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视角下乡村研学实践课程设计路径

2024-11-05 00:00邵勇王楠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1期

摘 要:研学实践教育作为综合实践课程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科学合理的课程研发备受学界重视。该文从传统农耕文化与研学实践教育相结合,来探究研学实践课程设计的思路。重点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再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课程论的相关要求,根据研学实践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从研学的主题遴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成果展示和安全预案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研学实践;农耕文化;乡村;课程设计;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1-0147-04

Abstrac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s, research-based practical education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deas of curriculum design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and research-based practical education. The paper focuses on exploring educational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and combines relevant national policies and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basic concepts of study practice curriculum desig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me selection, course goals, course content, course evaluation, achievement display, safety plans and other relevant aspects.

Keywords: research-based practical education; farming culture; countryside;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resources

在我国农耕区域一般以400 mm等降水量线为界,该等降水量线以北为游牧区,南面则为传统农耕区。南面雨水充沛,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在这灿若星河的农耕文化里,蕴藏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乡村生活的经历,对农耕活动基本没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本文将从综合实践教育课程的层面,探讨在乡村如何将农耕文化设计为科学且合理的研学实践课程。

1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农耕文化可以从有形的和无形的2个方面进行分类[1]。

1.1 有形的农耕文化

1.1.1 农耕土地

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不同的土壤类型,使得农耕土地的种类也多种多样。虽然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但在分布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国的可耕作的土壤由南向北依次为砖红壤、赤OW9eeOC145h80WUHcYAf9Q==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黑土等[2]。

农耕土地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梯田文化,在我国多山的地方分布较为广泛。比较有名的梯田如龙脊梯田、紫鹊界梯田、涉县旱作梯田、加榜梯田、摆榜梯田、宝源梯田、高坡梯田、野钟梯田和云海梯田[3]。

1.1.2 农作物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在智慧的中华儿女勤劳的耕作下,广阔的农耕土地上出现了种类多样的农耕产品。在技术的不断创新下,同一类农作物还能创新出不同品种(表1)。

1.1.3 农耕工具

恩格斯说:“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我国,传统农耕工具的制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为满足生产的需要,智慧的先民们创制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表2)。

1.1.4 农耕生产方式

宽广农耕地域,孕育繁多的农作物品种,每一种农作物都有其独有的生产方式,华夏民族的农耕生产方式的种类也是灿若星河。如粮食的生产技术中玉米的一般生产技术就包含确定播种期、选择种植方式、犁地、确定播种深度、播种、播后镇压、查苗补苗、施肥管理、蹲苗促壮、中耕除草、穗期田间管理、追肥、人工授粉和站杆扒皮晾晒等环节;水稻的一般生产技术包含育苗前的种子处理、催芽方案、苗床准备、灌溉水源准备、犁田、插秧、除草、施肥、防止水稻干旱、水稻收割、运输和存储等环节[4]。

表1 我国主要的农作物

表2 我国主要的农耕工具

1.2 无形的农耕文化

1.2.1 农耕相关的民间传说

五千年的璀璨中华文化中,孕育了许多与农事相关的民间传说,成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农耕的传说,最为人知的是神农氏用树木制作成耒耜,教导天下百姓耕作。《周易·系辞下传》说: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5]。在很多记载里面都有描述神农氏将播种技术教予百姓。

许多少数民族也存在着与农耕文化相关的传说故事,如贵州仡佬族先民武濮在山中打猎,发现斑鸠在吃一种颗粒,尝试发现,这种颗粒无毒味道还香甜后,带回与族人品尝,大家也都喜欢。之后十余年里,武濮在打猎的空余时间都会研究此颗粒的生长规律,最终琢磨出一套成熟的种植技术,并传授给族人种植。由于斑鸠的叫声听起来像“谷物、谷物”,他称这些颗粒为谷子。仡佬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每年收割的第一碗谷物都会用来喂鸟,以此来感恩斑鸠对粮食发现的贡献。并且在收割谷物的时候,还会举行盛大的活动,感谢上苍赐予的好收成。逐渐成为仡佬族2个固定的节日——敬鸟节和吃新节,而武濮也被他们尊称为粮王[6]。在全国各民族中,与农耕相关的民间传说还有很多。

1.2.2 农事活动与传统节气

从古至今,农村进行农事活动的时候都会参照二十四节气,根据节气情况来计划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农事活动。在古代官方就非常重视立春这个节气,在立春的时候朝廷一般都会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并派遣专人到各乡村去报春。目前贵州省石阡县的侗族还保留这一习俗,说春者在立春时节进行扮装“春官”说唱歌谣、劝农劳作的民俗表演活动,祝福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在农村都会对应相应的农事活动,如立春——修制农具、兴修水利,雨水——小麦开始返青抓紧防虫除草,惊蛰——小麦起身及时追肥浇水除草,立夏——移栽棉花等。

1.2.3 农耕相关的诗词谚语

五千年的灿烂中华文化,人们在不断的农耕实践中,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农耕诗词谚语。这些来源于农耕文化的诗词谚语,又不断地指导农事活动。如宋朝翁卷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在古时候水利设施不够完善,耕田往往是在春天的大雨天,唐朝崔道融的《田上》就有这样的描述:“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节气相关的谚语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麦过春分昼夜忙;春争日,夏争时,中耕锄草不宜迟等。

2 乡村研学实践课程资源

研学实践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研学实践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研学实践课程或服务于研学实践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7]。乡村研学资源可以从农耕土地、农作物、农耕工具、农耕生产方式、农耕相关的民间传说、农事活动与传统节气和农耕相关的诗词谚语等中挖掘,并提炼成系统的乡村研学实践课程。乡村的村民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所掌握的农耕经验、生产技术、传统手艺都是重要课程内容来源。

挖掘乡村研学资源的注意事项。第一是挖掘的资源设计成研学课程之后,对学生须有教育意义,能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第二是课程内容须有实践性和过程性,让每一个学生9b3167d214c1062e0708d69b17e5a869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是具有安全性,学生在乡村研学实际的整个过程中,所有的课程资源不能存在安全隐患。第四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乡情、县情、市情的乡村资源特色,设计具有吸引力的乡村研学课程内容。

3 乡村研学实践课程的设计路径

乡村研学实践教育作为研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课程内容不能是简单的一次春秋游活动。在计划开展乡村研学实践活动前,必须遴选适宜的乡村研学主题,要有针对性的研学目标、研学内容、研学评价、研学成果展和安全措施等完善的课程教学计划。

3.1 乡村研学主题

通过ef1c699b9b549308577c8b326aa02efa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沉淀,乡村可供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的资源极其丰富。在乡村进行研学主题选定时,应将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实践教学理论要求和乡村研学资源相结合。

3.1.1 遵循国家相关政策方针

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生,主题的选定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并在此框架下开展学生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研学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乡村开展的研学实践主题教育,应符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相关要求。根据教育部联合11部委在2016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示,在乡村遴选研学主题应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最后在遴选乡村研学实践主题时,还应严格遵循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2016年发布的LB/T 054—2016《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公告。

3.1.2 符合实践教学理论要求

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是系统教学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校外教育,是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完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研学实践的主题内容必须符合教育和教学要求,还应有相关的课程教学理论作支撑。首先,乡村研学实践活动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实现途径,其课程主题应遵循“过程性”这一基本教学理论原则。其次,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自然人,其成长成才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在生活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应遵循“自然秩序”和“自然适应性”的原则。最后,乡村研学实践活动其实是一种生活教育课程,主题设计应是在乡村生活过程中体现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3.1.3 与乡村研学资源相结合

学校开展研学实践活动需要有本校特色,不能盲目跟风。可以根据所在市县的乡村特色资源,再结合校史、师资情况、地理环境和学生类型等特征,遴选出主体鲜明的研学活动内容。

3.2 乡村研学目标

乡村研学课程的目标不能脱离或超出学校课程总目标,必须在学校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设定。在进行乡村研学实践课程的设计时,必须明确通过活动可到达怎样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其校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目标的设定不能太容易,否则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没有挑战性,将无法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也不能设定太难,难度过高学生通过努力也没法完成,将打击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乡村研学实践活动的目标设定,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通过努力就能完成既定的实践目标。乡村研学实践活动目标的设定需要有指引性,可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要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品质方面切入。

3.2.1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生活即教育,乡村生活中那些积极向上的观念和村民们朴实无华的劳动观念,应提炼出来并体现在研学目标中。通过乡村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是最光荣的,幸福的生活需要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出来。

3.2.2 具备必要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乡村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的开展,实操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关乎到学生研学过程中主体作用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乡村研学活动中,研学导师的角色是引导和辅助,课程的设计一定不能喧宾夺主,不能都是示范和宣讲,不能让学生在乡村研学活动中只是一个旁听者和旁观者。

乡村研学活动实操环节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考虑从学生乡村知识的储备、心理素质、团队协作和体能等方面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品质

当前,多数学生在家的时间基本都是被各种学习所挤占,家中长辈很少让其参与到家庭的劳动中,认为只要好好提升学习成绩就好,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学生不爱劳动的不良习惯。在乡村研学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积极劳动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光荣性。

同时,通过乡村研学活动,还需达到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不容易,每一粒粮食、每一份食物、每一件乡村产品都是通过一滴一滴的汗水换来的,让学生懂得节约粮食和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3.3 乡村研学内容

乡村研学实践课程内容是指根据已遴选的乡村研学实践主题为指南,以乡村研学实践目标为指引,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对即将开启的乡村学习和体验内容编辑而成研学实践课程体系。所以,乡村研学内容的设计需要结合乡村资源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乡村研学主题和乡村研学活动的时间长短。学校可以将同一个主题拆分为多个环节,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到同一个乡村研学主题中的不同环节,研学实践不同的内容,从而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特色校本课程。

在乡村开展关于水稻文化的研学活动,看似一个简单的乡村主题研学实践活动,但包含的研学内容却众多。如水稻相关的知识点研学内容有发展史、品种、地理分布、育苗、插秧、除草、害虫防治、收割、去壳和大米可制作成的各类特色产品;水稻从育苗种植、除草妨害、收割和搬运到去壳等环节使用的相关工具的研学,工具的南北差异巨大,各地都有各自的特色。学校可以根据水稻的生长规律,低年级先从水稻的发展史、品种、地理分布和各类工具的识别等内容里面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环节来设计研学内容,让学生对水稻有一个基本的知识储备;中年级可以从育苗、插秧和简单的工具制作等内容里面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环节来设计课程内容;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从稻谷的收割、去壳、美食制作和复杂的生产工具制作等内容里面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环节设计课程内容。

乡村研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在内容设计的时候不要大而空和多而繁,应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3.4 乡村研学评价

乡村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完善的评价机制。乡村研学实践课程的开展,与学生相关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内的互评、研学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研学实践活动的评价,以及学生对研学导师的评价。除此之外,评价内容还有学校对研学机构的评价、家长对研学机构的评价和行业或者社会对研学机构的评价等。

3.4.1 学生自我评价

乡村研学活动结束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参与研学活动的整个流程,对于参与角色和表现情况学生本人是最清楚的。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发现不足,才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3.4.2 小组内同学间互评

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观意识较多,评价结果好的方面基本上整体都会高于实际的表现水平,许多时候很难准确地反映出个人真实的表现情况。乡村研学实践课程结束之后,增加小组内同学间的互评,能够更好地发现每位同学在活动过程中的优缺点,让学生扬长避短。

3.4.3 研学导师对学生的评价

一般情况下,研学导师都会参与到研学实践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中,清楚研学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了解课程内容中各环节的重难点,以及实操过程中哪个环节容易完成和哪些内容完成起来具有挑战性。并且学生在实践实操过程中,研学导师全程在现场,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研学导师对学生表现情况进行评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3.4.4 学生对研学实践课程的评价

得到多数参与学生的认可的研学实践课程方案,才是一份优秀的课程方案。所有课程方案应该让学生从难易程度及内容设计的合理性、趣味性、教育性、可接受度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便课程得到更好的完善。

3.4.5 学生对研学导师的评价

一位优秀的研学导师,需要通过多渠道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每一次研学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对导师评价就至关重要。学生是研学实践课程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以实践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对研学导师进行评价,往往最真实和最直观。研学导师需要根据评价情况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在下一次的研学实践课程中更好地服务学生。

3.5 研学成果展示

研学成果的展示是研学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成果、学生的研学成果和研学机构课程的重要汇演。对学生、学校和机构三方都至关重要。家长、学校教师和同学通过成果展示,能够直观地了解研学活动效果。成果展示的模式可以是多种形式,如实践活动过程情况的视频播放、学生制作的成品展示、学生实践过程的照片展示、研学实践活动征文并对优秀的文章在校墙报展示等。

3.6 乡村研学活动安全措施

在乡村开展校外研学实践课程,学校和家长首先关注安全性,该问题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乡村研学活动中应注意的安全措施有:研学实践安全管理方案、吃住行安全预案、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同时在研学活动中学校主要负责人、机构主要负责人、家长和研学导师等成员的联系方式必须保持畅通。乡村研学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将可能出现的一切安全隐患考虑到,并事先做好预防措施,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在乡村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需要充分挖掘乡村的资源,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课程内容的设计不仅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还应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份优秀的研学实践课程设计应让学生“研”有所获,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郑文堂,邓蓉,华玉武.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农耕文化挖掘[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23.

[2] 胡宏祥,谷思玉.土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50.

[3] 郑文堂,邓蓉,华玉武.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农耕文化挖掘[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113.

[4] 阴秀君,杜彦江.农业农村综合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2-4.

[5] 张建树.农耕史话[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1.

[6] 张泰城.中国的民间传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247.

[7] 李岑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