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意蕴

2024-11-05 00:00杨忠平严青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1期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突出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民族印记,内容涵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风文明、社会治理、人民富裕及教育振兴等多个领域。为搞清教育振兴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价值意蕴,分析教育振兴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几个关键问题,认为教育振兴对巩固乡村振兴成果、提供乡村振兴人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开启共同富裕大门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教育振兴;价值意蕴;乡风文明;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1-0032-05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 major measure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has rich content and out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national imprints. It covers many fields, such 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ural civilization, social governance, people's prosperity, and education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analyze several key issues of education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nalyze that educational revitalization is important for consolidating the resul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vid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stoms and civilization, and opening up issues such as the door to common prosperit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value connotation; rural customs civil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教育必振兴。教育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要求在把握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教育振兴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等方面的时代价值,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更高目标,这是“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在现有基础上仍需乘势而上,在乡村振兴中运用好教育振兴的经验成果,把乡村建设成更加美丽的留得住乡愁、守得住安全、留得住幸福的地方,助力实现中国梦,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1 教育振兴是巩固乡村振兴成果的长效举措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上百年的艰苦奋斗,教育振兴创造了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非凡成绩,逐渐摆脱困扰中国人民几千年的贫困梦魇。在新征程中,教育振兴仍是乡村振兴的智力基础,是巩固乡村振兴成果,解决长期性、全局性问题的关键。

1.1 以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压舱石

伟大理论源于伟大斗争、伟大实践、伟大创造。历史上“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武装,每逢重大历史关头,都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全党思想……为全党团结统一奠定坚实思想基础”[2]。乡村振兴为教育振兴提供了实践渊源和时代依据,而教育振兴又是乡村振兴进行理论创新、发展乡村教育、培养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和培育乡村文化的压舱石,是人民群众想问题、办事情的重要依据。

教育振兴要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强调志之难也,不在胜人,而在于自胜,意味着乡村振兴中需要不断加强人民群众思想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通过教育振兴和理论创新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从而获得源源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动力下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因而“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3]。积极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和主动意识,赓续教育振兴之力量,逐步实现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巨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教育振兴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承前启后态度不忘一路走来的艰辛,既吸取经验教训,更总结伟大经验、伟大成就。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4]。乡村振兴、教育振兴并非无根之木,而是有着深深的思想基础和经济事实,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材料来源。继往开来要求在立足伟大成就、伟大精神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教育振兴常态化、制度化为乡村振兴汲取力量、创新思路。教育振兴既是宣传、弘扬伟大成就、伟大精神重要途径,又以新的实践不断丰富教育振兴内容,铸就人民美好生活。教育振兴以赓续伟大成就、伟大精神为重要内容,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内生动力。

教育振兴要不断充盈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在新时代的伟大胜利中,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乡风文明建设、思想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改善,使人民群众离美好生活的目标越来越近。在乡村振兴中以教育振兴不断充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既是滋养新时代的伟大精神,也是对“不负人民”精神实质的体现,是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教育振兴中持续发力的重要体现,让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拥有更真实、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

1.2 以教育振兴熔铸实干作风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是摆脱贫困梦魇的底气,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贫困地区蔚然成风”[1]。而乡村振兴仍需教育振兴熔铸实干作风,发扬埋头苦干精神,让实干之风在伟大时代蔚然成风。

以实干培育栉风沐雨的精气神。在新的伟大奋斗中,广大党员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等奔波劳碌、风雨不避,甚至为伟大事业付出生命的代价,如黄文秀、黄诗燕、陈祥榕等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在一代代人的苦干实干中,广大人民群众耳濡目染,逐渐在创造财富过程中形成栉风沐雨的实干精气神,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党的伟大事业。伟大成就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接续奋斗,但更重要的是广大贫困群众栉风沐雨精气神的激发,在教育振兴中铸牢勤勤恳恳干、踏踏实实做的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的接续发展熔铸实干理念和精气神。

1.3 以教育振兴传承攻坚克难的坚韧斗志

解决贫困痼疾是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不同国家曾给出不同答案,但结果却出奇一致——未能彻底解决人类贫困问题。在我国伟大奋斗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答案: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的共同富裕,更是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共同富裕,攻坚克难的坚韧斗志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阻断贫困代际相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物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基础。

教育振兴以培育钉钉子精神助推乡村振兴。在新征程中,“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1]。而乡村振兴中仍需培育发扬钉钉子精神,因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且“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5]。以钉钉子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旦锚定目标,就朝着目标方向坚定前进,做到钉钉子精神进耳、进心、进脑,真正培育人民群众的钉钉子精神,并应用于乡村振兴实践之中。

教育振兴以培育弘扬敢于啃硬骨头的精气神激扬斗志。在民族复兴史上,铁一般事实证明了民族的振兴过程恰是教育振兴的过程,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都是民族振兴、教育振兴的过程,无不体现着教育振兴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并培育出了敢于啃硬骨头的精气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民。毋庸置疑,乡村振兴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是硬骨头,只有以教育振兴弘扬敢于啃硬骨头的精气神,进而以敢啃硬骨的精气神助力乡村振兴,才能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夺取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胜利。

2 教育振兴是提供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摇篮

教育是人才诞生的摇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来源,没有教育,没有人才,振兴就无从谈起。

2.1 教育振兴以教育资源均衡化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石

教育振兴的基本问题是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育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以实现人人能接受教育、接受好的教育之目的。

以教育振兴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提及乡村教育,首要解决的是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如师资配备、教学设备不均衡及教学环境参差不齐等。毋庸讳言,差距是客观存在,而平衡却是相对的,是容许有差别、有不同情况存在的平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乡村教育的振兴,尽可能完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如师资力量上,党和国家针对我国西部地区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系列举措,对改善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情况具有深远意义。教育振兴不仅针对贫困地区群众,也是对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完善,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教育振兴促教育质量发展。针对乡村地区师资薄弱、教学质量偏低等现实情况,教育振兴在构建优秀师资队伍、配备先进教学设备、建设良好教学环境等基础上尽可能实现乡村孩子受良师教导、先进教学设备辅助、优良教学环境熏陶的目标。不仅使孩子以优异成绩走出家门,且愿在学有所成后返回家乡,为家乡建设、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并在此氛围下,使乡村逐渐形成人人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在乡村振兴中把人民群众培养成能够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且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做到增强人民群众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同时并举,成为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2.2 教育振兴是突破乡村振兴人才瓶颈的关键

以教育振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在于乡村振兴突破人才瓶颈,在教育者为教育事业倾力奉献、苦干实干,教人民之所需,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如李保国、张桂梅、黄大年等,坚持站在教育一线,干在民族复兴事业一线,担起教育振兴之责,筑起民族复兴之脊梁。

以教育振兴为青年学生夯基垒台。青年学生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乡村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离不开青年学生。教育振兴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奋发有为的广阔舞台,但青年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站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接续奋斗,不能有半分松懈。教育是提供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推进教育振兴,人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培养出知乡愁、敬人民、爱乡村和懂农业的优秀人才队伍,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更加幸福。

以教育振兴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乡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教育振兴是乡村群众摆脱思想贫困的主渠道。“志不强者智不达”,广大群众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担起乡村振兴的大任是摆在眼前的突出问题,而首要的是要培养广大贫困群众的主动意识,而不是“乡村振兴是国家和工作队的事,和自己无关”的被动局面。破除被动瓶颈的关键是乡村群众的思想意识,乡村群众只有通过教育振兴获得一技之长,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乡村振兴中人才匮乏的瓶颈才能迎刃而解。

3 教育振兴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是美好生活的实质内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1]。人民群众离美好生活目标更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3.1 以教育振兴破除乡村陈规陋习

在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中强调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其实质是“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6]。因而教育振兴事关乡村精神风貌改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陈规陋习破除等内容。

破则立。万事开头难,破除乡村陈规陋习是问题之关键,从乡村发展历程看,教育振兴是“破”最行之有效的路径,虽历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谬论,但从实际看,教育具有打开人的思想禁锢、丰富人的精神活动、改变人生轨迹之作用,是接受新事物、破除陈规陋习的密码。由此,教育振兴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对破除落后的传统陋习、建立乡村新风貌十分管用,并使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农村风俗及乡贤文7kw0QezcjNZqzF47waNb5+9GKCgLev7OLEPUHnlR4fI=化逐步建立,如新乡规民约、科学对待疾病、男女平等等观念深入人心。

立则兴。随着乡村地区教育的普及化、乡村振兴主体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已落地生根,新时代、新农村、新农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农村的陈规陋习已基本烟消云散,尤其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奋斗和乡村振兴中,在破立基础上,乡风文明建设已呈欣欣向荣之势,愈加凸显了教育振兴对乡村振兴的助力。

3.2 以教育振兴力推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也是乡村发展到新高度的重要标志,乡村发展的事实证明教育兴则乡村兴。

借教育振兴之力圆乡风文明之梦。教育振兴是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锻造出的坚强利刃,又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离不开教育振兴,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都与教育振兴有着密切联系。在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中,仍需教育振兴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破除不合时宜内容,教育振兴依然是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以教育振兴巩固乡村思想文化阵地。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教育振兴持续发力,并以乡风文明建设的持续性、长期性巩固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又以思想文化阵地的稳固和乡风文明的实现为教育振兴提供更为坚实基础。新时代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最好见证,是党带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最好诠释。因而,教育振兴既是打破陈规、建立新规的锐器,也是巩固思想意识形态阵地,着力防范化解潜在思想意识问题,守好乡村人民群众思想意识底线,为乡村振兴构筑意识形态防线的思想武器。

3.3 以教育振兴锻造乡村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7]。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机的秘笈,更是以乡村振兴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振兴锻造开拓创新精神的体现。

教育振兴要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汲取精神养分。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精神品格,古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文辞、“作新民”之表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颂词,今有伟大建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无不体现开拓创新精神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品质,为新时代取得一个个伟大成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已遍地开花,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为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

以教育振兴拓展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本身并不缺乏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有待进一步加强,真正做到化于心、施于行。但美好结果往往与艰辛过程相伴,以教育振兴拓展开拓创新精神品质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前途必然光明,必以教育振兴的方式为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动力。

4 教育振兴是开启共同富裕大门的钥匙

4.1 教育振兴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真挚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的“真经”,又站在人民立场,把人民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教育振兴显现共同富裕的本质。从人民群众与教育振兴、共同富裕的关系看,教育振兴的主体和共同富裕的受益者都是人民群众。从教育振兴的向度看,教育振兴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要人民群众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无论是青少年学生,还是处于乡村的贫困群众、乡村振兴工作者都是教育振兴的对象。从共同富裕的向度看,共同富裕的实质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即“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归根到底,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一致的,既在教育振兴中推进共同富裕,又在共同富裕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以教育振兴为人民群众提供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柱石。在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的精神贫困并不亚于物质贫困,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只要保持勤劳、自强不息、实干的精气神是可以被战胜的,但如果是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的精神贫困,那就永远无法摆脱贫困梦魇。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教育振兴使“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1]。教育振兴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是实现共同富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精神柱石。

4.2 以教育振兴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标追求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回看历史,共同富裕的愿景早已萌芽,并与马克思主义不谋而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共同擘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到“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到“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再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共同富裕”等,都在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目标追求。

做好新“赶考”路上的“加试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赶考”路上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国内格局深刻调整,以及一些西方国家企图遏制孤立中国等“加试题”,需要党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考出好成绩。面对“加试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依靠我们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答案,并在教育振兴中寻找正确答案。

推动教育振兴成果同乡村振兴中的教育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教育振兴的凝合力,将以往教育振兴成果继续运用到乡村振兴中,使教育振兴成果更稳固、成效更持续。坚持以教育振兴成果为基础,又以乡村振兴中的教育振兴为着力点,在乡村振兴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使教育振兴在乡村振兴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仅具有育人功能,更具有接续不同时期经验成果在另一个时期持续发力的作用,既是继承更是创新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合力锚定美好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目标,因而“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从走过的艰辛历程看,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聚力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在前进的道路上、实现美好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教育振兴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离目标更近,并为乡村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基夯土。事实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振兴的力量,越是偏远地区,教育振兴的位置就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2-26(2).

[2]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23(9):4-14.

[3] 习近平: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N].人民日报,2018-7-6(1).

[4] 许庆朴,郑祥福,周庆行,等.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4.

[5]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5.

[7]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