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幸福感提升路径研究

2024-11-05 00:00张姝晗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1期

摘 要:农民幸福感是衡量农村发展质量的关键。该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的总要求,分析乡村振兴对于农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意义,并从经济、文化、民生和生态4个方面着手,考察乡村振兴背景中农民幸福感提升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农民幸福感的提升路径,对夯实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增添农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幸福感;提升路径;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1-0080-04

Abstract: Farmers' feeling of happiness is the key to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focusing on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wenty character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improving farmers' feeling of happiness, and starts from four aspects: economy, cultur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ecology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mproving farmers'feeling of happiness in the context of revitalization.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ways to improve farmers' feeling of happin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olidating the mass found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farmers'feeling of happines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farmers; feeling of happiness; improvement path; feeling of gain

千百年来,人们从没有停止对于幸福的追求。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使命,既是对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有力回应,也是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真诚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提升人民幸福感,强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社稷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焦点,也使得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因此,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农民幸福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1 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居民作为一个复杂且庞大的集体,亿万农民的民生福祉和切身利益的保障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为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的“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现阶段党领导人民正致力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共同构建起一个“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村现代化发展蓝图,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1.1 产业兴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是解决一切农村问题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获得更多幸福感。

一方面,我国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纷纷落地,同时乡村产业发展也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鼓励乡镇企业按照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要求,将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融入到产业发展中去,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各地的资源特色,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条,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带动大批农民就业。随着农业产业振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不需要背井离乡,在当地就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农民拥有更加稳定的工作,人民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有效地改善,幸福感也随之增加。

1.2 生态宜居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财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是符合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的自觉践行。“生态宜居”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从乡村振兴角度出发作出的重大举措,使农村地区生活生产方式逐渐绿色化。

一方面,在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绿色理念不断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融合,例如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垃圾分类,使用清洁能源等,很多居民从旧的生活模式和行为习惯中脱离出来,逐步形成了一种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乡村居民的整体素养得到提升,乡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向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迈进。

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打造了干净整洁、交通便利、物资丰富的人居环境,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的样貌,也使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1.3 乡风文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村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明的根源,乡村振兴离不开乡风文明振兴。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崇尚时代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则[3]。在乡村物质财富增加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接触到外界的事物,开始摒弃传统的封闭思维,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封建迷信、奢靡浪费等乡村道德失范的现象也逐渐受到村民的抵制,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这些变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也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引领乡村现代化建设。

1.4 治理有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最低层次的需求是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温饱问题,但从更高需求来看,人类则是更渴望自尊、地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4]。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安全和社会交往的需求也基本得以实现,农民对幸福感的追求日益丰富,渐渐体现在对民主权利的诉求上。因此,有效的乡村治理就成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展现乡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治理的新模式如“乡村议事会”“村民座谈会”等不断地涌现出来。由此,农民们在乡村事务中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使村务决策变得更加的民主,村务管理变得更加的规范和透明,同时也提高了村委会的办事效率,增进居民与村干部间的沟通与合作。因此,有效的治理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满意度,从而推动了乡村的和谐与稳定。

1.5 生活富裕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农民必须富。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生活富裕的目标,就是让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具体表现为统筹做好各领域民生工作[5]。由于农业生产易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预期普遍存在不确定性,同时面对养老、医疗、教育等重大开支,这进一步抑制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在农村地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我国惠农政策红利密集释放,例如,通过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措施支持粮食生产。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农村居民对幸福感的要求简单而淳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极大地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提升生活品质,而且能有效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幸福感提升现状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提升农A6+wNozBpQtPYlqwTotVbQ==民幸福感,我国农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农民幸福感在经济、文化、民生和生态层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1 经济层面获得感有待提升

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幸福感的首要因素。经济困难往往是导致农村居民在政治、文化、精神等方面缺失的根源,使其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筑牢农民幸福感的根基之策是解决经济领域的困难。

第一,乡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现代化程度不高。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仍然以农业为主导,传统生产方式占据主要地位,单纯依靠农业收入来维持家庭生活,导致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无法为农村农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我国农村耕地多数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无法适应农业生产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第二,城乡收入差距有待缩小,乡村居民收入低。由于资金不足、缺少劳动力、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使得农民仍然“靠天吃饭”,导致农作物抗灾能力弱,农产品收益不高甚至亏损,农民收入存在巨大的不稳定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亟待解决。

2.2 文化层面满足感有待提升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农民不再担忧温饱问题,反而更加渴望精神世界的富足。目前,我国城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相对缓慢,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城乡之间产生巨大文化落差。

第一,精神生活匮乏,公共文化活动有限。农民经济收入往往较低,难以负担高昂的文化娱乐消费,在农闲之时通常会选择打麻将、看电视、刷手机等方式来放松自己,导致农民娱乐方式单调,难以满足其精神需要。农村因文化服务场所缺失、文化设施不齐全和活动缺乏创新等问题,难以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导致文化娱乐活动与农民生活产生分离。

第二,文化素质较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但仍然有部分农村地区农民观念相对保守,例如存在封建迷信、包办婚姻等陋习,对先进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导致农村文化素质提升缓慢。在教育方面,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存在先天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乡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导致乡村教育水平较低。

2.3 民生层面幸福感有待提升

民生工程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现阶段,党和国家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民生保障体系逐渐完善,但其仍然存在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医疗、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亲身走访过程中,部分村内道路坑洼不平,供水系统因管道老化而时常出现水压不足或断水现象,能源供应不足、厕所不卫生、不安全等方面均存在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强。

第二,农民社会保障不到位。一是医疗卫生条件差。目前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农村医疗水平偏低,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亟待提升。二是农村养老难以保障。当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但其生活环境仍不能满足其养老需要,大部分乡镇未建设养老院,导致其无法得到适当的安置。

2.4 生态层面舒适感有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新时代,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予以高度关注,以诸多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展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未达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第一,村容村貌减损,人居环境差。我国大多数村庄建设布局不合理,道路两旁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随意丢弃,土堆、干柴胡乱堆积,这些都造成农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不仅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甚至会威胁到农民的健康和安全。

第二,生态环境破坏,农民责任意识单薄。目前,我国乡村环境治理仍面临着组织化程度不高、自治能力不强的困境,“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等“脏乱差”现象没有彻底消除。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存在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够的问题,还普遍存在政府“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干部干、群众看”等现象[8]。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幸福感提升路径

当前国民幸福感已经成为评判我国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农民幸福感作为提升国民幸福感指数的关键,如何提升农民幸福感问题就成为了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农民幸福感的提升路径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3.1 经济层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普及下,以科技为驱动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科学技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幸福感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加大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提升农业集约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的精细化、高效化和绿色化发展,利用大机器完成重体力劳动,减轻农民负担,使他们得到更为充足的休息与放松。

第二,打造特色产业,激发内生动力。根据地方特色,深度挖掘当地资源,并进行科学评估,打造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业产业体系,培育优势产业,打造产品特色品牌,并利用线上线下多种途径进行推广,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给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第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地有关部门应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规范农民技能培训的内容,深入开展农业新技术的培训活动。从而提升农民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有效拓宽农民的就业途径,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2 文化层面: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要

走乡村振兴之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并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让农村成为既有丰富物质生活,又有良好精神风貌的美好家园。

第一,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明感。首先,节庆活动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政府要重视对节庆活动的宣传,让农民在节庆活动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其次,要保护、继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加以创新和发展,赋予其时代价值。最后,要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例如建立村史馆、乡村文化站等便民文化活动场所,增加农民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村委会可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例如文艺演出、讲座、全民运动会等,增强村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

第二,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政府要大力扶持农村教育,利用政策优惠和加大资金投入来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通过引进优秀教师、更新教学设施、修建安全舒适的校舍等措施,彻底解决当前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好地保障乡村教育的发展。

3.3 民生层面:完善乡村民生保障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为民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落实民生工程,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下大功夫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狭窄的通村公路,平整水泥和砂石路面,提高柏油马路覆盖率。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布局,合理规划和开发客运路线,确保村村公路畅通,解决农村出行难的问题。

第二,建设数字乡村,提高网络覆盖率。深入落实“宽带中国”战略,提高移动通信、宽带网络在农村的覆盖面和使用率,使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也可以感受到互联网带给生产生活的便利,包括网络购物、信息获取以及生产活动中的远程沟通与管理,使农村居民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第三,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的资金投入,增加乡村医疗服务点,完善医疗专业设备、药品等,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条件。在农村养老方面,结合当地人力物力,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落实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村老年人享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3.4 生态层面:走绿色发展道路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守“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乡村自然财富增值,实现农民富足、生态美丽的统一。

第一,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乡村。首先,有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农民回收农作物秸秆和废弃地膜等生产垃圾,主张科学化、精准化施肥、打药,避免污染土地、大气和水资源。其次,要严格乡镇企业的准入制度,禁止科技落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入驻乡村,科学处理生产废弃物,提高企业家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科学处理生活垃圾,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相关部门借鉴城市垃圾处理方式,按照各村实际需要沿途设置垃圾桶和垃圾站并及时进行回收处理,实现农村垃圾持续有效的整治。村委班子积极作为通过广播、墙绘、海报等方式向农民群众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常识,讲明破坏环境的后果,提高农村群众的环保意识,着眼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的蓝图,增强农民幸福感。

4 结束语

总之,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充满挑战,农民幸福感的提升亦需要接力奋斗。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肩负起推动乡村振兴的重任,绘制农业兴旺发达、农村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确保每一位乡村居民都能共享到国家发展的成果,从而真正体会到生活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当代党员,2021(10):3-9.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共产党员,2022(21):4-26.

[3] 张华伟.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农村工作通讯,2018(17):20-23.

[4] 李阳,张素罗.浅谈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J].南方农业,2019,13(11):91-93.

[5] 颜勇,周真刚.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出发点和落脚点[N].贵州日报,2021-09-15(00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7]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

[8] 王晓莉.“十四五”时期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若干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2021(2):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