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实践探索与实现路径

2024-11-05 00:00郑贺之陈佳雨唐宇杰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1期

摘 要:提升乡村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千万工程”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千万工程”经验也从理论、制度角度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在基于河南省的实践探索中可以看出,乡村产业的融合已成趋势,创新创业活跃,乡村品牌不断丰富,但也存在产业融合层次较浅、发展基础薄弱、品牌前景低迷等问题。因此,运用“千万工程”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就需要运用系统性思维,协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夯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

关键词:千万工程;乡村产业振兴;理论逻辑;实践探索;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1-0164-05

Abstract: Enhanc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Green Rural Revival Program", and the experience of "Green Rural Revival Program" has also empowere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Henan Provinc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has become a tre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re active, and the rural brand is constantly enriched,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shallow level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weak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low prospect of brand. Therefore, using the "Green Rural Revival Program" to empowe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requires the use of systematic thinking to synergistically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the pragmatic style of work to consolida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to lea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green development system in agriculture.

Keywords: Green Rural Revival Program; rural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exploration; practical path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推动的一项重大工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系统观念、真抓实干强基固本的政绩观。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不仅是推动乡村繁荣的物质基础,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举措。乡村产业是指植根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以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为目标的乡村产业体系[1]。具体来看,乡村产业包括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这几大类。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2022—2024年连续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鉴于中国各乡村差异化现象显著,学术界围绕如何健全乡村产业振兴展开探讨。赵敬丹等[2]面对乡村产业发展缓慢问题,提出数字化协同治理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思路,通过搭建数字平台实现企业、农户、社会组织及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帮助农民快速了解市场动态,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金福子等[3]从重塑基层政府为中心的政策共同体入手,以外源调适、合作调适、内源调适的路径,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性、高效性。范建刚[4]认为强党建是推进产业振兴直接抓手,在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中,基层党组织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张兴等[5]从乡村振兴项目“去科层化”改革的实践角度入手,按照权力类型、结构功能和影响机制3方面构建分析框架,研究乡村振兴项目“去科层化”问题,为基层政府放权赋能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思路。总的来说,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还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需要系统性视角的综合研判。“千万工程”自提出到实施过程中与乡村振兴存在多方位的联动效应,二者使命一致、目标一致、原则一致。基于此,本文从“千万工程”与乡村产业的关系着手,揭示“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中国乡村特色产业的理论逻辑,针对“千万工程”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回答提升乡村产业水平需要“怎么做”的问题。

1 “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在河南省考察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学会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首要和中心任务需紧紧围绕产业振兴,深挖本地优势特色,以点带面,推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相关经验为“千万工程”与乡村产业的互动链接奠定了理论基础,二者在使命、宗旨、原则上存在一致性。

1.1 “千万工程”与乡村产业振兴的使命一致: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无论城市现代化的水平有多高,粮食和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始终是头等大事。“千万工程”与乡村产业振兴共同承担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具体来看,首先,“千万工程”注重乡村产业的发展,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等举措,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这有助于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推动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其次,“千万工程”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共同目标在于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的升级创新,延长产业链、补足产业链、强化产业链是发展乡村产业的主攻方向。最后,“千万工程”坚持系统性布局,引进新技术,采用标准化管理,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理念方法,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这使得“千万工程”能够更好地适应各地的发展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1.2 “千万工程”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宗旨一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收达到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千万工程”与乡村产业振兴共同的宗旨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二者在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一致性。首先,“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帮助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同时,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搭建劳务输出平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而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此外,还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权利收入。其次,“千万工程”注重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覆盖,有效缩小城乡差距。这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这与产业振兴中强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一致的。最后,“千万工程”政策实施以来不断加强资金、人才和制度保障,加快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这样的举措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千万工程”和乡村产业振兴都致力于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共同富裕。它不仅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也注重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同时还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1.3 “千万工程”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原则一致: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千万工程”与乡村产业振兴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具体举措一致。“千万工程”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通过农村环境改造,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也强调要推动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培育新型农民,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与“千万工程”注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做法相吻合。其二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相统一。“千万工程”通过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实践。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农村生态修复,保护和利用好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乡村产业振兴也强调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乡村产业发展在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河南省学好用活“千万工程”这一生动教材,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乘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立足乡村发展的实际,“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镇一特”,农业品牌建设的如火如荼。目前河南省农村垃圾基本实现日产日清,已建设“美丽小镇”500多个、“四美乡村”1万多个,把和美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美丽环境+乡村旅游”“美丽环境+特色产业”,依托当前乡村环境,让“千万工程”的河南样本不断涌现,开花结果,但在产业融合层次、资源整合水平、农产品品牌前景3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2.1 乡村产业融合渐成趋势,但产业融合层次较浅

将农业产品与加工业融合是河南省立足省情的举措,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畜牧大省和经济作物种植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占有一定份额。双汇、三全、思念等行业旗舰店企业持续保持优势地位,全省各级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达7 235家,较大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超过4 000家。这些龙头企业已经成为河南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美丽生态+特色产业”的理念也持续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平顶山市鲁山县发挥依山傍水的生态优势,种植10万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酥梨,成为全省最大的酥梨基地,其中仅董周乡种梨面积就有6.7万亩,酥梨产业已经成为鲁山县覆盖面最广,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河南省将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与生态环保有机结合,依靠良好生态积极发展乡村绿色产业,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深入探讨河南省乡村产业的发展态势时,不难看出第一产业呈增长趋势,而相较之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则显得较为滞后。这种不平衡的产业发展格局反映出乡村尚存在深化产业融合的迫切需求。

问题在于:虽然乡村产业融合趋势明显,但融合程度仍然较低。一方面,河南省部分地区的乡村产业依然停留在提供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农产品深加工不足,产业链不完善,许多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未能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从而限制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另一方面,个别地区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往往缺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在休闲农业领域,以观光和餐饮服务为主,缺乏品牌化、高端化和规模化经营。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金融服务等支撑要素相对较弱,制约乡村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加强乡村产业间的深度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河南省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乡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但发展基础水平不高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新增返乡创业人数达到105.5万人,带动就业新增806.94万人。邓州市桑庄镇通过村民返乡创业养殖肉兔带动乡村百姓就业,引领乡村致富。返乡成立邓州市润阳农业有限公司,引进环境自动检测系统,养殖纯种法国伊普吕配套系肉兔,公司采用“龙头公司+基地+庭院养殖散户+市场”的一站式打包经营模式实现增收。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智慧农业建设,周口市盛营村在政策扶持下打造5G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助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数字化,通过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区域内机械化水平提高15%~20%。尽管乡村地区的创新创业活动呈现日益活跃的态势,但其发展的基础水平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问题在于:发展智慧农业,需要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一系列应用,但在河南当前的一些地区乡村,还存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现象,农业产品生产智能化水平欠缺。农产品种植自然属性较强,遇到雨雪天气损毁农作物,影响乡村农产品收成。农田灌溉设施体系不够完善,容易出现水资源浪费问题[6]。在养殖业中,有些农户牲畜禽舍设施仅有基本的取暖与照明设备,要想形成现代智能化的农业产品生产模式,还有一定的挑战。乡村创新创业的活跃性反映了地方治理结构的优化和政策环境的改善,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动力。然而,由于受到历史、地理、资源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乡村创新创业的基础支撑体系仍显薄弱,制约了其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创新创业的基础水平,以推动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乡村产业品牌不断丰富,但品牌前景有待提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河南各地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重视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产业品牌,乡村产业品牌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农产品还包括了乡村旅游业、手工艺品制作等。如兰考县南马庄引进“黄金晴”水稻品种,改善种植结构,成立大米加工合作社,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中原生态合作第一村”。还有运用乡村文化发展观光农业,许昌市襄城县打造乡村文化观光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向提供多元农业服务功能转型,积极投资建设农耕文化产业园,展示传统农耕文化,以文化体验和知识普及吸引游客。近年来,农业品牌数量快速增加,品牌效益显著提升,但多而不精、大而不强仍然是发展瓶颈。

问题在于:河南省积极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农业品牌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但品牌针对性不强,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2点:其一,尽管乡村产业品牌数量呈增长趋势,但很多品牌的影响力仍然有限。这主要体现在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份额较小等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品牌宣传和推广,很多优质的乡村产业品牌难以被消费者所认知及接受。其二,一些乡村产品在品牌定位上存在模糊和混淆问题。这导致消费者难以准确理解品牌的特色和优势,也难以形成品牌黏性和对品牌的认同感。品牌定位的不清晰,限制了品牌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3 “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行动路径

“千万工程”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多维度交织的乡村建设工程,显著体现了政策目标的多元化和系统性,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农民群体的组织化提升等多个维度。在此过程中,“千万工程”注重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协调统一,运用“千万工程”的系统性、务实性、科学性等相关经验对于提升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1 坚持系统思维,注重协同推进

“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强调系统观念和协同推进,注重城市与乡村、硬件与软件、技术与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2方面:一方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助力产品、业态、主体等融合创新,构建跨界融合、共生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上下游产业紧密衔接,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例如,新乡市寺和村建立了面积达45亩的金银花种植基地,进一步延伸加工产业链,开发金银花露水提纯项目,提升品牌附加值,同时在老村遗址上打造石牌坊、天骄阁等景点,建成集古建筑、园林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推动种植业、轻工业、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实施产业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在宏观战略层面,强化乡村产业布局的系统性筹划,应聚焦于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以构建城乡及区域间分工明晰、协同互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具体而言,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乡村地区产地仓储设施、电子商务配送体系、冷链物流网络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完善与升级,进而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综合效应,并促进空间溢出效益的显著提升[7]。通过这一系列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旨在实现乡村产业布局的科学化、高效化,以及城乡区域间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与共赢。

3.2 坚持求真务实,夯实基础设施

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现代化进程,具体表现在:首先,深入基层调研,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基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了解乡村企业家的实际需求、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之后,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乡村发展科学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例如,伏羲山下的尖山乡从靠山吃山“买石头”到引入技术“做玉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开启了文旅融合的产业升级道路。其次,夯实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硬实力。要致富,先修路。河南乡村新改建农村公路8 576 km、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3.8万km,不断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建设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体系,方便农产品运输和农民出行。最后,“千万工程”还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河南洛阳的广大乡村,正稳步推行垃圾分类的“二次四分法”模式,即农户源头初分和村保洁员细分的二次分类,把生活垃圾分为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不可回收垃圾,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治理,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3.3 坚持绿色引领,注重技术创新

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全面振兴的良好格局。第一,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转变。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行动,构建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污染控制、废弃物循环的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体系。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精准施肥和推广优良品种等,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第二,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加快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绿色产业体系,优化种养业结构,更加注重农林牧渔结合,构建生态循环链。引导经营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对农产品生产的全程质量管控,持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信阳市光山县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利klmPG/EOJmHGE5pf3Fe6C9CGkGYqYKwlP/xovbqzwao=用油茶林发展林园结合、林养结合,每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并入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三,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在政策保障机制上突破,设立科技创业行动资金,形成多元化融资机制,重点向科技创新人才倾斜,制定出台本土人才激励政策,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同时,鼓励通过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转化科技成果,开展科技创业。总的来说,要坚持绿色引领,注重技术创新,就需要将环保理念和技术创新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推动乡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乡村建设工程,对“千万工程”政策的系统性推进需要乡村产业的支撑,优化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也需要借鉴“千万工程”的理论经验、方法机制和制度手段。河南乡村是中国乡村的缩影,因此,河南省在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时,应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和环境的适应性,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力有效地推广和深化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千万工程”经验,确保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9(15):8-11.

[2] 赵敬丹,王欢.数字化协同治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分析——基于S市L区案例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4(4):133-140.

[3] 金福子,卢衍航.重塑政策共同体:破解基层政府“小马拉大车”的系统逻辑及实现路径——以寻乌县乡村产业振兴政策实践为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4,26(2):47-56.

[4] 范建刚.农村基层党组织践行推进产业振兴使命:生成根据、实践逻辑与可行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4):106-113.

[5] 张兴,刘畅,傅萍婷.乡村振兴项目“去科层化”改革的实践逻辑与影响机制——以H省农业产业园项目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23(7):41-48.

[6] 叶兴艺,谢闯.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智慧农业发展问题与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2023(12):3-6.

[7] 高鸣,周子铭.“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行动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