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文化强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给乡村历史文化的发展带来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对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教化民众;丰富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认同,构建文化共同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五重维度;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1-0045-04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a cultural power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is context, study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history and culture is important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nd realiz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mproving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educating the people; enriching the spiritual world and meeting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building socialism. Cultural power, enhancing cultural identity, and building a cultural community have important contemporary valu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history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five dimensions; cultural identity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忽视的关键一部分,而文化强国的建设必定是包括乡村文化振兴在内的。然而当前我国乡村历史文化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整体上乡村文化衰退。考察城乡发展的历史,最早的城市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可以说乡村孕育了整个社会,乡村历史文化不仅诉说着我们的过去、现在,也指引着我们的未来,因此,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问题的研究,就有了一定的时代价值。
1 发展维度: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1949年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由此开始,我国城乡关系历经了统筹兼顾、城乡互动、缩小城乡差别、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70多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6.16%;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城乡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也发生了颠倒性的变化;城乡面貌大不一样。城乡融合的下一步发展,需要我们从乡村这个短板上下功夫,乡村振兴战略应势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乡村历史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是乡村振兴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不稳定、不乐观的态势,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也比较突出,部分地区珍贵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甚至处于消失的边缘。同时乡村历史文化受到包括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内的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其文化再生产能力几乎丧失殆尽,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汲汲可危。面对当今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乡村历史文化如何在彰显自身价值的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地发展,需要在保护、传承内容和方式途径上下功夫。
首先,重视乡村建设,一村一况,区别对待,将历史文化的保护纳入当地的城乡发展布局。借鉴发达国家城乡发展的经验,我们在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科学恢复和保护当地村落格局、还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重拾文化传统和地方民俗节庆活动等。其次,激发乡村历史文化的内在活力,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对接传统与现代文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在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举办创意十足的现代活动,如中秋办灯会可以融入现代光影技术,打造光影与现代文化的盛宴。再次,重塑乡村文化的经济功能和价值功能,提升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工业社会的兴起是与文化脱离传统价值观体系的连贯转变相联系的。……文化传统是持久的,影响着今天各种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行为”[4],通过“云直播”带货的方式进行宣传普及,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对历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还对历史文化遗产文创产品背后的内涵、时代意义都可以进行充分的研究。
2 目标维度:提高文化自觉意识,达到教化民众的本质所在
“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5]。这说明了文化的自我觉悟在文化自觉中的重要作用,而文化自觉首先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即明白它的来龙去脉、根源发展、特色所在和未来走向。而文化自觉意识,不仅要对文化有一种自我觉悟、自我反省,还要有自我创建的思维和能力,这种思维和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无论何种时代条件变化的情况下都有文化转型的能力、文化选择的能力。这里的文化自觉指的是提升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自觉性,唤醒整个社会对乡村“魂”的重视。这需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主体性,尤其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促进农民摆脱精神依附性,培养出现代人应有的反思性精神与社会责任感”[6]。一旦民众有了这种文化自觉的意识,乡村历史文化中的文化遗产、礼仪风俗、民居民俗等才能得到关注、重视,进而去保护和传承,传统文脉才会得以延续,我们也才会在这种延续当中找到契机去发展。
这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是分主体的,也是分层级的,即党和国家的文化自觉,政府的文化自觉,全民的文化自觉。首先,党和国家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要有这种保护文化的使命感,要有政策上的战略,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保驾护航。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对历史文物、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7],2021年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指出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等;其次,从政府层面来谈,政府的文化自觉很关键,属于执行层面的自觉。只有政府层面真正认识到文化的社会价值,文化是精神财产,隐性财富,长远经济,并能够按照国家的法律、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去做文化的事,党和国家意识层面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落实到实践层面上来。再次,全民的文化自觉。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最主要的是整个社会与全民的共同维护和文化自觉。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达到自觉,社会文明才能逐步提高、放出光彩。对于民众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还需要持续的教化。乡村历史文化由时间和空间积淀而成,是动态发展的文化形态。通过文化重塑,潜移默化地影响乡民的行为规范、道德素养、文化素质。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不仅是在全面保护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延续5 000多年的文明和光辉历程,也是对广大民众的一种文化教育,让村民们从内心感受我们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能较快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营造乡风文化发展新风气,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3 现实维度:丰富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这些论断既是对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认识,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的需求也上了一个大台阶。美好生活“不是只要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就能实现的,而是要求创造社会综合条件,实现对人们生活的全面而高质量的供给”[10]。诚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1],人的需要层次逐渐递增,“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2]。这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契合的,一定的物质需要满足之后,人们就会相应地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已经是在满足吃穿住用行之外又有了进一步的文化、教育、精神世界的需要。
“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所有社会的和精神的、物质的和技术的价值的精华”[13]。一方面,文化是人为的,因人的存在,文化才有意义;另一方面,文化是为人的,文化由人创造,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人也被塑造、被提升、被教化。作为地球上的高等动物,甚至于人的所有需求都带着文化的痕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谈的就是各个地方的人不一样的精神风貌和生活观念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文化接受和被文化塑造的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目的,就是要对乡村居民的精神观念、生活方式进行价值引领,改变其精神面貌,激发其内生动力,提高乡民的综合素养,尽快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接轨,融入到蓬勃发展的时代洪流中。现在有很多乡村,无人,无生机,生活就像一潭死水,在这样的乡村,乡民在精神方面大多空虚无奈,闲暇时间往往进行着低俗、无意义、消磨生命等不良活动,这种情况何谈美好生活?
首先,需要解决乡村留住人的问题。要达成共识,即便中国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仍然有3亿人要留在农村,所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可以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打造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其次,民众参与是关键。满足广大乡民的精神需求,一定要让乡民参与进来,赋能乡民,让乡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更有使命感和归属感,更有主人翁意识。“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9],通过辛勤的劳动,提升对美好生活的认知和体验,真正享受美好生活乐趣。
4 文化维度:提升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 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现在我们提文化自信,基于以下2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经济上,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一直保持了稳定的中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政治上,我国已经走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和实践得到了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和支持。“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瓶颈期,文化在建设社会凝聚力方面将会发挥空前重要的作用。第二,我们提文化自信,是基于近代中国文化不自信。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可以说古代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但近代中国似乎就有些黯然失色。我们一度对自己产生怀疑,全盘西化派的代表人物胡适提出,“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14],复古派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逃避学习西方文化的心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自信来自于3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二是革命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乡村历史文化,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本,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精神气质、文化积淀,在增强乡民的文化心理认同上,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无法替代的精神支撑力量。乡村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它们世代相传,承载着乡村文化的历史印记,乡民们认同感、持续感增强,从而使其保存着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基因。我党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庄严目标,文化强国的建成需要各方努力,各方配合。“乡村文化需要复兴,这是时代使然,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15]。
目前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乡村凋弊现象日趋严重,乡村的衰败从本质上来说更是文化的凋敝。社会的几度变迁,人口的持续流动,乡村生活结构被改变,一些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文化历史记忆中断,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难以修复,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符号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坚定文化自信,向着文化强国的目标前行,一是要求我们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高度重视乡土文明的现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鲜活起来,潜移默化地融入民众的生活。二是了解自己的乡村文化,认同乡村文化,找到维系共有的情感记忆,深挖宝贵的文化资源,讲好中国乡村故事,走出中国,直向世界,提升文化自信,扩大其在世界的影响力。
5 开放维度:增强文化认同,构建文化共同体的关键举措
文化共同体“是基于共同或者相似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定式而形成的社会群体,是一种特定文化观念和精神追求反映在组织层面上的有机统一体”[16],是共同体中的最高形式,即精神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17]。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向纵深发展,伴随文化全球化市场的形成,西方文化强势传入中国,给我国本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和改变,在这种冲击之下,我国乡村历史文化发展受到了挑战,很多传统文化元素被遗忘、被淡化,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缺失,甚至是产生了认同危机。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乡村社会就是一个“天然的共同体”,既定的空间场域,传统的人伦关系,约定俗成的规范原则,这些是乡村文化的内核,也是乡民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在乡村社会是超稳定的,文化认同的力量基于此,断不可忽视。由“天然共同体”开始,去拓展、去延伸,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也将中华优秀文化视作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的答案库。当今时代,人类面临C3Bm4gGtdH9EOSozDeiNE4yt/wCDRRUoSMxNJMGxpBA=着很多共同难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多元文化冲突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这些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中国传统的一些思想给了回答,以人为本,以德为上,义务先于权利,重义轻利等,这都有利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消解冲突,化解矛盾。因此,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一定要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智慧与大人类的文化思想如出一辙;二是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交流、互鉴、包容、开放的理念,可以达到双赢,共同构筑全人类的精神文化家园。
6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8]”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担当去保护、传承和发展乡村历史文化,这已然成为乡村振兴、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历史文化的多重路径的不断探索不仅可以成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而且能够促进乡村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发展,进而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 习近平.习近平6Rg7rimRMxG8QwRSqyMJSDfFRSndt6dQNF7BJpceE1Q=的小康情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5] 庞立生.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生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6] 季中扬.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方向与核心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3):40-45.
[7]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 宋芳明,余玉花.人民美好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2018(2):44-49.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欧文·拉兹罗.多种文化的星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4] 吴二持.胡适文化思想论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15] 范玉刚.乡村文化复兴与乡土文明价值重构[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
[16] 傅才武,严星柔.论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5):63-74.
[17] 增进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EB/OL].http://jdjc.mof.gov.cn/djgz/202209/t20220921_3841762.htm.
[18]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4006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