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出发,跟不良心理说拜拜

2024-11-04 00:00:00李铭悦洙与桐
求学·理科版 2024年17期

进入高三,周边的气氛似乎也变得紧张了起来。高考不只是一场知识考试,更是一场心理战,而且越到后面,心态因素越显重要。在一轮复习阶段,我们必须想办法克服几种不良心理:第一种是娱乐成瘾,无法将心思用于学习;第二种是认知偏差,制定的目标过大,让自己陷入消极;第三种是害怕努力后没有收获,害怕沉没成本;第四种是沉溺舒适区,不愿迈步困难领域;第五种是没有方向性的盲目用力,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去甚远。其实,克服不良心理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正确认识自己,树立必胜信心的过程。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和家长的高期望,这种压力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感和挫败感,从而寻求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安慰。特别是在高三阶段,学生可能会因为学习上的挫折而失去信心,感到无力提高成绩,进而容易产生消极懈怠心理,并试图通过沉迷网络游戏以逃避现实压力。‌当前的网络游戏种类多样,画面逼真,剧情生动,高中生很难抵得住诱惑。

专家建议 当你发现自己可能对游戏有沉迷倾向时,可以借助一些特殊的手段,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向父母或朋友求助,让他们协助监督,给自己定个目标,不完成作业绝不玩游戏;把自己的手机、游戏机等物品先封存起来,完成学习计划后再打开。

上了高三以后,有一部分同学的进步愿望会表现得比较强烈,总是与身边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较劲,迫切想要超过他们。这部分同学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看到别人复习什么,自己也跟着复习什么;看到别人攻克难题,他们也跟着攻克难题,全然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最终考试成绩一出来,他们一看自己的分数仍无起色,就立马偃旗息鼓。

社会心理学当中有一个名词,叫作“可得性启发”,也就是说,人们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可记忆的、明显的和常见的例子和证据进行推论,即使是在他们拥有有关信息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人们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往往会赋予那些记忆中容易提取、生活中容易见到的信息过大的权重,而对大量的其他必须考虑的信息视而不见。

只看到别人通过几篇文章的阅读和几套真题的练习,就认为凭借这样的做法能够取得好成绩,丝毫不从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日常积累方面去考虑和比较,并为自己设置过高的目标,这容易使自己滋生挫败心理,从而懈怠消极。

专家建议 目标不是定得越高越好,而是需要适宜,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过高的目标会让人因受挫而放弃,过低的目标则会让人懈怠,甚至还会倒退;只有适宜的目标才能既激发人的潜力,又不至于把人压垮。那么“适宜”的标准是什么呢?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一般在60%—80%,具体多少还要看我们对自身能力的评估。比如我们应当先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做回顾,总结自己哪些科目、哪些板块、哪些知识点是掌握得较好的,哪些部分是需要加强的,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找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复习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每逢考试,总有那么一群人,总是嚷着说“又是没复习的一天过去了”“又‘浪’了一天好慌啊”,这样的氛围可能会使你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明明我已经那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赶不上他们?因此产生自我放弃的念头,以避免遭5UvySet2satKe/hUgYF7lX/bpY3Y9zSxSbRt59Da1Is=受别人对自己“无能”的评价。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的眼光下,“能力”都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这个“HuTPrC16bHuDorWGLJZcFJtrVwdISZSX9ZP/NReWxNY=能力”其实包罗万象,定义也各不相同,但在生活中说起它时,我们总会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近乎个人本质的东西,而“笨”,就是对它的否定。

于是,我们只能竭尽所能地维护自己“有能力”的形象——无论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一个每天熬夜学习才能考到100多分的人,和一个轻松学习就能考到100多分的人,谁会被认为更有“能力”呢?答案显而易见。于是这导致了我们不敢努力,主动地自我设障,甚至还没开始努力就先自我否定,其实这都是缘于我们对失败的恐惧心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增强自信,克服对失败的恐惧呢?

专家建议 信心,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对学习的热忱。有了信心,学习起来才会更有热情、更有冲劲。当然,相对信心而言,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知,也就是说,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明确自己的目标,才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往哪些方面努力,才能更有决心地攻克难题。害怕被否定,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想要证明和肯定自己的一种内心表现。

因此建议先做好几步心理安抚工作:一是客观认识并接受现实,比如不要总是告诉自己“我的数学必须考好”,而是对自己说“我希望数学能考得更好”,强求的意志、严格的自我控制都是产生恐惧和不自信的原因,常常会导致精神紧张,于是放松思想是解决问题之要;二是改写“内心的声音”,我们会时常受到内心声音的过分干扰,它对我们说“注意”“千万不要出错”“小心”等,这些警告有时是很有意义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它们只会限制并阻碍我们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我们需要将内心这些提示、告诫的语言“删除”,换上“所有困难都可以被解决”“相信自己”“集中注意力,你就能成功”等积极想法;三是不要过分关注分数,一时的考试分数并不能代表我们的全部努力和实力,它只是检验我们这段时间学习效果的报告,偶尔不佳的分数,并不完全证明我们的实力欠缺,它可能恰巧处于我们实力正态分布曲线的最低点而已,千万不要用一时的分数去替代你对自身长期学习情况的审视,那样会一叶障目,反而掩盖了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

生物学上有个实验,生物学家随意将跳蚤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跳到1米多高。但是把跳蚤放在1米高的玻璃箱中,并放个盖子,这时跳蚤会跳起来,撞到盖子。过一段时间后,生物学家拿掉盖子,发现虽然跳蚤继续在跳,但已经不能跳到1米以上了。继续降低玻璃箱的高度,并盖上盖子,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拿掉盖子,生物学家又发现,跳蚤的跳跃高度又随着玻璃箱高度的下降而降低了。

这就是有名的“跳蚤效应”,因为跳蚤随着外部环境而调节了自己的目标高度,自己设置了自身的天花板,并且适应了它,就不再改变了。在上述实验中,跳蚤并非自身失去跳跃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后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其实,人和跳蚤一样,本来可以跳得很高,实现最大潜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开始自我设限,最终大大阻碍了人生的发展高度。

在高考复习时,部分同学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况,每天题没少做,成绩却不见长,仔细观察发现,其实做来做去都是自己拿手的几个科目或几种类型,表面上看数量不少,其实是在不断重复着“1+1=2”。在自己驾轻就熟的领域待着,不想再费劲向前了,这样的学习态度,很难使人进步,只有勇于走出舒适区,向艰难区循序渐进地行进,才能真正长本事,不愿意花大精力补短板和强弱项,只满足于在自己擅长的学科或类型题里拿高分,那么总分永远也得不到质的提高。

专家建议 同学们要知道,考试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出自身知识的薄弱点,只有将其各个击9fb6bdc4474c8679b3dbb97e574cbf5aecc7f08d5bb85cde09ed906073ca19cd破,才能迎来分数的提升,所以做错题分析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与其沉浸在对强项的不断巩固中,不如多花些时间去重做或分析错题,搞懂一个错误,远比总刷“会做题”更有成就感。

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同学们需要制定一个清晰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如果没有计划和目标,就会导致复习没有方向,无法有效地利用时间,甚至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些同学可能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什么科目、什么知识点都想要去掌握,最终导致精力分散,无法有效地掌握重点和难点,事倍功半。

专家建议 高三复习,不只靠题海战术。要知道练习题是永远做不完的,但是高考的题型却是有限的。我们在每次开始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在脑海中将高考的各类题型烂熟于心,有针对性地做练习题,并且学会阶段性的总结,不断地强化和加深自己对高考题型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需要列出长期目标、细分目标和每日目标。还应该根据学习时间的紧迫度,考虑是否应该加入运动和休闲的时间,然后将所有需要达成的目标,按照轻重缓急和时间节点依次排列出来。比如,在时间表上列出,今天什么时候完成第一项学习任务,再根据自己的作息习惯和学习能力,列出当天的每一项学习任务,并且严格执行。当然,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都不同,没必要完全照搬学霸的学习计划,而应该自己认真思考,做出一份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表(如下图)。

此外,在平时有课的时候,时间表上不应该有太多的学习任务,因为学习的关键还是在于认真听课,将老师讲授的知识点理解透彻;而到了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可以在时间表上适当增加内容,充分考虑自己的薄弱科目和知识点,以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同学们,良好的心态和习惯是会陪伴我们一生的,当下的每一分坚持都是对我们内心意志的不断锤炼和磨砺,相信此刻的奋力拼搏,终将会让你我收获一段无悔的青春岁月。