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里的一片柔软

2024-11-04 00:00:00尹晓圆
求学·理科版 2024年17期

“您的年度听歌时长为8915分钟,听歌总量为275首……”我望着网易云App 2023年度报告,嘴角不由得上扬,脑海中逐渐浮现起我在音乐的陪伴下度过的学习时光。

我一直有个习惯:做事情的时候喜欢听音乐,尤其是写作业的时候,具体听什么音乐则由我当时的心情、外面的天气以及周遭的氛围等多种因素决定。这个习惯是从初中开始养成的,因为那时我拥有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机,实现了“听歌自由”。当然,我也有自己的听歌原则:需要格外开动脑筋的时候(比如写数学题的时候)绝对不听,每天父母给我送水果的固定时间绝对不听。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听焦迈奇的《赧然的贼》。最开始,我对这首歌产生兴趣的原因是觉得歌的名字有点怪。但当我听了一遍之后,我瞬间爱上了这首歌,歌手的嗓音很温柔,歌曲的旋律婉转又悠扬,就连歌词也充满巧思:“偷走诗人的情诗/诗里躺满你的名字/偷走诗里的句号/把句号典当成了戒指……”

每次听《赧然的贼》的时候,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手中写作业的笔,轻轻地跟着歌哼唱两句,好像真的被这首歌偷走了心一样。为了能更专注地完成作业,我把歌换成了纯音乐Summer,它出自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全曲由大提琴独奏开场,随后是钢琴演奏,旋律简单明快。这首曲子到目前为止我一共听了1028次,虽然名字叫“夏天”,但它已陪伴我度过了许多个春秋冬夏。

一直以来,出于我的谨慎以及我对听音乐时间的合理规划,“写作业听歌”这件可大可小的事就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含混了过去,我也沾沾自喜了很久。

那天,我完成了所有的书面作业,只剩下一个复习英语单词的任务,就想先听歌放松一下。没想到刚戴上耳机,悲剧便发生了,我躲过了父母每日的送水果,却没躲过母亲心血来潮给我送牛奶。

我和母亲大眼瞪小眼,在和她对视的一分钟里,我的脑中闪过一道名菜——“竹笋炒肉”。

“哎呀,这次进来得太着急,忘记敲门了。”母亲放下牛奶,神色看上去有些懊恼,也有些许不自然。

面对母亲奇怪的反应,我的脑子一下子没转过弯来,只是向母亲极力争取继续听歌的机会:“我的作业已经写完了,听歌不会影响我的学习,期中考试我也有信心考好。”

母亲愣了愣,说:“嗯,你都上高中了,我相信你这点自控能力还是有的。”她带着点怀念,接着说:“现在有手机可真方便,我们那时候想听歌都得排队买磁带,后来才有了随身听。不知道你们现在都爱听什么歌,当年我把《千千阙歌》《蝴蝶飞呀》翻来覆去地听。”

父亲在房间外听到了我们的对话,刚结束洗漱,唇边还疑似沾着牙膏沫就迫不及待地加入话题:“我那时候最爱听郑智化的《水手》,特别励志,特别有男子气概。‘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说着说着,父亲竟然唱了起来。

母亲实在听不下去了,她一边推着父亲往房门外走,一边对我说:“听歌时间你能合理安排就行,听的时候声音别开太大,偶尔外放也可以。期中考试结束后,我给你买个音效更好的头戴式耳机吧。”

我望着母亲离开时轻轻掩上的房门,不知怎的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汪国真的一首小诗《感谢》:“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从前我听歌,只能浅显且单纯地听到旋律与歌词;后来,我听到音符里有一片柔软、两段青春和整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