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研究

2024-11-05 00:00王磊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1期

摘 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必然路径,乡村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计算机类人才提供专业化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面对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投身基层意愿不强、高校教育引导力度不足、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困境,通过个人层面的观念转变、学校层面的教育引导、社会层面的系统支持等措施推动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1-0131-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realiz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an inevitable path to achieve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ural digit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urgently requires computer talents to provide professional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technical support. Faced with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willingness of computer graduate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s to join the grassroots, insufficient education guid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erfect social support systems, measures such as conceptual change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educational guidance at the school level, and systematic support at the social level Promote computer graduate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puter science;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vocational college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而乡村振兴普遍面临人才短缺尤其是技术性人才短缺的问题。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农业产业、乡村文化、农民生活搭上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乡村振兴对于数字化、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引导计算机类毕业生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能够缓解乡村数字化建设的现实压力,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服务国家发展的职责所在。

1 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1 助力乡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农村发18uyflqo2JBJrR8P84lShQ==展速度,乡村劳动力及生产要素持续单向流入城市,致使城乡人力资源分配不均衡,乡村振兴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现实困境。职业院校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专业学习以应用型技能为主,引导毕业生扎根基层,可以满足乡村振兴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互联网+”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智能化、精准化变革,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可以将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相结合,打造智能监管、产销一体的智慧农业体系,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农村电商平台,将线下农产品与线上需求高效对接,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乡镇是行政管理的末梢,也是展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窗口。职业院校计算机毕业生可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电子政务、线上服务等基层治理信息化项目相结合,优化基层治理软硬件设施,提高基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效能。

1.2 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22届毕业生首次突破1 000万人并持续增长,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 179万人[1],再创历史新高;受全球经济形势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多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就业压力较大。党的十八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勉励青年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明了方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出现在田间地头,新的行业和产业在乡村逐渐兴起,创造了规模大、门类广、层次多的基层就业岗位,对新型职业农民、乡村电商规划师、网络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等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推动以计算机专业为代表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发展,是新时代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出路。

1.3 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高等职业教育更要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涵养职业素养,提高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的实践能力[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媒体等多元主体有效协调,以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一种由职业院校为主导,政府制定政策、企业发布需求、媒体开展宣传等多方支持的系统性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要将高校学科教育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双向发力,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化学生专业能力与乡村振兴需求的关联度;同时,做优大思政课建设,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为引领,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能够热爱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以自己的专业学识和才智助力乡村现代化建设。

2 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的客观条件

2.1 国家的发展战略与政策支持

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1年聚焦“三农”;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的数据统计,中央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公开发布的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共56篇[4],涵盖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农业产业、农村金融各方面,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政府部委的施政政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利支持,也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地方层面,各地陆续出台具体政策,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苏北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购房补贴,基层创业免息、低息贷款等财政政策,逐步加强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就、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高校层面,尤其是涉农高校,逐步深化学科建设与农村发展的契合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践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用得上”的专业化人才支持。

2.2 乡村信息化程度日益提升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近些年,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和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取得明显进展,城乡数字鸿沟逐步弥合。截至2021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通光纤、通4G比例均超过99%,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同网同速”,5G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6%的乡镇镇区,实现“县县通5G”[5],网络覆盖率和传输速度进一步提高,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深厚基础。随着乡村互联网基础建设日益完善,农村居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得到强化,农业农村发展的潜能得到释放,农村互联网应用领域持续拓宽,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产品加工智能化、农业大数据、乡村电子商务、农民教育与培训,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搭上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在农村农业中的应用领域将持续扩展,农村农业发展的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化需求,为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返乡就业提供了深厚的发展基础。

2.3 乡村数字经济方兴未艾

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传统的乡村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以乡村文旅为例,我国乡村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城市居民有着休闲旅游、周边旅游的现实需求,但是传统的旅游模式受限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问题。通过信息化技术建设智能化的旅游服务中心,游客可以在手机APP或智能终端获取全面的旅游咨询;同时对乡村旅馆、餐饮的数字化建设,提高乡村文旅的服务水平和游客的游玩体验,进一步带动农村生态游、休闲游等个性化的文旅产业发展。农村电商是农产品走出乡村、走进城市、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数字经济的重要体现。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一批懂营销、生产、物流、售后的专门电商人才,将一、二、三产业向数字化融合发展,更要求农业生产、物流运输、销售存储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为计算类毕业生创造了大量的专业性岗位,为毕业生乡村就业提供了客观基础。

3 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返乡发展的现实困境

3.1 学生基层就业主观意愿不强

作为城乡教育的纽带,职业教育在为乡村振兴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着本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职业教育的定位在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教育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一般在毕业时会拥有毕业证书和至少一项技能证书,即职业院校培养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人才。这与乡村振兴中需要大量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不谋而合,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人才供需矛盾逐渐凸显:乡村信息化建设求贤若渴,职业院校大量计算机类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走出乡村的“农二代”希望在城里发展,以此实现地域“脱农”、身份“脱农”、心理“脱农”;二是城乡发展的客观差异,导致毕业生不想更不愿意留在乡村;部分学生存在“躺平”的不良心态,缺乏走向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回乡就、创业具有不确定性,信息化在城市发展的速度更快、程度更深,比乡村有更多的机遇和岗位,因此不愿返乡就业。

3.2 院校对大学生扎根基层的教育引导不足

职业院校在引导学生基层就业方面存在教育引领弱化和学科设置契合度不高的双重弊端。在教育引领上,虽然职业院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更多的是讲解就业理论、简历制作、求职技巧,未能把乡村振兴战略、岗位需求融进课堂教学;普及宣传的乡村就业信息,集中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国家或地方志愿服务项目,对于有大量需求的乡村就业岗位较少提及,致使学生除了基层志愿服务项目并未有乡村就业岗位的概念。在专业设置上,计算机知识更新迭代加快,高校往往依托行业结合校内资源优化专业设置,未能实现“校-企-乡”的动态结合,专业设置仍是满足城市需求,缺少对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知识的深入探究,专业设置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能对接数字乡村建设的新趋势,致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体系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结构性矛盾。思想教育引领不足,专业知识契合度不高,使得学生在乡村建设中找不到切入点,不得不留在城市寻找匹配度更高的岗位。

3.3 社会缺乏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系统性支持

职业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不仅需要学生本人、高校教育教学做出调整,更需要政府、家庭、舆论等多元一体的社会性系统支持。但是,各主体仍未形成有效的推动大学生返乡发展的支持体系。从政府角度,国家各部委、单位发布了不同领域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文件,但这些政策较为宏观,未能及时出台配套的细则,致使部分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效果,挫伤了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性;从家庭角度,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民家庭,在传统价值观念下,父母希望子女能够走出乡村、出人头地,并将这一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持续灌输给子女,大学生返乡就业家庭支持不足,而家庭支持恰恰是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最核心支持;从舆论角度,舆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社会层面尚未形成鼓励学生基层就业的强大舆论,部分自媒体刻意凸显乡村硬设施、软环境的不足,使得青年学生无法全面了解乡村建设的具体信息,不敢轻易到基层就、创业。

4 推进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措施

4.1 个人层面: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彰显青年学生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实现都需要人才的支撑,青年学生作为推动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要关注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ZBwn5MzUqyZ6fhHDp6UUrHWmdH3Yc6LwA1JX3WVTttE=虽然城乡发展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数字乡村建设、智慧农业等现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农副产业更为计算机类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学生要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主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专业技能等大赛,在比赛和具体实践中发现不足、促进成长;逐渐转变就业观念,摒弃狭隘的“农二代”思想,既要看到城乡发展的差距,更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把握乡村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在基层就业中发挥专业优势,以“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提升职业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在推动乡村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4.2 学校层面:思政引领,专业优化,提升返乡发展综合实力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院校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能力与意愿,以大学生扎根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方式。思政教师在讲授职业规划、劳动教育等课程中,要将国家基层就业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课堂教学,进一步打开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乡村现状与发展机遇、制定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讲解毕业生反向就、创业的正面典型,激发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情,坚定扎根基层、建功乡村的信念。就业处、就业辅导员可以组织开展涉农领域的学术讲座、社会实践,通过专家学者的理论讲述与到基层、到乡村的亲身实践,帮助青年学生在理论层面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在现实层面感受乡村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区域乡村振兴建设的总体布局,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将乡村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和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进行适配,专业设置更加贴合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需求,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服务数字乡村建设的综合素质。

4.3 社会层面:细化政策,舆论倡导,强化返乡就业支持力度

包括计算机类毕业生在内的青年学生不愿赴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在于城乡在经济、环境、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发展差异,推动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既要有青年的时代担当、也要有社会的系统支持gMQ7ZWskfpKiPS5+ZfhfgtfQmEU9khsKHxCjrU3Sc38=。从政府角度,要强化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扶持体系。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建设良好的乡村生活生产环境;完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配套保障措施,加大对基层就、创业大学生的财政支持力度;教育部门可以从招收农村籍学生数、毕业生基层就业数、乡村建设相关课题数等指标,评价高职院校的“区域发展贡献指数”[6],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主动性。善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建设网络空间,推介数字化乡村建设的成果、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典型案例,多途径宣传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的各种政策和益处,坚决打击误导性、故意夸大或污蔑性乡村人文、基础设施的自媒体视频,消除传统观念给大学生返乡就业带来的束缚,为毕业生返乡就、创业营造良好宽松的网络空间环境。

5 结束语

乡村现代化离不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乡村建设为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建功立业的舞台;同时,计算机类大学生返乡就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带来先进的网络知识和技术,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力、智力支持。尽管大学生返乡就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是仍面临社会支持系统缺乏、个人意愿不强、政府软硬件设施不到位等诸多困境。推进大学生返乡就、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个人、社会等主体共同努力,最终实现毕业生“愿意去、用得上、留得住”,为乡村数字化、现代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部署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EB/OL].http://www.moe.gov.cn/jyb_x 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09/jiaoyubu/202012/t2020 1201_502724.html.

[2] 袁利平,姜嘉伟.关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4(1):159-169.

[3] 张慧青,邵文琪.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2):81-86.

[4] 梁丽莉.收藏!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文件都在这了[EB/OL].https://mp.weixin.qq.com/s/eN5dZXWBa12SaPGvUIxDJg.

[5]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EB/OL].http://www.moa.gov.cn/xw/zwdt/202303/t20230301_6421963.htm.

[6] 张莉.高职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考[J].农业经济,2020(4):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