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该文旨在探讨职业教育如何促进高素质农民的培育,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首先,介绍研究的背景,指出农村人才结构不足、农村经济转型需求等现实问题,阐述职业教育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论述职业教育的概念、特点以及高素质农民的内涵与要求,强调职业教育与高素质农民培育之间的紧密关联。接着,分析职业教育在农民培育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课程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式单一、产业对接不足等。然后,提出职业教育助力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实施路径,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深化产业对接等方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发展;实施路径;农业产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1-0123-0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how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s and thus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First, i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points out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rural talent structure and rur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needs, and expounds the important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olving these problems. 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connot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farmers, and emphasizes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s. Then,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farmers, such as the disconnect between courses and actual needs,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and insufficient industry docking.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help train high-quality farmers, including optimizing curriculum setting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deepening industrial docking.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s; rural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path; agricultural industry modernization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迅速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农民已成为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1]。然而,面对新时代对农民素质提升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显得滞后和不足。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和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有效途径,备受广泛关注。全面理解职业教育与高素质农民培育之间的关系,挖掘职业教育在提升农民素质方面的优势与潜力。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为农民提供更为科学的培训模式,提高其素质水平,同时也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2]。通过将职业教育融入农民培育体系,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还能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1 职业教育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
1.1 职业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定领域的教育体系,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领域内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其概念在不断演进中,早期更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授,而今日已经扩展至更为广泛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技术领域,也囊括了商业、服务业、农业等多个领域。
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注重实用性,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这种实用性不仅表现在技术技能上,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其次,职业教育具有灵活性。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育,职业教育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职业差异,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潜力,为其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另外,职业教育强调行业导向,它更紧密地与实际行业需求相结合,不仅通过行业专业人士的参与来更新课程内容,还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将学生直接引入职业环境,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挑战。此外,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发展规划。除了传授实际技能,还强调培养学生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认知,引导他们明确个人职业目标,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培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体系。其灵活性、实用性、行业导向性,以及对职业发展规划的关注,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高素质农民的内涵
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者,更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的关键推动者[3]。深入剖析高素质农民的内涵,从以下5个维度展开。
一是高素质农民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者。高素质农民,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者,肩负着引领农业发展的重任。他们深谙现代农业观念,不满足于传统模式,而是将科技创新和现代管理融入农业生产。通过不断升级的专业农业技能,高素质农民能够更灵活地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这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也为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新动力。高素质农民的创新精神使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前锋。
二是高素质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引领者。在乡村人才振兴的进程中,高素质农民扮演着引领者的关键角色。他们以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成为乡村发展的领头人,展现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通过多元化经营,高素质农民不仅仅限制于传统农业,而是积极涉足其他产业,推动乡村产业的多元发展。这一内涵使高素质农民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引领者,为农村社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是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传承者。作为文化传承者,高素质农民对传统农村文化怀有深厚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通过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协同推动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他们使文化振兴不仅局限于个别行为,而且使之成为整个乡村的共同事业。高素质农民通过传承文化,为乡村注入了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和社会凝聚力,为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
四是高素质农民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守护者。在乡村生态振兴中,高素质农民充当着生态守护者的要职。拥有现代化的生态环保理念,他们注重可持续农业发展,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通过实施生态农业经营和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工作,高素质农民成为乡村生态的守护者。他们的行为不仅造福农业,更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中流砥柱。
五是高素质农民是乡村组织振兴的协作者。作为组织协作者,高素质农民具备协同组织的能力。他们能够组织协调乡村居民,共同参与农村事务。通过积极参与乡村自治和组织建设,他们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乡村自治成为共同的责任。高素质农民的协同作用为农村社区的稳定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使之更具活力和凝聚力。
这5个方面的内涵共同描绘出高素质农民的鲜明形象,不仅反映了他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追求,还展示了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乡村振兴的深刻认知。
2 职业教育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过时的课程设置
过时的课程设置是职业教育在培育高素质农民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的农业课程仍然囿于过去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未能顺应现代农业的快速变革,导致学生在面对当今农业科技、绿色农业和市场化经营的新要求时感到力不从心。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课程内容的滞后。传统农业课程偏重基础知识,却缺乏对新兴技术、现代管理和市场趋势的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重心往往停留在传统农业技能层面,而未能获得应对当代农业复杂性的跨学科知识[4]。
此外,与农业产业相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也显得缓慢。职业教育机构应建立紧密的产业合作机制,定期更新课程,使之与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步。引入产业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以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和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过时的课程设置不仅影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也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2 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式单一是阻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另一个深层次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际兴趣和操作技能。在农业领域,纸上谈兵往往无法满足学生对实际农业工作的理解和需求。在当前科技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过度依赖传统的课堂模式限制了学生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深度理解。教学方式单一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制约了他们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力。
2.3 产业对接不足
产业对接不足是农村职业教育中一项突出的问题,制约着高素质农民的全面培育。当前,职业教育机构与农业产业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实际农业经营和生产的深刻理解,使其毕业后难以迅速融入和贡献于现代农业。首先,产业对接不足表现在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的脱节。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可能未能紧密契合农业产业的实际需求,使学生毕业后面临产业就业的适应性问题[5]。其次,缺乏实际产业经验的教师队伍也是制约产业对接的因素之一。职业教育需要更多来自产业一线的专业人才,以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职业体验。最后,产业对接不足还反映在实习和就业机会的匮乏上。学生在校期间往往难以获得与农业产业相关的实习机会,这影响了他们对实际工作环境的了解和适应。因此,要提高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效果,解决产业对接不足问题尤为关键。
2.4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匮乏是制约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一个严重问题。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教育经费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不平衡,这直接影响了农民学子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机会和水平。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由于农村地区吸引力相对较低,教育机构难以吸引到高水平的教育人才。这导致了师资队伍结构相对薄弱,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传授能力。其次,农村地区的教学设备相对陈旧、简陋。缺乏现代化的实验室、农田实践基地等教育资源,学生很难接触到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此外,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支持也相对紧张。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农村教育机构在教材购置、设备更新等方面常常受到制约。
2.5 制度建设不足
农村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不足是制约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一个深层次问题。目前,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相对滞后,未能有效支持和引导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一问题涉及政府政策、教育管理和学校内部管理等多个方面。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相关政策的缺失或不够完善使得农村职业教育难以顺利推进。其次,教育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也存在不足。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此外,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招生政策、教学计划等方面,都需要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学校自身的运行效率和教学质量,是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最后,建设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培训体系也是制度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与产业和社会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引入更多市场机制,促使学校更灵活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训方向和课程设置。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素质农民的培养效果。
2.6 社会认知不足
社会认知的不足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使得农村学子在选择职业发展路径时面临理解和支持的双重困境。相对于传统的文化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使得农村学子及其家庭更倾向于传统的学业道路,而忽视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公众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未能在社会舆论中占据足够的份额,导致公众对其认知存在滞后。其次,缺乏农村职业教育成功案例的宣传也是导致社会认知不足的原因之一。社会更容易关注传统文化和知名大学的成功案例,而忽略了农村职业教育毕业生在现代农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此外,职业教育与产业、社会需求的对接程度不足也导致了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认知的滞后。
3 职业教育助力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实施路径
3.1 课程优化与更新
在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路径中,重中之重的是课程的优化与更新。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是关键,通过建立灵活的机制,实时调整课程内容以适应农业市场需求。与农业产业的深度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确保学生学到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此外,引入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提高其全面素养;另一方面,灵活选修课程的引入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潜能。通过深入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满足高素质农民培养的现实需求,使学生更好地迎接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挑战。
3.2 创新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关键。强调实践导向的教学,包括农田实践、实地考察和模拟农场操作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际操作水平。产业实习与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学生能够在真实农业产业中积累实践经验,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借助数字化教学手段,如虚拟实境、远程教育等,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新兴农业技术的了解。通过结合实践和技术手段,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引入更多实践性、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
3.3 深化产业对接
产业对接是实现职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一步。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政府、产业和职业教育机构共同努力的方向。这个平台可以促进信息共享和技术创新,确保培训内容更贴合实际产业需求。通过建立产学合作项目,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学到更多实用的技能,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加强与农业产业的沟通与合作,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的需求,培养出更具实际操作能力的农业专业人才。与农业产业专业人士合作,以岗位能力需求导向的课程设置将更符合实际产业需求,提高培训的实用性。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农业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推动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3.4 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为解决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通过引进高水平的师资,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同时,鼓励农业企业向职业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如奖学金、实验室建设等,以改善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改善教育设施、增加财政支持等手段,可以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为农村学子提供更优质的职业教育,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人才储备。
3.5 建设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制度
建设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制度是推动整个体系发展的保障。市场导向政策的制定、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将确保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农业市场需求,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深入了解市场变化,以确保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同步调整。此外,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机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对于整个体系的升级也至关重要。
3.6 提升社会认知
提升社会认知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通过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成功案例的推广及产业与社会的沟通,能够提高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知度,并改变公众的印象。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方式,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突出其对农村发展的积极贡献。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毕业生成功案例的推广可以树立农村职业教育的典范,激发更多学生的兴趣。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社会认知不足问题,需要通过多方合力,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媒体等共同努力,增强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同度,鼓励更多有志于从事农业的学子选择这一领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支持。
通过这6个方面的实施路径的有机组合,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助力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政府、教育机构、农业产业的共同合作是保障实施路径成功的关键。通过不断创新和协同努力,农村职业教育将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农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4 结束语
职业教育在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道路上面临诸多挑战,然而也孕育着无限的希望与潜力。本研究通过对问题的深刻思考与探索,找到解决的方法和路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未来,我们期待着农村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丰富与优化,让每一个农民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与现实需求更加紧密相连,为学生提供更实用、更具竞争力的知识与技能;农村学生的就业观念得到更新与拓展,让他们能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与提升,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农村学生的就业渠道得到拓宽与丰富,为他们的未来铺就更加光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子飞.职业教育赋能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理论逻辑及其治理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23(12):18-24.
[2] 刘翔,廖和平.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17(3):19-25.
[3] 吕莉敏.基于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农民内涵、特征与功能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2(1):17-25.
[4] 孟香香,韩春妹,刘姣.高素质农民培育领域研究轨迹、热点与展望[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1):29-32.
[5] 胡原,李婕,高鸣.职业教育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国际经验与政策启示[J].世界农业,2023(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