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确保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的有机连接,是党中央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核心指导方针。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始终是中央在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现代农业进展中的主导政策方向。乡村振兴战略被认为是“三农”任务的中心战略,而执行这一战略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为更有效地推进现代农业的进步,该研究对扶余市三井子镇的农业现状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深入研究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并为三井子镇在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上提供一系列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科技;特色产业;品牌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1-0066-05
Abstract: Ensuring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core guidelin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it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Land transfer and large-scale operation have always b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leading policy direction in the reform of th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progress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central strategy of th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ask,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implementing this strategy i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more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is study conducted an in-depth discussion oJYPJ8ZDhFuWXGM5tKZuGG3GcPSC1Uks7/VBgS6Y0074=n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situation in Sanjingzi Town, Fuyu City. Through on-site inspections, we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on various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provide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for Sanjingzi Town on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business models.
Key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industry; brand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基于先进的科技和物质设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资源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成功地将贸易、工业和农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融合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多功能、可持续的产业结构。这不仅推动了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还促进了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要模式涵盖了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无土栽培、精准农业以及太空农业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这就要求我们提升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标准,并加速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1]。从全球视角看,现代农业的评价标准包括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的商业化水平平均超出95%,农业的投入在当年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超出40%,而农业劳动者在全国劳动力中的占比不足20%。本项研究将焦点集中在吉林省扶余市的三井子镇,对该镇的现代农业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参考了一些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农业经营模式,旨在为三井子镇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和建议。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现代农业的意义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在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这也是新时代“三农”任务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为了乡村振兴,制定了一个“三步走”的策略,这涉及产业的兴旺、生态环境的宜居、乡村的文化传统、高效的管理及乡村的繁荣。为了实现这个愿景,党中央从产业、生态、文化和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策划和实施。我国已经建立并持续完善了相关的法律体系,并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除此以外,乡村振兴组织架构也经历了多次改革,旨在更有效地融合农业与农村的各种资源。
1.2 农业的现代化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议题和策略焦点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农业强国建设[2]的重要性,并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深刻的解析,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3-4]。农业现代化不仅构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支柱,同时,也是构建农业强国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只有当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农业大国时,才能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现代化农业”的概念,一直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始终将实现农业现代化定位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目标[5]。
1.3 乡村振兴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紧密相连
为了使农村的农民生活得更为富裕和文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变得尤为关键。在保持农村土地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农业劳动效率有2种方法:一是通过转移农村居民来减少“分母”现象;二是通过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来实现。下一步,我们可以通过将城市的现代元素融入农村,进一步推动农村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整合,从而增加“分子”的数量。
这2种发展途径与城市化初级阶段中的“集聚”和高级阶段的“扩散”是相互匹配的,因此,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直接产物。如果农村的居民无法稳定地迁移到城市,那么城市化的要素就无法顺利进入农村。当土地资源不能随其他资源的增加而增长时,农业的进步将迅速触及边际收益递减的关键点。这意味着,当土地的产出率达到某一标准后,可能会面临成本增加、效益降低、质量受损以及资源和环境的过度消耗等问题[6]。
2 案例研究
2.1 三井子镇概况
位于松嫩平原的扶余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市,并被列入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创建名单。三井子镇的总面积为363 km2,下辖29个村、83个屯和1个社区,共有15 806户家庭和47 722名居民。该地区的生产总值达到了18.44亿元,农村地区的生产总值为9.65亿元,农村居民的平均纯收入为16 748元。三井子镇荣获2022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的称号,并被授予“中国杂粮第一镇”的荣誉。这里是以“四粒红”花生为特色的产区。这种“四粒红”花生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还是一种绿色食品。三井子镇高度重视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市场分析、精品特色的打造和经营主体的孵化。该镇大力推动土地集约化种植和规模化畜牧养殖等乡村产业项目,销售网络已经覆盖全国各地,部分产品甚至出口到了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与此同时,该镇计划集中建设一个占地600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 的示范基地,并计划在三年内实现“四粒红”花生种子的自繁自育,预计产量将增长超过10%;接下来,还计划在全市甚至全国范围内推广新的“四粒红”花生优良品种和相关技术,以促进周边11个村落大规模种植高质量的“四粒红”花生;已经成功地引入了隆华食品、成瑞风能、正邦养殖等12个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并培养了润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25个合作社,彦辉家庭农场等26个家庭农场,以及超过500户的大型种植户;此外,还引进了黑花生等优质新品种,以实现规模化种植和土地收益的最大化。
2.2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三井子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如今,现代农业已经建立了稳固的产业基石,其规模化、商品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已经逐渐浮现。特色花生产业已经成功地实施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民”的组织创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依赖科技、以市场信息为导向并以高效持续利用农业资源要素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新发展路径。致力于创建“扶余四粒红花生”绿色有机生产基地,该示范基地将进一步促进扶余地区的13个乡镇在“四粒红”花生绿色产业方面的持续发展。2022年,三井子镇开展了名为“花生特色小镇”的项目建设,与此同时,杂粮杂豆(粮油)产业园区也开始了其运营活动。这个项目已经投入了1.2亿元资金用于“三井子杂粮杂豆产业园”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在三井子镇,购买和销售杂粮的家庭数量达到了428户,而从事小微加工业务的企业数量为140户;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已经建立,该园区覆盖了1 000亩土地,整合了仓储、加工、交易和铁路发货功能,为全镇提供服务,并面向全国。该园区吸引了12家企业入驻,其中有3家企业的投资额超过了1亿元,每年的农产品收购和深度加工的总量达到了150万t;在杂粮收购的高峰时段,该地区的金融机构的存款高达12亿元,而贷款的总额也达到了3 500万元。与此同时,市场上提供货物的运输车辆数量已经突破6 000台,餐饮服务的场所也已经增加到超过100家。当收购达到高潮时,该镇有超出1万人的居民在进行工作。同时,三井子镇也成功地创建了一个吉粮联花生产业的在线交易平台。通过整合三井子杂粮杂豆产业园、交易市场、恒温仓储库,以及大型物流配送企业和货物质押金融业务企业,不仅可以更迅速地吸引本地和全国的贸易商聚集在三井子镇,率先建立实体市场,还可以成为花生的集散中心,从而创建“全国花生产业集聚区”,这将极大地推动本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3 三井子镇的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的小农户在农业经营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98%,而小农户的从业人员则占据了农业从业人员的90%,而超过70%的耕地是由小规模的农户所经营的。虽然采用家庭承包经营方式的土地流转率有所上升,但仅有3.78%的农户拥有30亩或更大的经营规模,而50亩或更大规模的农户仅占1.48%。在人与土地的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农地的经营规模并不总是决定农业发展成果的核心因素。那些致力于通过增加农地的经营规模来追求规模经济的尝试,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对于具有特殊国情和农业状况的中国来说,实现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以达到规模经济的目标,可能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面对2050年全面达成农业现代化的新时代愿景,耕地资源的限制依然是影响现代生产要素接纳和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显著短板。人口众多而土地有限的资源条件,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7]。
3.1 农业科技创新缓慢,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一些操作便捷、实用性强的农业技术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应用,科技成果在农业中转化的速度比较慢。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匮乏,整体人才更新少,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不相符。
3.2 物质生产要素匮乏,现代农业发展支持政策不足
由于缺少如人才、资本、技术、管理和信息等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目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也出现了过于重视建设而忽视管理的情况。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个弱点,其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相对较弱。目前实施的农业扶持政策框架相当复杂,而针对特色产业的专项资金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3.3 农民群体意识淡薄,科技观念滞后
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水平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农业的发展要求,目前,大部分的农民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政策性盲从等因素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尚浅,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的接收和掌握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即面临现代农业科技无效使用、现代农业科技未使用等问题,形成产业技术的浪费,阻碍了农村农业整体生产力的提升[8]。
3.4 农业品牌数量偏少
由于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起步较晚和基础设施不足,真正具备竞争力的品牌相对较少。除了少数知名品牌之外,大多数品牌的影响力仍然局限于特定的地理区域,跨省和跨区域的品牌也相对较少,更不用说在国际舞台上具有知名度的品牌了。有些原本拥有竞争优势的品牌,因为缺乏完善的保护措施,难以维持其长久的影响。另外,由于农产品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人才、科技和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品牌规模相对较小,初级加工产品的品牌众多,同时科技成分也相对较低,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农产品品牌整体实力的充分发挥。
4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
集约农业的代表为以色列,精准农业的代表为美国,设施农业的代表为荷兰,生态农业的代表为德国,有机农业的代表为法国,循环农业的代表为日本,创汇农业的代表为泰国。在美国,20%的农民拥有大学学历,而在200万农民中,有48%掌握了互联网接入技术。有20%的农场主倾向于使用直升机来管理他们的农田,而在某些大型土地上,他们选择使用遥控拖拉机来实现自动化耕作。美国采用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方式,使其成为全球最先进的农业大国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者,其农业科技的进步贡献率高达80%。日本采取的因地制宜的策略展现了对其地域特色的高度尊重,这些特色涵盖了大规模、专业化、机械化、细致化及专业化等方面。相较于西方国家,日本和中国在农业领域的情况显得更加类似。日本,作为全球最早涉足有机农业发展的国家之一,对土壤改良有着极高的重视。他们致力于推进高品质农业的发展,在追求“外观之美”的同时,也体现了日本农业对卓越品质的持续追求[9]。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模式更偏向于美国,而长江以南的地区则更倾向于韩国和日本。因此,在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吸取国外的优秀经验,还必须认真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的进步,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显得尤为关键。
5 对三井子镇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建议
我国推出的“八字方针”旨在促进现代农业的进步和新农村的建设,这需要依赖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和持续的改革。
5.1 强化政策引领,促进更多要素资源向农村聚集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地阐述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远景,这也意味着“农业强国”的思想首次被纳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里。我们需要在农业基础建设、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农村金融等领域增加投资, 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 对农业、税务、科技等涉农单位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完善服务体系。接下来,我们应当积极推动工商资本涉足农业服务行业,并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优越性。在农作物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等领域,制定吸引农业相关企业参与的优惠政策,通过合作社的模式,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综合服务,整合各种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10]。要谨慎而积极地推进各种适当规模的经营模式,引导土地的有序流转,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特别是要重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这两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需要采取更加精确的补贴策略,以增强补贴的实际效果,加强财政与金融政策的整合,并确保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得到广泛的执行。
5.2 培育品牌,站稳市场
为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品牌、深加工和市场上大做文章,推进“两品一标”认证,帮助农民发展订单农业,解决杂粮杂豆的销路问题。依靠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充分挖掘增产增收潜力,提高杂粮杂豆种植的科技含量,使杂粮杂豆颗粒饱满、营养丰富,具备洁净、绿色环保等优良品质,适应近年来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不断升温的需求,并逐步形成稳固的订单农业,进一步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坚持“短长结合、以短促长、长久发展”的发展思路,有序实施各项补贴,积极主动对接和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保障杂粮杂豆种植户的基本收益,在当地建设杂粮加工企业,通过不断拓空间、挖潜力,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带和连片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5.3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加大对农业科技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为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农业科技最初是基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并在农民的日常劳动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同时,农业生产的前沿为农业科技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起点[11]。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支持和激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要加强技术研发,推动数字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完善科技交流和服务机制,加强产学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为当地农民提供定期的设备和技术指导,以提高农业生产服务的质量。
5.4 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积极开展职业农民培训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要积极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活动,充分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科研机构的优势,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和参观实验基地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真正具备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的现代农民团队。要增强农民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客观了解。针对当前存在的现代农业机械,可以通过全面而系统的理论学习,构建一套完整的使用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将现代农业机械融入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中[12]。
5.5 强化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完善要素支撑,强化市场思维,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运用大型机械作用,推动示范基地种植机械化,运用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种植和经济效益。配套建成集交易、加工、精选和仓储于一体化的杂粮杂豆市场,延长产业链条,打破杂粮面对面的传统销售方式,建立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利用互联网手段销售杂粮,将精选的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的粮油市场和超市,进一步扩大销售范围,提高杂粮产品交易率。
6 结束语
现代农业产业是实现生产要素聚合、推动农业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也在不断完善进步,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将会实现更高水平的信息化,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现代农业产品将会更加的安全,全产业链上各方的利益将会得到保证[13]。
参考文献:
cf0b53253a1c0ddb3327a5d9f76c37ca[1] 刘来毅,张晓娟.关于智慧农业发展现状的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2):58-60.
[2] 高道明,王丽红,田志宏.我国小麦生产的要素替代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6):169-176.
[3] 李瑾,冯献,郭美荣,等.“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2):194-202.
[4] 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目标定位与改革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5(1):4-13.
[5] 汪昊,张俊飚,王志娜.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测算与俱乐部收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8):158-170.
[6] 刘云,秦小玲.乡村振兴需要培育外源动力[N].河南日报,2018-05-30(10).
[7] 罗必良.中国农业现代化:时代背景、目标定位与策略选择[J].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3,2(1):65-78.
[8] 崔冬冬,王晓芳,李晨,等.山东省智慧果业云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果树,2021(6):71-76.
[9] 严金泉,柴玲欢,马建伟,等.日本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对苏南乡村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8(11):12-14.
[10] 苏会,赵敏.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策略探析——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研究[J].东北农业科学,2019,44(3):83-87.
[11] 周其森.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J].河南农业,2023(20):1.
[12] 司伟.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11-19.
[13] 李海杰,杨英茹,武猛,等.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4):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