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深度学习的应用,昆虫识别领域已经实现从传统方法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法的转变。该文介绍一种结合视觉变换器(Vision Transformer,ViT)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的昆虫识别系统,旨在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这种创新的混合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处理大规模昆虫图像数据集,并实现高效率的昆虫识别。
关键词: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昆虫识别;视觉变换器;随机森林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1-0021-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deep learning, the field of insect recognition has transformed from traditional methods to automated and intelligent method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 insect recognition system that combines Vision Transformer(ViT) and Random Forest(RF)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recognition. Through this innovative hybrid approach, we are able to more effectively process large-scale insect image datasets and achieve efficient insect recognition.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ep learning; insect recognition; Vision Transformer (ViT); Random Forest (RF)
昆虫作为地球上种类最为丰富的生物群体,其多样性和广泛分布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昆虫不仅是许多生态系统中关键的授粉者、食物源和分解者,同时也可能成为破坏性极大的农业害虫或疾病传播者。因此,对昆虫进行快速且准确的识别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农业害虫的管理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统上,昆虫的识别依赖于昆虫学专家的视觉检查和形态学分析,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下。此外,由于专家可用性的限制,这种方法的可扩展性非常有限,难以应对大规模或迅速需要识别大量样本的情况。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昆虫识别方法已经从依赖传统的生物光子检测、声测法转变为利用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技术。
近年来,深度学习尤其是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识别领域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自动昆虫识别技术的发展。通过训练深度学习模型识别昆虫图像中的特征,研究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不同的昆虫种类,大幅提高了识别的速度和准确性。然而,尽管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当前的昆虫识别系统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处理高度复杂和多样化的昆虫图像数据时的准确率问题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速度瓶颈。
许多昆虫在自然环境中体积小、颜色和背景相近,这些因素都给准确识别带来了困难。此外,现有系统在处理具有遮挡、不同姿态或变异个体时,识别性能常常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更高效的算法和技术来克服这些问题,提高系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个结合视觉变换器(Vision Transformer,ViT)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的昆虫识别新系统。ViT作为一种新兴的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其独特的自注意力机制,能够更好地捕捉图像中的全局特征和复杂关系。而RF作为一个成熟的机器学习算法,其在分类任务上的高效性和稳定性能够有效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和处理速度。通过这一新颖的方法组合,期望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昆虫识别技术面临的问题,推动昆虫识别技术向更高效、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1 模型假设和算法描述
构建基于ViT和RF的昆虫识别系统如图1所示,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是基础且关键的步骤。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广泛覆盖不同物种的昆虫图像数据库。这通常涉及到在多种环境下采集昆虫的高质量图像,并确保每个图像都有清晰的昆虫特征展示。数据的多样性对于训练一个健壮的模型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图像的来源应包括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昆虫的多种生活阶段。
在采集的图像数据集上进行标注是下一个重要步骤。标注不仅包括昆虫的种类,还需标注图像中昆虫的具体位置,通常采用边界框或像素级的分割来实现。这一步骤通常需要昆虫学专家的参与,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图像预处理则包括几个关键技术。
图像倾斜校正:纠正拍摄时可能产生的角度偏差,确保昆虫图像的标准化。
灰度增强:通过调整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使昆虫的细节更加清晰,便于特征提取。
图像去噪:消除图像捕获和处理过程中引入的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在特征提取阶段,本系统采用了ViT作为主要的工具。ViT通过将图像分割成多个小块(patches),并将这些小块输入到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Transformer网络中,有效捕获了图像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与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CNN)相比,ViT在处理图像中的全局信息方面显示出更高的效能,这对于昆虫图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尤为重要。
Autoencoder包含2个主要部分:Encoder(编码器)和Decoder(解码器)。
Encoder(编码器):编码器是一个前馈、全连接的神经网络。它接收原始的高维输入数据,并将其压缩为潜在空间表示,即编码。编码器的作用是将输入数据编码为低维的表示形式,这个表示形式称为编码或者潜在空间向量。编码后的向量大小通常比原始输入的维度小很多,这样就实现了数据的压缩。
Decoder(解码器):解码器也是一个前馈神经网络,它与编码器形成镜像关系。解码器接收编码后的低维表示,并尝试将其解码为原始的高维输入数据。解码器的作用是将编码后的低维表示解码回原始的高维数据空间,重构原始输入。
在训练过程中,解码器的任务是尽可能准确地重构原始输入,而编码器的任务是学习如何最好地压缩输入数据以重构原始数据。通过这个过程,Autoencoder会选择最具信息量的特征,并将其保留在低维表示中,从而实现数据的有效压缩。
在Autoencoder中,压缩后的表示保存在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的中间层,即所谓的“code”层。通过训练,Autoencoder能够学习到数据的有效表示如图2所示,使得它在解码器端可以准确地重构原始数据。
随机森林是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技术,适用于大规模昆虫图像处理。利用bootstrap方法从原始图像数据中随机选取多个子样本,为每个子样本构建决策树模型。然后,通过汇总这些决策树的预测结果,采用平均或投票的方式确定每个昆虫图像的最终分类结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处理大规模数据集,还能提高昆虫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式中:H(x)表示组合分类模型结果;hi(x)表示单个决策树的分类模型结果;Y表示因变量;I(·)表示一个示性函数。
给定一组分类模型h1(x),h2(x),…,hk(x),每个分类模型的训练集都是从原始数据集(X,Y)中随机抽样得到的,因此可以得到测度平均正确分类数超过平均错误分类数程度的余量函数。
余量函数越大,分类预测便越可靠,从而得到模型的泛化误差
PE*=PX,Y(mg(X,Y)<0)。
这也意味着,随着决策树分类数的逐渐增大,h(X,0)服从强大数定律,所有森林中的决策树的泛化误差都收敛于
PE=Pxy(Pθ(k(X,θ)=Y))-maxPθ(k(X,θ)=j)<0)。
因此,随着决策树数量的增加,随机森林的泛化误差将趋向于一个上界,这表明随机森林具有很好的收敛性和防止过拟合的能力。RF是一种决策树的集成模型,它利用每个用自助抽样(bootstrap sampling)生成的新训练集构建决策树(图3),并且在决策树的生长过程中不进行剪枝。在RF中,理论已经证明,在原始样本集D中大约37%的样本不会出现在bootstrap样本中,这些样本被称为袋外数据(Out-Of-Bag,OOB data)。利用这些袋外数据来估计模型的性能就是所谓的OOB估计。每棵决策树都有一个OOB误差估计,而将所有决策树的OOB误差估计取平均值就得到了整个随机森林的泛化误差估计。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为了验证基于ViT和RF的昆虫识别系统的性能,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比较此系统与传统昆虫识别技术(主要是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的效果。实验数据集包括来自不同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的数千张昆虫图像,这些图像被细致地标记了昆虫种类及其具体位置信息。数据集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其中80%用于训练模型,10%用于模型验证,10%用于测试模型的最终性能。
测试过程中,每个模型都在相同的硬件条件下运行,以保证结果的公平性。ViT模型首先从每张图像中提取高维特征,这些特征随后被输入到随机森林分类器中进行最终的昆虫种类判定。为了评估模型性能,采用了多种指标,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和处理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ViT-RF的昆虫识别系统在多个方面超过了传统方法。
准确率:ViT-RF系统在昆虫识别的准确率上显著优于基于传统卷积神经网络的系统。具体来说,准确率提高了约10%至15%,这主要得益于ViT在提取昆虫图像全局特征方面的优势。
召回率:该系统在召回率上同样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难以识别的小型或遮挡昆虫图像中,能更有效地识别出目标昆虫。
F1分数:F1分数作为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是衡量模型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ViT-RF系统的F1分数普遍高于传统方法,显示了其在平衡精确性和覆盖率方面的能力。
处理速度:尽管ViT涉及较为复杂的计算过程,但由于随机森林的高效性和整个系统的优化,其处理速度比基于深度学习的传统方法有所提高。在标准测试集上,ViT-RF系统的平均处理时间比传统方法快约20%。
这些结果不仅证实了ViT和RF结合的有效性,也展示了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尤其是在需要快速且准确识别大量昆虫样本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农业害虫管理中,此系统可以提供显著的帮助。
3 未来展望
昆虫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极为广泛,其精度、速度、应用范围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将为多个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以下详细探讨了未来昆虫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潜在的社会影响。
3.1 提升识别准确性
未来的昆虫识别系统将通过算法的持续优化和扩展数据集的多样性来提高准确性。随着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新的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递归神经网络(RNN)和生成对抗网络(GAN)等将被进一步改进,以更好地处理复杂和变化的昆虫图像数据。此外,通过集成全球不同地区的昆虫数据,增加数据的地理和生态多样性,可以使系统更全面地学习和识别各种罕见或常见的昆虫种类。
3.2 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效率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特别是GPU和TPU等专用硬件的发展,昆虫识别系统的实时性和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在实时监控和快速识别昆虫的场景下,如自动化农业害虫管理和生态监测,系统能够迅速准确地处理和分析大规模图像数据,实现即时反馈和应对。
3.3 探索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昆虫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宽。在农业领域,精准识别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更有效地管理害虫,减少农药使用,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此技术可以用于监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医学领域也可能受益于此技术,例如通过识别可能携带病原体的昆虫来预防疾病的传播。
3.4 结合其他先进技术和方法
未来的昆虫识别系统可能会结合更多的前沿技术,如强化学习提高模型的自主决策能力,迁移学习促进模型快速适应新的昆虫种类或环境变化。此外,技术如边缘计算和物联网(IoT)的集成,能够使设备在不依赖中心服务器的情况下,就地处理和分析数据,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3.5 推动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昆虫识别技术的持续发展将是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推广的关键。自动化技术可以减少人力需求,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操作的精度和效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的质量,使得管理措施更加科学和精确。
4 结论
本研究开发的昆虫识别系统结合了ViT和RF 2种技术的优势使得该系统在昆虫识别领域表现出色。ViT是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模型,它能够处理图像中的全局特征,从而捕捉到复杂昆虫形态的细微差异。与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CNN)相比,ViT提供了更好的尺度不变性和更强的特征表达能力。此外,RF作为一个集成学习方法,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来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鲁棒性,特别适合处理具有高维特征的图像数据。
通过组合这2种强大的技术,本系统不仅在实验室环境中表现出高效的识别能力,而且在现场应用中也显示出极高的实用性。在农业应用中,该系统可以用于识别和分类农作物害虫,帮助农业从业者实施更精准的害虫控制策略,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此外,系统的高速处理能力确保了在大规模害虫爆发时能够迅速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在生态研究领域,这一系统为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一系统对野外收集的昆虫样本进行快速鉴定,大大减少了传统人工鉴定的时间和劳动成本。此外,系统的高识别精度有助于提高物种分布数据的准确性,为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系统的进一步发展还将探索更多的功能,例如利用深度学习进行图像增强和噪声过滤,以提高在复杂环境中的识别准确率。同时,未来的研究也会着重于提升系统的用户交互体验,如开发更加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和增加自动化功能,使非专业人员也能轻松操作。
这一结合ViT和RF技术的昆虫识别系统不仅在技术上具有创新性,而且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研究等多个实际应用场景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应用的拓展,预期将为昆虫识别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宁方立OjbicciZ0Frf7N9OtUjbbZ7tNVhLRXjbV8ceXT0p/tQ=,王珂,郝明阳.融合CNN和ViT的声信号轴承故障诊断方法[J].振动与冲击,2024,43(3):158-163,170.
[2] 王硕,贾锋,周全,等.基于MTF-ResNet-ViT的风电机组精细级联故障预警[J].上海电力大学学报,2024,40(1):17-24.
[3] 裴非飞,聂梓龙,许国敏,等.Friction-1D Transformer:用于沥青路面抗滑预测的一维VIT混合模型[J/OL].中外公路,1-14[2024-04-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363.u.2024012
4.1631.004.html.
[4] 丁伟,邹复民,刘吉顺,等.基于CNN-BiLSTM-Attention的电动装载机电池荷电状态预测[J/OL].电源学报,1-12[2024-04-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420.TM.20240426.1024.024.html.
[5] 陈刚,侯宾杰.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高斯型数据的过采样算法[J].信息与控制,2024,53(2):182-190.
[6] 赵凤,耿苗苗,刘汉强,等.卷积神经网络与视觉Transformer联合驱动的跨层多尺度融合网络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24,46(5):2237-2248.
[7] 傅梦希,朱效宇,张良,等.基于深度残差神经网络的光场PIV粒子场重建方法研究[J/OL].光学学报,1-21[2024-04-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252.o4.20240424.1056.050.html.
[8] 郭明泽,张兴媛,金桢玥.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激光超声的表面缺陷检测[J/OL].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15[2024-04-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690.TN.20240422.1522.024.html.
[9] 张铁志,陈萃华,黄华,等.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无人机成像桥梁裂缝检测方法研究[J].世界桥梁,2024,52(3):111-118.
[10] 陶加贵,韩飞,汪伦,等.基于机器视觉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无人化智能装卸研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4,43(4):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