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吉林山蚕局和吉林桑蚕局印章图记收录于《清代吉林机构及印章图录》,是吉林省档案馆的馆藏档案。透过印章图记档案,折射出吉林蚕业发展的精彩往事。
清朝吉林地区的山蚕(野蚕)和桑蚕(家蚕)养殖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清朝之前,吉林地区并没有养蚕的传统,直到清朝末年,随着清政府对实业的重视和对吉林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养蚕业才逐渐在吉林兴起。
清朝吉林地区丛林茂密,树种丰富多样,其中柞树(也称橡树)和桑树资源十分充裕。“闯关东”时期大量外来人口移民吉林地区,技艺交流显著。许鹏翊、傅毓湘等乡绅贤达带领乡民开园建场,效仿辽宁地区养蚕的方法,在吉林试验以柞树饲养山蚕,以桑树饲养桑蚕,收集蚕茧缫丝织绸并对外销售。经过论证,吉林地区虽然冬季寒冷,但是夏季天气和煦,蚕不容易生病,成活率较高,蚕丝质地优良。发展蚕业有利于开发当地优厚的自然资源,有助于扩充实业,更有益于增加农民收入。放蚕养蚕初见成效,具备推广施行的条件。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吉林山蚕局和吉林桑蚕局成立。吉林山蚕局的主要职能是推广养蚕、放蚕和收茧,并在依兰、伊通、磐石设立分局,总分局共设置20个蚕场。吉林山蚕局内设委员2名,许鹏翊、王翼之为山蚕委员,设置巡查员、书记员、会计员和蚕工等职位若干。吉林桑蚕局的主要职能是种植桑树、饲养家蚕、招募并培育学员、普及蚕桑丝织技术等。吉林桑蚕局设委员1名,傅毓湘为桑蚕委员。另设教习、监工、蚕工等职位若干。
吉林地区蚕业初办举步维艰,资金、人才、器具、技术、销售等方面毫无概念。因此,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吉林养蚕业稳步发展。调研学习。委派创办员傅毓湘远赴苏浙、两湖地区采集桑秧,购买优质蚕种,调查蚕织市场,置备桑具、书籍,聘请蚕艺名师、雇佣蚕工;加大宣传推广。在柞林、桑林茂密林区设立养蚕分所,允许乡民自由参观,传授山蚕放养、桑蚕饲养的方法,传播蚕丝红利;财税扶持。发布政令要求江关税卡免征茧税,积极放贷或出借蚕子鼓励乡民养桑放蚕;保障销售渠道。官府出资设立收购蚕茧的机构场所,定价收购蚕丝,确保蚕丝销售有保障;树立模范,奖励蚕工。对于养蚕成效好的公司给予表彰,对于放养蚕种数量巨大、蚕茧缫丝质量精良的蚕工给予资金奖励。据档案记载,磐石县蚕工张玉润放蚕成果斐然,获得官府赏钱一百吊。这些措施促进吉林地区的养蚕业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
随着蚕场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加,官府管理人员冗余严重,蚕业负担沉重。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清政府将山蚕局与桑蚕局合并为蚕业总局,保留山蚕委员2名,保留桑蚕委员1名,撤销监工职位,其他职位不变。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吉林蚕业总局并入吉林农事试验场桑蚕课,从此,蚕业总局机构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是吉林地区养桑放蚕的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吉林地区在山蚕放养、桑蚕饲养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山蚕委员许鹏翊编著《橡蚕新编》,书中详细记载山蚕的放养方法,病虫灾害的预防措施,蚕场建造修缮的注意事项以及收茧操作事宜等,成为吉林地区最早的山蚕放养操作指南。山蚕委员王翼之还创造出蒿柳饲养山蚕的方法,编著《柳蚕新编》,用蒿柳放蚕饲养,大大提高山蚕结茧速度和出茧数量。桑蚕委员傅毓湘编著《吉林种桑要略》,详细记载桑树的种植、剪修和嫁接的方法及防范桑树发生虫病灾害的措施。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吉林桑蚕局推出《种桑简明法》《养蚕简明法》,阐述种桑养蚕的操作方法。组织移送山茧、柳茧、桑茧的缫丝样品赴南洋劝业会参加赛会展览,向直隶、四川、浙江、广东等外省移送蒿柳标本和茧种。由此可见,清朝吉林地区蚕业发展成效显著。
清朝吉林地区山蚕和桑蚕的养殖,对后来吉林地区的蚕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吉林省永吉县柞木资源丰富,有柞蚕场60万亩,年繁育种茧110万公斤,占全国用种量的八成以上,吉林省已成为全国柞蚕用种(茧)集中繁育区。
作者简介:王永伟(1988.12—),男,大学学历,吉林省省属改制企业档案托管中心助理馆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