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美术史》既系四川首部美术通史,又是全国诸省中字数最多、最具代表性的省域美术通史。《四川美术史》体例严谨,结构精良,内容全面,史实丰富,集学术性、通俗性于一体,富有延展性、开放性,是四川专门史领域的鸿篇巨制,具有全国性、历史性影响力。
关键词:四川美术;美术通史;名家入蜀;蜀僧出峡
四川天通参井、地坐坤维,既为四塞之区,更是天府沃土。巴山蜀水,钟灵毓秀。自古以来,位居亚洲腹地、中国西南、长江上游的巴蜀之地,便是人文艺术创作的奥区,产生了大量标举且超越于时代的艺术人才及艺术杰作。其中,苏轼、牧溪法常、张大千是东亚人文艺术史上当之无愧的高峰。苏、牧、张之外,巴蜀艺家众多。仅以笔者故乡四川遂宁一县言之,明之吕潜、清之张问陶,咸以“诗、书、画”三绝闻名青史。除去文人士大夫的艺术创作外,巴蜀之地还有众多民间艺术家,他们创作的雕塑、建筑等艺术杰作是普通民众更易接触到的思想文化产品,大量保存至今。如以乐山大佛、大足石刻、安岳石刻为代表的散藏于巴蜀山川的石窟艺术,无疑是世界文化的奇迹与瑰宝。
四川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大后方,历代因避难、任官、诏徙等因入蜀者甚夥。自唐以来,全国各地先锋学者、艺术家纷纷入蜀,或学艺,或传艺,成就了自我的声名,也彰显了四川的胜景。如唐代,就有王维、吴道子、“二李”(李思训、李昭道)等天下名家入蜀,以水墨、青绿痴写蜀道。唐末五代贯休、北宋黄庭坚、南宋陆游先后入蜀,让巴蜀山川尽入画中。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川成为“复兴民族最好的根据地”、全国抗战的大后方,以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为代表的各地艺术家亦再度大规模入蜀。整日书绘巴蜀的黄宾虹发出了“入蜀方知画意浓”的千年一叹。傅抱石《早随烟月上瞿塘》《巴山夜雨》等作品,既感动了自己,更感动了四川。
四川美术史涉及到的艺术门类广,时空跨度大,代表艺术家群体与作品数量庞大。同时,美术史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涉及艺术学、图像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要求研究者既掌握丰富的艺术学知识与图像学研究方法,又具备针对各类历史文献、传世及出土文物的研究能力。再者,四川美术史作为中国美术史极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关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艺术技法、艺术思想等影响远及东亚日韩等国,具有世界影响力,因此,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跨区域、跨文化研究的能力与宏大的比较视野。由此可知,四川美术通史的研究写作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更是一个巨大的学术挑战。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唐林先生主动担负起四川美术通史研究的重任。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唐林抱着“笔走岷峨通参井,写尽巴蜀好画图”的大愿景,笃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大定力,行遍巴蜀大地,考辨文献、文物,积十余年之功力,独著《四川美术史》三册,共计2500多页、320万言。可以说,历代巴蜀美术精华及风格神韵尽在此书中矣。
唐林先生撰著的《四川美术史》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
首先,从全国来看,《四川美术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系全国诸省中篇幅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省域美术通史。近30年,相关省域美术通史开始编修,但包含了绘画、书法、雕塑、建筑与工艺美术等五大美术门类的省域美术通史并不多见,更多是某一美术门类的省域通史。故而在全国其他省域美术通史展开研究或写作时,《四川美术史》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其次,从四川来看,《四川美术史》系四川首部美术通史。学术史上,在《四川美术史》出版以前,四川并无美术通史。与四川美术史相关的著名美术史书有北宋寓蜀学者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与近现代成都学者薛志泽的《益州书画录》。它们其实属于四川美术断代史,虽然为保存史料、提供研究方法助益良多,但始终受限于断代时段以及书画领域。我们难以借此披览四川历代美术精华。《四川美术史》的出版,为四川保存了文脉,读者也得以尽赏巴蜀精华。在四川美术史上,前有开创地区性绘画史籍体例的《益州名画录》,后有作为煌煌大著的《四川美术史》,巴蜀学者自觉且强烈的传承创新意识令人敬佩。
从具体内容来看,唐林先生所著《四川美术史》至少具备以下几方面优点:
一、体例严谨,结构精良。《四川美术史》一套三册,按完成时间由巴蜀书社先后出版:《四川美术史》上册(先秦至隋唐),2015年出版;《四川美术史》中册(五代、两宋),2017年出版:《四川美术史》下册(元明清),2020年出版。体例上,各册各时代严格按照美术五门类(即绘画、书法、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依序呈现,各类中则根据各历史时期发展特点各有侧重。以绘画为例:先秦时期,四川绘画分为彩陶画、岩画、镶嵌画、针刻画、漆画进行研究与介绍;其中,彩陶画、镶嵌画、针刻画在其他时代不存或不典型,仅此章单列。又如从魏晋南北朝隋唐开始,画论成为重要内容。各时代各门类前悉有总论,使读者对相应时代的美术成就与特征有总体把握。此体例虽由李公明《广东美术史》开创,但《四川美术史》写作时则更显严谨、精良、完善。
二、内容全面,史实丰富。《四川美术史》全套320万字,上册100万字、中册100万字、下册120万字。其中,中册研究五代两宋时期四川美术,时间范围为三册中最短,不到400年,但其中呈现的内容最为丰富。据该书,唐安史之乱后,北方艺术家大量入蜀,加之蜀地统治者推崇文艺,使四川一跃为西部中国艺术中心;至五代时,四川继续保持西部中国艺术中心地位;两宋时,巴蜀美术臻于历史极盛,诞生了以北宋苏轼、南宋牧溪法常为代表的影响了东亚文化艺术发展轨迹的艺术家顶流。绘画方面,文同、苏轼开创之湖州竹派,黄筌开创之黄筌画派,为宋代画坛先锋;石刻方面,大足石刻“不仅是四川历史上石刻的最优秀作品,而且也代表了宋代中国的最高水平”。五代两宋四川美术家数量庞大,在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考论。
三、集学术性、通俗性于一体。《四川美术史》写作过程具备考证意识,凡有所引、所指及相关定论基本都有出处;在各家见解相异时,又能别开蹊径。比如中册论及四川工艺美术时,指出“现存的绝大多数精美的四川宋代工艺美术品均出自四川宋代窖藏”,并对所罗列的每个窖藏地都标注了资料出处;关于简阳东溪园艺场的年代,乃根据学界最新研究判定。同时,文字叙述清晰、生动,引人入胜,便于读者轻松阅读。如下册论及元代蜀籍第一学者虞集时,先简介虞集生平,再征引诸家之言,证虞集确系有元一代书法大家;接着从其隶书、楷书、行书、行草、篆书风格及代表作娓娓道来。
四、富有延展性、开放性。《四川美术史》上册讲到三国建筑家时,提出蜀汉丞相诸葛亮较典型,建筑成就较大。其又据《华阳国志》等古史记载,认为诸葛亮“能画各种建筑”;不过因暂未考及,并未指出诸葛亮具体建造了哪些建筑,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界,邀请方家共同深入研究。又比如作者在中册前言中提及,该书载记与四川美术有关的国内藏品主要来自官方各级文博单位,民间博物馆及私家藏品并未收入,留待后论。可以说,《四川美术史》为学界深入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导引与路径。
《四川美术史》三册比较而言,最吸引笔者的是中册五代、两宋卷。正如唐林先生赠言:“宋代及以前,巴蜀地区是美术最富集地区之一,惜宋之后再无巅峰。”五代、两宋的四川在全国乃至东亚美术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熠熠发光。四川古有“易学在蜀”“麟经在蜀”之誉,“美学在蜀”或可成为一说。当然,四川美术的辉煌成就不只是四川人创造的。四川虽地处四塞,却是一个思想文化开放的省域。无论是官员学者,抑或普通百姓,只要“入蜀”,就可成为蜀人,就可造就成蜀地之才、创生蜀地之文。北宋黄庭坚入蜀,10多件蜀地书法作品流传至今,如《题苏轼寒食帖跋》《青衣江题名卷》《诸上座帖》,皆稀世珍品。南宋陆游入蜀,为我们留下了《入蜀记》《剑南诗稿》等诗文,以及《秋清帖》《玉京行帖》《怀成都十韵诗卷》等传世书法珍品。
与黄、陆等学者纷纷“入蜀”TpdLhbeP03zianA++drB4F+fHhordKZnKCmn2z27T24=相对应的是大量蜀僧(亦称川僧)“出峡”问道、弘法。宋代四川美术之所以臻于历史巅峰,与南宋江南“五山”蜀僧有着重要关联。在宋元美术史上,江南“五山”禅宗美术高标独立,蔚然成为东亚风尚。而在江南“五山”禅宗美术中,蜀僧群体是创作主体。以无准师范、痴绝道冲、北磵居简书法作品为代表的“五山”蜀僧禅宗墨迹,经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传播至日本,直接影响日本审美及书道、茶道等传统艺术的形成。
“五山”蜀僧中,除去江南弘道的以外,还有毅然跨越碧海波涛、甘冒政治危险前去日本弘道者,以兰溪道隆、兀庵普宁、镜堂觉圆为代表。兰溪道隆作为第一位在日本弘阐纯粹临济禅的中国大禅师,对日本镰仓、室町文化影响极为深远,其墨迹、督造的寺院等大量杰作成为日本禅宗美术的直接源头。无准师范是南宋时期对江南及日本禅宗影响最深远的“五山”巨匠,座下中日高徒如星辰一般众多且卓异。其中,同乡牧溪法常是他最出色的艺术学僧。
牧溪法常在南宋四川美术史上,乃至南宋东亚美术史上堪称最为杰出的书画家。牧溪工笔极工、写意极意,前者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写生卷》为代表,后者以京都大德寺龙光院藏《六柿图》为代表。特别是其禅意水墨山水,是自王维开创中国水墨山水画派之后水墨山水的真正高峰。在日本递藏至今的牧溪众多禅意水墨画中,《潇湘八景图》系列画卷因牧溪独到的泼墨技法、禅意画风及幽玄境界而备受瞩目,影响了日本诸多绘画流派的艺术实践。牧溪是日本水墨精神的“元祖”,日本室町时代重要艺术家天章周文、“画圣”雪舟等杨皆师其神法,日本近现代pcuAd3Fk1fMS6WVBjCSCAkL5TzsZyWK+LR8NW2Bu5sY=画坛巨匠横山大观、东山魁夷也深受牧溪画风与艺境滋育。
因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等原因,由川籍艺术家创作的大量美术珍品现庋藏于域外日本、欧美等处。在《四川美术史》中,已收入、介绍了一些此类珍品,如日藏牧溪画作、道隆墨迹等。未来,唐林先生或相关领域学者,可在该书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整理海外四川文化艺术遗存,进一步完善《四川美术史》,以推进新时代蜀学研究创新发展,凝聚全世界川籍人士的智慧与情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唐林先生耕耘四川美术史10余年,发愤著书,厚积薄发,终以《四川美术史》荣膺“四川美术史开山”之誉。笔者故乡遂宁,位居四川盆地地理中心,系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正是唐林先生传道授业长达10年的“第二故乡”。也是在遂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遂宁知府李焘上书孝宗皇帝,奏称历经约40年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正式完稿,“谨重别写进”。《续资治通鉴长编》共1063卷、687册,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规模最大的断代编年史,是我们当代研究北宋史最重要的基础史料。前有寓遂太史李焘,后有寓遂学人唐林,正所谓“豫席斯言,比迹先正”,学界风徽,其揆一也。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2023年度一般项目“日藏南宋四川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物研究”(DFWH2023-003)、2024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省市合作”课题“宋元宁波‘五山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博士,宁波财经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