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言谈举止需得体

2024-11-05 00:00李建中
文史杂志 2024年6期

摘 要:人是群体动物,随时随地都在与社会、与他人发生着交往。四川社交谚语告诉我们:个人的作用不容忽视,集体的力量更加壮大;人际交往首重情义,应结交有情有义的朋友;应酬方面需重视礼仪,待客、做客时多作换位思考;为人处世要得体,不要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做事情既要重视态度,更要重视方法;言谈方面要谨慎、真诚,少出恶言,不仅要能言善道,更要有人情味。

关键词:群体力量大;交游首重情;应酬要讲礼;处世须得体;做事讲方法;说话要三思

人是群体动物,都生活在社会中,因此都会涉及到交往、应酬、处世、言谈方面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四川谚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经验,提炼出了一系列的“法则”。

一、群体力量大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谚语说:“一人难架大帆,双手难遮众眼”“独脚难行,孤掌难鸣”“单丝不成线,粒米不成浆”“大雁离群难过关,独条鲤鱼难出湾”。

那怎样才能形成更大的力量呢?四川谚语认为,人多力量大,千家万户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就可以成就大业:“十人抬一根大梁,大梁也会变得轻巧”(彝族),“一人持枪难打猎,众人推石滚下山”(藏族),“羊毛搓成绳,力可吊千斤”,“炭多火红,人多势雄”,“一家盖不起龙王庙,万人造起洛阳桥”,“一人挑一担,万人堆成山”。如何才能把个体的力量集中起来呢?四川谚语提供的答案是团结和帮衬:“一轮明月众星捧,一个好汉众人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谚语认为,即便是一群弱者,只要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就会变得强大,还能以弱胜强:“结伙蚂蚁能吃虎,合群喜鹊可擒雕。”

当众多的个体团结为一个群体时,是需要领头人的:“头雁顶住风,群雁往前冲”。谚语用带领群雁往前飞翔的大雁来比喻敢于顶风破浪、勇往直前的领头人。有了这样的领头人,群众就会跟着一起干。出众的人才虽然只是万里挑一,但众人之中总会藏有杰出人物:“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头马不慌,马群不乱”。这些谚语,都表达了领头人或领导者在群众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是群众的主心骨的意思。

我们不能时时事事都指望着能得到群体的帮助,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只能依靠自己的情况。反映这方面情况的谚语不少,如“靠人扶着走路,不如自己拄根拐棍”(彝族),“不信神不信鬼,全靠自己手和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靠别人只是暂时,靠自己才是终身”,“求人不如求己,求友不如求手”,“使嘴不如自爬”(藏族),“靠兄靠妹,不如靠手掌手背”,“天上下雨地上滑,各人跌倒各人爬”(“爬”在这里是爬起来、站起来的意思)。这些谚语,强调了面对困难或遭遇挫折时,更多的要依靠自我奋斗,而不是等待和依赖外力。

二、交游首重情

四川谚语强调,知心朋友难得。所以,结交朋友首重情义,我们首先需要做一个重情的人:“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真正的交情,与金钱是没有关系的:“金钱可以借贷,友情不能买卖”“若是情意相投,哪怕吃碗炒面;如果心心相通,不在打条牯牛”。后一句是彝族谚语。按彝族传统民俗,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时,要杀牛款待。但彝族谚语表达的意思却是:心意相通的真心朋友在一起时,不在于吃什么,重要的是“情意相投”。真正的交情,与距离远近也是没有关系的:“有情哪怕隔千里,无情哪怕门对门。”

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交情呢?谚语说,应通过对朋友的真心相帮来获得:“朋友有困难你要相帮,你有困难朋友不会旁观。”(藏族)谚语又说,交情是在互敬互爱中建立的:“人待我一尺,我待人一丈”“欲人敬己,必先敬人”“诚意换诚心,八两换半斤”。

在如何选择朋友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友”,说的是品德高尚的人结交朋友看重的是志同道合,卑劣小人结交朋友看重的是金钱利益;“酒肉朋友好找,患难知己难逢”“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说的是笑脸相迎的朋友很多,知心朋友却很难找到。

选择朋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路径呢?四川谚语认为:人以群分,应该在同类人中寻找朋友。“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狗和狗打堆,狼和狼结群”(羌族),“穷人和穷人在一起,头人和头人在一起”(藏族),“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打伙”(“打伙”是结伴、合作的意思)等谚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谚语还提醒我们,与人结交之前应先了解对方:“买铁锅必须敲打敲打,交朋友必须了解了解。”怎样才能了解一个人呢?这既需要环境的考验,也需要时间的检验:“疾风知劲草,患难识良朋”“三年识马性,五载知人心”。初次交往时,常常通过外表给人留下印象;如要继续深交,则需要靠自己的知识和修养了:“初交凭衣冠,久交凭学识。”

传统观念推崇君子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推崇结交品行好的人:“交人交君子,栽树栽青松”“结有德之友,绝无义之交”;还提倡结交有能力、有本事的人,以便自己能从中学到经验:“拄棍要拄长,结人当结强”。与此同时,谚语还告诫我们不要成为一个虚伪、油滑、吝啬、市侩的人:“诚恳谦虚朋友多,虚伪自大朋友少”“心直不缺朋友,滑头不得朋友”“懒惰的马路程远,吝啬的人朋友少”“朋友要好,银钱少搅”“以势交者,势尽则疏”。后一句说的是不要与为了攀附权势而和你交往的人结交,因为当你失去权势时他势必和你疏远关系。

人们普遍认同“朋友越多越好、仇人一个都多”的理念:“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对头少座山”“朋友千个不多,冤家一个足够”。所以,在与人交往中,需特别注意不要得罪朋友:“结交朋友难上难,得罪朋友一瞬间”“交朋友,千言万语;绝朋友,三言两语”。

三、应酬要讲礼

应酬方面的四川谚语,特别强调重礼、懂礼:“交有道,接有礼”“木要依墨,人要讲礼”“宁可无钞票,不可无礼貌”“礼到暖人心,礼缺讨人嫌”“人穷格式在,礼多人不怪”。后一句里的“格式”,本指漂亮、光鲜,此处引申为礼节,说的是人不会因为贫穷而失去礼节。有一条谚语叫“不怕生得横,只要会招呼人”,其中的“横”,在四川方言中既指模样蛮横,也指死不讲理;谚语强调的是,只要懂礼貌,生得横不是问题,足见人们对礼节有多看重。笑,是应酬中的一大法宝,所以,人们总结出了“未曾开口先是笑”的经验。当然,礼节并非越多越好:“事久多变,礼烦则乱。”

因为讲究礼节,所以应酬中就不能轻易失礼:“狗怕夹尾,人怕输礼”(藏族);更不能把事情做绝:“今日留一线,明日好相见。”如果失了礼,就应想办法赔礼。四川有“当街打嘴巴,茅厕里赔礼”这样的谚语,指的是为了大义、为了平息事端,在公众场合可能让自家人或个别人受委屈;不过,私底下有必要向当事人赔礼、说明情况,这也是一种礼仪。

重礼不是重礼物,而是重礼节,也就是重人情。所以,“人到人情到”,“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有情饮水饱,无情食饭饥”,“人对了喝水甜,人不对喝酒苦”(羌族)这样的谚语流传很广。礼节是相互的,所以谚语主张有来有往:“人情是把锯,你来我去。”对于人情的大小、亲疏,谚语有完全不同的两种说法:“长短是根棍,厚薄是个情”,是说人情不分大小;“上山打虎,要听风声大小;待客杀鸡,要看人情厚薄”,是说人情要分亲疏。人情是因为人而存在的;只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在了,人情往往也就不在了,即所谓“人在人情在,人死两丢开”。这条谚语常用来表达“人走茶凉”的悲凉或无奈之情。

待客和做客,是应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接待客人,四川谚语主张要持欢迎态度,预先做好准备:“水喜欢鱼儿来,花喜欢蜜蜂来,人喜欢客人来”(傈僳族),“马未到先备草,人未到先铺垫”(藏族);还强调待客应慷慨大方,不能吝啬:“居家不得不俭,待客不得不丰”“战战兢兢御不了敌,吝吝啬啬待不好客”(彝族);与此同时,主张要平等对待客人:“在朝都是官,在席都是客”“客无疏亲,来者当敬”“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样亲”,不能“看客下菜碟”,不能“有钱人来,摆酒设宴;穷苦人来,赶快收碗”。

关于做客的礼节,谚语首先劝我们要克制自己:“为客莫多住,久住难为人”“久住令人贱,勤来亲也疏”“客来主人欢,客走主人安”。谚语“头道香,二道臭,三道四道脸皮厚”,原本指人对事物的热情会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减弱;用到做客时,则喻指到别人家做客,初次时主人家会很高兴,再次时主人家会不高兴,更多次时主人家就会觉得你脸皮厚了。谚语还提醒我们:做客之前,要多站在主人家的角度思考,考虑主人家是否有闲待客,不要“正当忙碌偏来客”(彝族);用餐时,应礼让主人先动筷:“主不吃,客不饮”;不过开吃之后,自己则应主动一些:“席上无短手,世上无闲人”(藏族),“因客气而挨饿,为讲究而受冻”(彝族)。

四、处世须得体

一个人如何处世,对其生存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不会处事朋友变敌人,善于处事敌人变朋友”(彝族),“牛羊会处事,不遭石头打;骟鸡会处事,不遭公鸡啄;人们会处事,不会招祸害”(彝族)。处世有哪些具体的妙招呢?“处事当以不离不即之法,居心应于有意无意之间”,这是说为人处事既不强求,也不能没有追求,应采用从容淡泊的方式和态度把自己的意念传递给对方;“人前莫讨两面光,人后不说两口话”,说的是说话做事要人前人后一个样,不能两面三刀;“忍人让人,不是孬人”,这是主张要懂得忍让;“吃得亏,打得堆”“吃亏不算傻,让人不算歹”,这是主张要舍得吃亏;“会心古今远,放眼天地宽”“房宽地宽,不如心宽”“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这是主张眼光要长远、心胸要开阔。

劝人少管闲事,也是旧时代很流行的一种处世观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了一事”“爱管闲事受磋磨,少管闲事得安乐”“闲事少管,走路伸展”,甚至还有一条“别人的闲事休要管,火烧眉毛等它燃”的谚语,这些在今天看来带有消极意义,是不对的。

另有一些处世的谚语,具有明显的警世性质:“走路莫走边,爬树莫爬尖”,强调的是不要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惹不起,躲得起”,这是提醒我们遇到狠人或不讲理的人,躲开为好……这些当然可视为一种处世智慧,但在某些情况下,则与现在提倡的积极进取与责任担当精神相悖。至于“恶伤易治,臭名难医”,这是警醒我们要爱惜自己的名声;“不怕杀人的,就怕递刀的”,是提醒我们背后没露面的坏人更可怕;“不怕黑李逵,就怕笑刘备”,这是告诉我们那些表面和善而心有算计的人比表面凶狠的人更加可怕。

五、做事讲方法

人活世上,是必须要做事的:“鸡不吃食不下蛋,人不动手事难办。”做事首重态度,态度不对很难把事做好。“大树无叶空占地,占在茅坑不拉屎”,是对占着位置不干活者的讽刺;“半夜起来五更走,天亮还在大门口”,是对做事拖拉疲沓者的嘲讽;“上班像拉纤,下班像射箭”,是对偷懒取巧者的讽刺;“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屙尿吃”,是对彼此观望、相互推诿者的嘲讽;“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是对只说不做者的讽刺;“夺一下,跳一下”(“夺”是戳、捅的意思),是对那些做事不主动、需要人推着走的人的嘲讽;“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翻半天”,是对那些坐在办公室无所事事者的讽刺。

什么样的态度是四川谚语推崇的呢?“说到做到,不放空炮”,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工作态度。“做啥子,像啥子,捡狗屎有个篾夹子”,这是说做事情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即事物内容所规定的面貌。“细心无大错”,这是讲对工作、对事情要有认真、谨慎的态度;“挑水到井边,做事要刹角”(“刹角”是结束、完毕的意思),这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莫想青山鸟,喂好笼中鸡”,这是说凡事首先应着眼于做好眼前的工作;“有事莫推明早,明早事多难成”,这是说做事情不能拖沓;“洪水未到先筑坝,野兽不见先擦枪”(藏族),这是说做事情要未雨绸缪;“话要说瘦一点,事要办肥一点”,这是说讲话要留有余地,做事要做到更好;“人急做不了好事,猫急逮不住耗子”,这是强调做事不能急躁,要有耐心;“米靠碾,面靠磨,遇到困难靠琢磨”,这是提倡实干与钻研精神。

做事的态度重要,方法更重要。“山险有路,水深有船”,这是强调做事情要找对方法,找对路径。“砍竹要看竹节,做事要分先后”(彝族),“牵牛要牵牛鼻子,骑马要骑马腰杆”,“打鱼不在急水滩,撵人不在滑石板”,“吆羊用鞭子,打狼用棒棒”(羌族)等谚语,都强调了做事情时方法的重要性。方法错了,就不会有成果:“打鼓要打鼓中心,打到鼓边没声音。”四川谚语批评错误的做事方法:“把猫儿拴起,放狗捉老鼠”(彝族),“猴子受了伤,给青蛙敷药”(彝族),“不抓马缰绳,反抱马颈子”(彝族)。

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合时宜的旧经验或者老办法往往不能再用了:“老皇历翻不得,老路子走不得”。四川谚语强调,做事情要随机应变,遇到不同的事情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法:“见兔撒鹰,遇獐放箭。”做许多事情,都必须先做好准备:“无针莫绣花,无梭难织布。”在具体运用中,这条谚语里的“针”和“梭”常被用来代指一个人的特殊能力。“摸着石头过河,顺着性子使牛”,比喻对没有做过的事情要边做边摸索经验。

六、说话要三思

言谈是社交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四川谚语首先提示我们要慎言,说话要有分寸,这样才不会出问题。“日出万言,必有一伤”,说的是人每天要讲很多话,难免失言伤害别人,所以要慎言。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话不想不说,饭不嚼不吞”,“粮要计划了用,话要思考后说”(彝族),“办事要扎实,说话要谨慎”,“称秤有大小,言谈有分寸”,“头缩进皮衣不怕风霜,话留在肚里不会惹事”(藏族),“饭要细嚼,话要慢讲”等。

慎言,需要注意回避别人的忌讳,以免刺痛人:“碰到瞎子不谈光,遇到癞子不说疮”“当着矮人,别说短话”。慎言还要看清势头、苗头:“行事看风头,说话看势头”“不卷裤脚不过河,不摸底细不开腔”。慎言也有不要多嘴多舌的意思:“多听不多言,里外人不嫌”“饶舌是非生,多嘴神气散”“手多出金子,嘴多闹纠纷”“路走错回得来,话说错回不来”。有时候,一句不好的或过头的话就足以坏掉一桩好事,所以说话要三思:“打枪莫冒靶,说话莫过头”“言出如箭,不能乱发”。当然,慎言并非就一定要少言,该说的话还得说,甚至反复说:“话说三道稳,篾缠三道紧”“绳捆三道紧,话说三面稳”。“三”是概数,表示多,指须注意的问题要多讲几遍才稳妥。

关于言谈,四川谚语还倡导我们要多讲真话、实话、贴心的话:“喝水要清,说话要真”,“狐皮白的好,言语真的好”,“没煮熟的饭使人伤身,不真实的话使人伤心”(彝族),“一张口应该看见心,一说话应该现出本质”(藏族),“好茶透香,好话身暖”。话要当面说明白:“灯不点不亮,话不说不明”,“有话说在面上,有菜切在案上”,“事办当时,话讲当面”,“有话说在明处,有药敷在痛处”,“天色亮了路好走,说得清楚话好听”(藏族)。真话、好话有时并不好听,对方甚至不愿意听,但却直指本质,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好药虽苦能治病,好话刺耳能修身”,“不愿吃的药能治病,不愿听的话能帮忙”(藏族)。当然,说真话也是要讲究技巧的:“冷言冷语六月寒,好言一句三冬暖”“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善于体谅、懂得说话技巧的人说出来的话会让人高兴,不懂得说话技巧的人说出来的话会让人气得跺脚。

会说话的人不会出现恶言恶语;而一旦“人口出恶语,听者会恼怒”(彝族),“冷雨不大湿衣裳,恶言不多伤心肠”,“剑伤皮肉,话伤灵魂”。有一种恶言叫“冤枉话”,就是未弄清事情曲直或原委而冤枉对方:“冤枉话最伤人心,吃夹生饭人宜病”。与人交往要坦率真诚,不说酸话、冷话,以免伤人心:“说话酸溜溜,听者掩耳走”“热言出口清茶暖,冷语入耳美酒寒”。

当然,社会是多元的,身边有闲言碎语是难免的:“大路边上打草鞋,长短都会有人说”,“山里有杂树,人间有闲3ca8806530d3b55beea32ca5c838b5b9话”(傈僳族)。对于说自己的闲言碎语,谚语提倡不必介意:“少吃生食健脾胃,少听闲言免是非”“背后的话,不听也罢”。对于讲别人的闲话,谚语倡导我们不要去传播:“布越扯越短,话越传越长”“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东西不可乱吃,闲话不可乱讲”“衣长沾霜露,嘴长惹是非”。谚语还认为,只有那些愚蠢的、无所事事的人才爱传闲话:“没衣人虱子多,愚蠢人闲话多”(藏族),“懒人的闲语多,朽木的臭水多”(羌族)。

有的言谈其实是空话或废话,谚语认为它们是没有价值的:“枯树无果实,空话无价值”“打空拳费力,说空话劳神”;甚至认为空话多往往是缺少学识和见识的表现:“杂草多,庄稼少;空话多,知识少”(彝族)。对废话连篇者,谚语是持否定态度的:“猴跳三遍无人看,话说三遍无人听”,“盐多咸,话多烦”,“路远了脚不愿走,话长了人不愿听”(彝族)。谚语还嘲讽废话里的一种“大话”:“吃了灯草灰,说话轻飘飘”,其实是批评其人浮夸、无素质。

言谈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类别,那就是辩言,指那些能言善辩者的话语。有的人天生会说,似乎怎么说都有理:“嘴有两张皮,咋说咋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媳妇出来大道理”。四川谚语对善辩者或有暗暗赞赏的味道:“你在翘尾巴,我在提粪撮”“吃不得该死,说不得该输”。前一句说的是,家禽家畜拉粪前都有一个翘尾巴的动作,精明的人会急忙将接粪的器具递上去——这比喻善辩者之间只要一方开口,另一方就准备好应对的策略了;后一句则用比兴手法来说明善辨者往往会在口舌之争中占上风。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编纂《中国谚语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2004年版。

2.《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谚语·四川卷》,2023年3月送审稿。

3.四川省各市(地、州)县(区、市)1980—1990年编纂的谚语集成卷本。

作者: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