作为推动党的声音进万家、唱响主旋律的重要群体,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但是当前在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赋能乡村振兴中还存在着宣讲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匮乏、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等问题。针对现实困境,结合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的成长需求和乡村建设的具体实际,从聚焦专业提升、拓宽宣讲内容、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究赋能的实践路径,切实发挥好青年群体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支撑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乡村振兴;作用机理;现实困境;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1-0177-04
Abstract: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 key measure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and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As an important group that promotes the Party's voice to reach thousands of households and sings the main theme, the college student theoretical publicity group has played an effective role in assi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5e09f6a0d3409174fad26c0e68a633d0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 theoretical publicity groups to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such as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preachers, the lack of form and content of activities, and the lack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In view of the actual difficulties, combined with the growth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 theoretical publicity groups and the specific reality of rural construction, we explore practical paths of empowerment from aspects such as focusing on professional improvement, broadening publicity content, and improving guarantee mechanisms, and effectively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youth groups in assi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theoretical publicity group; rural revitalization; mechanism of action; dilemma; approach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讲到,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11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正式拉开201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自2018年起,中共中央宣传部、团中央等部门在发布的大学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通知中都有提及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1]。在大学生开展的诸多乡村实践活动中,理论宣讲团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凝心聚魂的重要实践平台,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大学生在乡村开展实践宣讲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为起点,深入探究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1 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2]。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3]。青年学生群体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必须在乡村建设中发挥好模范、引领作用,以理论宣讲为载体赋能乡村振兴,这既是推进党的声音进万家的有效途径、加强高校与农村建设有机融合的必然举措,也是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建设文明乡村的重要实践。
1.1 推动党的声音进万家的有效途径
用通俗易懂、贴近民众生活的语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作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宣传新思想新理论、筑梦新时代”为目标,通过进社区、进基层等方式宣传、普及党的理论政策和重大会议精神。其中,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包含了总目标、总要求、总方针、制度保障等诸多内容,同时关于“三农”问题还有诸多文件、重要会议精神等,这些都需要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在乡村民众中进行宣传、普及、讲解。
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就要开在哪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3]。通过让理论宣讲“走青年路、说青年话、有青年味”,乡村民众可以更加详细、全面地了解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思想上扭转落后、腐朽的观念,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从而达到“理论宣讲进乡村、声声入耳润民心”的良好效果。同时,乡村民众在青年群体的声音、语言中也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增强对幸福生活的获得感、满足感,增强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认同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1.2 加强高等教育与农村建设的有机融合
高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具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和服务社会等职能,这些职能要求高校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特别是要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战略。在高校的统筹管理下,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可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乡村建设的能力,同时又加强高校发展与乡村建设的双向互动,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鲜血液和提供人力支撑。
首先,通过实践宣讲可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脱节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之一,限制了青年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高校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实施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相关措施,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养成的深度结合;又多层次、多方面提高了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使青年学生在融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可以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使群众更新观念,传播主流价值观,挖掘乡村优秀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最后,构建好“高校-学生-乡村”三位一体的融合机制,能够切实为高校建设锻造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实现长期合作、共同发展。
1.3 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建设文明乡村的重要实践
乡风文明建设主要包括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乡村公共文化、移风易俗等四个方面。其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及乡村思想道德建设都需要发挥理论宣讲的作用。民族是有文化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3]。实现乡村振兴,文化铸魂不可缺少,而承载“根”和“魂”的载体就是乡村文化。
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要深入乡村,深入挖掘乡村的优秀文化及其精神意蕴,推进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而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当地的文化遗产来讲“活”文化,又可以传播乡村在历史发展中积淀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此外,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迫在眉睫。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在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时可通过多形式宣讲丰富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设好文明乡村。
2 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基层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在深入基层、走进乡村的过程中发挥了诸多有效作用,从文化、人才等方面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发现在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赋能乡村振兴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积极性有待提高、宣讲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匮乏、缺乏长期有效的实施机制等。
2.1 从实践主体上看,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积极性有待提高
马克思在批判政客罗素时讲到:“作为一个演说家,他没有给人留下任何值得一提的独到见解,没有一句至理名言,没有一点真知灼见,没有一点鲜明的论述,没有一点美妙的思想,没有一个生动的比喻,没有一点真实的情感”[4]。在理论宣讲中,理论科学、语言恰当、情感充沛是不可或缺的三要素。但是,在大学生理论宣讲中往往存在着宣讲员本身的理论水平不够、语言不够精炼、宣讲感情不充沛、讲解深度不够、使用宣讲技巧不熟练等问题。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指导教师因教学压力大、科研任务重等原因的影响,对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对宣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未能及时总结、梳理。其次,大学生本身处在接受知识的阶段,对专业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对乡村的发展不够了解,需要继续进行专业的学习以及实践技能的训练。最后,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对入乡宣讲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不够,阻碍了宣讲活动的正常开展。
2.2 从实践过程上看,宣讲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匮乏
缺乏亮点和创新,是当前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普遍表现出来的问题。在宣讲过程中,过多注重活动的“表面化”,缺乏创新和整体性,致使内容流于形式。例如,大学生宣讲主要以讲授为主,语言不够生动,讲理论、讲文化的能力不强,这种形式的宣讲对受众者的吸引力不足,宣讲时群众大多看手机、唠家常。有时宣讲过多注重形式,忽略了内容的重要性。究其原因还是宣讲形式过于单调,和群众的需求、兴趣还有较远的距离。此外,虽然当前大学生理论宣讲的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但是内容单一,多是理论性的阐述,很少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对于当地人民群众最感兴趣的教育、就业、养老等民生政策解读较少,很难找到理论宣讲的切入点。由此可见,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要以实践和理论的契合为基础,创新宣讲的内容和形式。
2.3 从实践保障来看,缺乏长期有效的实施机制
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是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乡村得以有效发展的后盾,从而保证宣讲活动的可操作性和长期稳定性。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宣讲团从组建团队培训学习到开展实地宣讲所需资金较多,而高校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宣讲团划拨的专项资金较少,无法及时为学生参与实践理论宣讲提供充足的资金,致使宣讲活动开展受阻或者准备不够充分。同时,高校对于大学生宣讲团缺乏科学、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例如,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是在学期末临时组建团队,且主要以学生干部为主,学生参与人数不过十几人,其他学生只能在无组织下随意开展宣讲活动,这就致使宣讲活动的组织体系无法充分保障后续宣讲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高校对于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在乡村开展实践活动缺乏长期的计划以及落实保障。除此之外也存在高校、乡村、政府三方力量衔接不及时等情况,以上问题都需要在实施保障方面提供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
3 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5]。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是青年群体中的骨干力量,提升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必须要针对当前宣讲活动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3.1 聚焦专业提升,提高宣讲质量
加强教师对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的指导。针对当前指导教师面临的困难,可以从完善聘任制度、减轻教师压力、明确教师责任等方面加以改进。一要建立完善的指导教师聘任制度。高校要根据现实需要确定指导教师的遴选条件,重点选拔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背景、宣讲背景的教师,并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奖励。二是高校要适当减轻指导教师的科研、教学压力,增加教师对宣讲团的积极性。三是指导教师要明确职责,从思想动员、理论指导、实践训练和问题处理等方面给予宣讲员有效指导。同时指导教师要全程参与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的工作,在宣讲活动开始前要深入乡村进行详细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在宣讲活动中及时解决宣讲员遇到的专业问题,在宣讲活动结束后要做好总结、评价工作。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发挥好教师对大学生理论宣讲的指导作用,切实保证乡村宣讲活动的成效,实现理论知识向乡村建设的有效延伸。
有效提升宣讲员的专业能力。一是夯实专业基础。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作为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必须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战略、党史国史等的学习,能够切实领悟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在实际宣讲中紧密联系乡村发展的实际,开展有温情和理论高度的特色宣讲。二是熟练掌握宣讲技巧,提高参与宣讲活动的积极性。入乡宣讲并不是简单的“背稿子”,要用“新、活、实”的宣讲讲好“高、大、上”的理论,这就需要宣讲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宣讲训练,掌握好宣讲技巧。三是坚持“进”和“走”相结合。在提升宣讲员专业能力的过程中,要将理论专家请进来,特别是要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学理性解释,保证宣讲员能够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又要坚持走出去,向了解乡村具体实际的基层人员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养过硬、表达能力强的理论宣讲人才,为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乡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创新宣讲形式,丰富宣讲内容
探索多维的宣讲形式。要切实发挥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的作用,必须破除单一的宣讲模式,探索全新的、符合群众需求的新形式。一是坚持点面结合,在宣讲过程中要结合乡村的具体实际采取“集中宣讲”“分散宣讲”等方式。其中开展分散宣讲时要结合每家每户的具体需求,通过“进家庭”“入田间”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以“普通话+当地方言”的方式讲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相关政策。二是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的宣讲模式就是面对面进行宣讲,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宣讲作用要实现“说教式”的宣讲方式向“互动式”的宣讲方式转变,以座谈式、情景模拟式等方式激发群众兴趣。除此之外,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可利用新媒体搭建“网络课堂”,通过制作宣讲视频、公众号专栏学习、微动漫等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开拓新的实践平台,实现即时性、引导性与交互性的统一,增加宣讲团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
因地制宜丰富宣讲内容。在回答“讲什么”的问题时,必须要立足于本土的红色资源、先进文化以及典型人物。一是挖掘好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本土的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例如,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因此宣讲实践要以“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为主题;在河北西柏坡开展宣讲时要以“传承弘扬西柏坡精神”为主题,讲好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在西柏坡的故事,激励当地人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二是讲好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彰显蓬勃奋进的时代底色。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要从“小、精、细”处着眼,找准切入点,发现在当地值得宣传的闪光点,例如最美教师、最美志愿者、最美女性、创业先锋、孝行少年及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等。在开展宣讲活动之前,要做好实地调查,采访当地对乡村振兴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并汇总整理成人物专题。因此,宣讲内容要聚焦本土,将深刻性与生动性统一起来,讲透创新理论、讲清形势任务、讲好发展成就、讲明发展前景。
3.3 加强多方合作,完善保障机制
发挥好高校的主导作用。一是设立专项基金以及建立经费审核管理制度。高校应为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持续开展好乡村实践设立专项基金,同时要对活动开展的经费支出做好预算工作,确保经费用到实处[6]。二是完善运行机制。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的运行机制包括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等,要明确好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宣讲有序开展。三是做好政策宣讲工作以及理论宣讲团的成效宣传工作。在宣讲活动开始前,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学生参与宣讲的实践动员,提高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在宣讲活动结束后,在学校公众号以及官网上宣传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的优秀事迹以及在乡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 打造“理论宣讲团赋能乡村振兴”的精品项目。
搭建“高校-乡村-政府”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明确好高校、乡村、政府的职责是确保宣讲活动有序开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一是建立宣讲实践基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应该成为乡村建设的常规性工作,因此高校、乡村、政府之间要加强合作,建立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在乡村的实践基地,以增强宣讲活动开展的系统性、连续性。同时,宣讲实践基地的建设要考虑到乡村文化的具体实际,以当地的特色文化为主。二是政府在制定宣讲实践的相关政策时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乡村建设的现实诉求,要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重视和支持高校开展的宣讲活动。三是乡村的党支部书记要发挥好组织宣传作用,积极调动群众参与宣讲活动,做好宣传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4 结束语
青年学生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作为青年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要切实回答好“为什么讲、谁来讲、讲什么、如何讲、在哪讲”的问题,发挥好其在乡村建设中的功能和价值,将宣讲的主阵地从“课堂”转到村镇广场、农家小院、田间地头、群众身边,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宣讲形式、丰富宣讲内容,让党的理论“活起来”。同时,在未来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乡村的过程中,要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在理论提升和实践锻炼的双向融合中不断推进乡村建设的进程,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青春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洪芹,王才章.项目推动与平台建设:大学生“三下乡”参与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J].北京青年研究,2022,31(2):59-64.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001).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张文娟.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
[5]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09.
[6] 李佶莲,蒋波,韩典荣.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39(3):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